首頁/ 歷史/ 正文

明朝宦官魏忠賢,到底“忠”在哪裡,“賢”在何處?

宦官在歷史上名聲一直都不怎麼好,在明朝也出過幾次宦官專權的局面,比如明英宗時期的王振,明武宗時期的劉瑾,還有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明朝中後期,皇帝偏愛使用宦官,這或許與明朝文官集團的崛起有關,文官對皇帝的制約越來越多,導致皇帝與文官集團矛盾也越來越多。

明朝宦官魏忠賢,到底“忠”在哪裡,“賢”在何處?

皇帝當然不甘示弱,他們重用宦官,培養自己的心腹勢力,並用宦官來制約文官。明朝皇帝還設立了一些獨立於司法機構之外的特殊部門,比如錦衣衛,東廠等。本次要說的魏忠賢,他與東林黨之間的鬥爭一直被反覆提起,很多人把魏忠賢看作是明朝滅亡的禍根之一。但歷史並非只有一面,魏忠賢也有“忠”和“賢”的一面,給大家講一下魏忠賢專權之前的情況,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明朝皇帝這麼喜歡使用宦官了。

魏忠賢剛淨身入宮之後,並沒有得到重用,只是負責在宮裡做倒馬桶的活。他既不會讀書識字,也沒什麼背景關係,所以他在宮裡熬了將近三十年,還是個普普通通的太監。

但魏忠賢有個優點,就是對自己的上司特別忠誠,他把所有忠誠都用在了皇帝一個人身上,這就是他“忠”的所在。

魏忠賢剛進宮的時候還叫李進忠,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派去服侍朱常洛的妃子王氏,王氏生了個皇長孫叫朱由校,就是日後的明熹宗。早年魏忠賢服侍朱由校的時候,這位皇長孫並不受宮裡人待見,因為他爹朱常洛都不受萬曆皇帝的喜歡,萬曆皇帝一直想廢了朱常洛的太子之位,而立三子朱常洵為太子,只是被大臣們一直阻撓而作罷。

明朝宦官魏忠賢,到底“忠”在哪裡,“賢”在何處?

所以對於那些精明的太監和宮女來說,他們也並不願意與朱由校接觸太多,因為覺得在他那裡無利可圖。但魏忠賢就不一樣,他對朱由校恭恭敬敬,一絲不苟。由於萬曆皇帝從來沒有關心過孫子朱由校的學習問題,導致朱由校一直沒有受過什麼正規教育,他從小最快樂的時光就是跟太監宮女們一起玩耍。魏忠賢教朱由校騎馬射箭,在朱由校做木匠活的時候,魏忠賢也是他的得力助手。朱由校喜歡什麼玩具,魏忠賢都會傾其所有給他找來。魏忠賢還會拉著朱由校的小手,給他講宮外的奇聞趣事。在朱由校從小遭到所有人冷眼時,魏忠賢總會無條件地支援他,安慰他。長年累月的生活在一起,魏忠賢和朱由校這一老一少,他們的關係早已超越了主僕,甚至宛如家人一般。

明朝宦官魏忠賢,到底“忠”在哪裡,“賢”在何處?

朱由校

魏忠賢是幸運的,在他進宮熬到五十二歲的時候,他的人生出現了重大轉折,這一年是萬曆四十八年,萬曆皇帝駕崩了,太子朱常洛登基,成了明光宗。而與此同時,皇長孫朱由校順利成為太子,那可就是未來的皇帝了,與朱由校最親近的太監和宮女們地位也瞬間提高不少,魏忠賢也是其中之一,他還沒來得及高興,一個更大的訊息又傳了出來,朱常洛登基僅一個月就駕崩了,朱由校成了新天子。幸福來得太突然,讓魏忠賢一時反應不過來。

他並沒有被幸福衝昏了頭腦,之後魏忠賢又巴結上了朱由校的奶媽客氏,他順利成為了皇帝最信任的太監,從此走上了飛黃騰達的道路。魏忠賢不會讀書識字,卻被任命為司禮監秉筆,代替皇帝批改奏摺,他站在了帝國的最高處,責任感也油然而生。

除了忠於皇帝之外,他還希望自己是一個賢臣,而且他也自認為是一個賢臣,但他的“賢”在外人看來,卻成了“奸”。

這並非魏忠賢的本意,魏忠賢對工作還是挺認真負責的,他每天早上起床就開始讓別人念公文給他聽,經常是一整天都在工作,他的想法是把大明朝治理好,但無奈他確實沒有什麼政治才能,也缺乏基本的文化素養,所以在處理一些問題時,往往缺乏經驗。

明朝宦官魏忠賢,到底“忠”在哪裡,“賢”在何處?

比如有一次禮部的官員李恆茂,在一份奏摺中寫了一句“曹爾楨整兵山東”的話,這被魏忠賢驚喜地發現了破綻,因為曹爾楨前不久剛剛當上了山西巡撫,說他整兵山東無疑是錯誤的。魏忠賢為自己的“細心”深感自豪,他要求李恆茂承認自己在奏摺中用詞不當的錯誤,但李茂恆偏偏不肯,他覺得自己說的沒錯,還向魏忠賢辯解說曹爾楨雖然調任山西巡撫,但他還未正式到山西任職,說他“整兵山東”也符合慣例。魏忠賢只是想表現一下自己的細心,李恆茂的話明顯讓魏忠賢下不了臺,氣急之下他就把李恆茂以“不恭”的罪名給革職了。一個小誤會就將官員革職,這樣的做法確實欠考慮。

魏忠賢沒有什麼大政績,為了表現他的“賢能”,他就專注於處理所有的小事,魏忠賢很擅長運用特務機構來監視官員和百姓,目的無非就是為了防止外人說皇帝或者自己的壞話。比如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四個人在家中聚會喝酒,其中一個人趁著酒勁就開始大罵魏忠賢,另外三人因有所忌憚而並未參與討論。這時候,突然東廠的特務就破門而入,直接將四人全部抓走。這四人裡面罵魏忠賢的人被處以死刑,而其他三人因沒有附和,反而受到了獎賞。魏忠賢執著於處理這樣的“小事情”,其實從側面也反映出他對處理“大事情”的力不從心。

所以,完全把魏忠賢定義為奸臣也並不太準確,他並不是東林黨口中一心想禍亂朝綱的人,他想讓明朝更好,只是用錯了方法。

明朝宦官魏忠賢,到底“忠”在哪裡,“賢”在何處?

魏忠賢

其實,作為皇帝的個人意志工具來說,把魏忠賢的所作所為定義成忠君也是可以的,在天啟七年,朱由檢突然身患重病,六十歲的魏忠賢又顯示出了他老僕的本色,他在皇帝病榻前日夜守候,照顧皇帝的起居。他想出了一切可能的辦法來給皇帝治病,找巫師,貼金色的壽字,用喜慶來驅趕病魔等。在皇帝看來,這無疑是一個忠臣應有的表現。但魏忠賢的“忠”和“賢”所對的範圍太小,僅僅只有皇帝一個人,他所做的事難免會有失公正,這也是世人對他評價不高的重要原因。

歡迎閱讀文化歷史那些事的原創文章,大家有什麼想共同討論的,請在下方留言或私信,一起分享閱讀樂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