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的出處是哪兒?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的出處是哪兒?

周顗(yǐ),字伯仁,是西晉安東將軍成武侯周浚的兒子。有關他的事蹟,在《晉書》和《世說新語》中都有記載。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的出處是哪兒?

少年時,周顗就因為品行端方、清雅淡泊而聞名了。弱冠之年,他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在東海王司馬越的兒子司馬毗帳下任長史,司馬睿渡江後,召周顗為軍諮祭酒,出為寧遠將軍、荊州刺史。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蜀地杜弢率領匪寇流民於湘州造反,戰火燒到荊州,周顗艱難應戰,並被當時屯兵豫章的王敦收留在麾下。後來司馬睿召周顗回建康,任他為揚威將軍、兗州刺史,甚至一度官至吏部尚書。大興元年(318年),朝廷兩下詔書,封周顗為太子少傅,後又擢升為尚書左僕射。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的出處是哪兒?

其時,王敦的勃勃野心隨著權力、聲望的增加迅速膨脹起來。東晉永昌元年(322年),王敦終於起兵叛亂,發兵建康,朝廷大軍節節敗退,士氣低落。王敦叛變,天子震怒,甚至有大臣提議清洗王氏一族,王導和王氏族人擔心受到牽連,惶惶不可終日。

王導曾央求周顗在皇帝面前幫他開脫,周顗一直認為罪不及親族,其實本就有此心,但在王導面前卻表現得不卑不亢,沒有答應他什麼。因此,王導懷恨在心,由此,埋下了以後災難的種子。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的出處是哪兒?

王敦屯兵石頭城,與皇城近在咫尺,虎視眈眈。司馬睿派周顗去王敦軍中,傳達皇帝的不滿與憤怒。王敦見了周顗,質問他道:“我曾經收留過你,現在你以使者的身份過來,是對我的背叛!”

周顗凜然不懼王敦的威壓,道:“你叛亂正統,舉不義之兵,我忠於朝廷,統率六軍,卻一敗塗地,確實有負於天下!”王敦一時竟不知如何回答。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的出處是哪兒?

王敦叛軍攻克建康後,曾問王導周顗是否可殺,王導還記得之前的過節,沒有作聲,於是,周顗被捕。被捕之後,周顗仍破口大罵王敦為亂臣賊子,被亂戟戳死。他死後,王導才在整理宮中檔案的時候發現了周顗當初為王家求情的奏摺。

王導不禁悔恨萬分,涕淚橫流,對自己的兒子們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啊!”此後,王導的這句自責之言便成了一個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的出處是哪兒?

王導不明真相誤會了伯仁,又因為他的心胸狹隘,致使伯仁喪命,也使他自己失去了一個真正的朋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心胸寬大的人,不要斤斤計較、小肚雞腸,而且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表面,要相信自己的朋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和人的交往難免會產生矛盾。如果這些糾紛矛盾不能及時化解,一定會影響和諧、團結。要想化解矛盾的方法有很多,重點是推心置腹,把話說開。雖然現代社會提倡做好事不留名,但是在已有矛盾的基礎上,即使是好的努力,不進行溝通,也難免誤會加深,把好事做壞。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