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清朝髮型不是電視中的“陰陽頭”

如今不少古裝電視劇,都是以清朝為主題,很多女生也誕生了穿越回清朝的想法,和那些帥氣的阿哥們有一番交集,清宮劇的最大特色,莫過於他們的“陰陽頭”了。

這種髮型並非很多人能夠接受得了的,然而清朝髮型真的是這樣子嗎?

清朝髮型不是電視中的“陰陽頭”

在明朝末年的時候,滿族人憑藉著自己的幾十萬人成功入關建立了清朝,為了能夠更好的統治國家,滿族人採取了很多的手段,他們推崇儒家思想,剃髮易服。

想要在文化還有習俗上邊改變和影響漢族人,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

1644年清兵入關,當即頒佈了“剃髮令”,規定無論官還是民,十日之內要剃頭,不從者斬。

清朝髮型不是電視中的“陰陽頭”

從前的古人信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無論男女都要蓄髮,文人們峨冠博帶的造型也顯得格外風流倜儻。這道命令一下漢族人有多難以接受,可想而知。

“留人不留髮,留髮不留人。”滿人和漢人各自擁有兩套文化體系,在對於頭髮這件事兒上,有著不同的理解。

清初時期以剃髮為治國之策,自遼東地區廣大漢族民眾的反抗至清入關後的無數次反剃髮鬥爭,成千上萬的漢人為之付出了巨大犧牲。而此時的蓄髮部位已悄然無聲地逐步由腦後移到了頭頂,但仍可稱金錢鼠尾式。

清代中葉,經過清初大屠殺以後,髮式約自嘉慶初年起有所變化。頭頂著發的部位雖沒有變,但面積已遠不止於一個金錢大,而是足有四或五個金錢大,相當於一掌心的面積,蓄髮數量明顯增加。鬍鬚亦從只留上唇左右幾根變成包括下巴在內的全部。

清代後期,即嘉慶以後男子的髮式逐步演變為將頂發四周邊緣只剃去寸許,而中間保留長髮、分三綹編成辮子一條垂在腦後,名為辮子或稱髮辮。

清代末期,在覺悟了的知識青年和學生掀起的革命鬥爭中,把剪辮子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從清末開始,到滿清滅亡之時,剪辮子成了全國範圍從下到上又從上到下的革命運動。

清朝髮型不是電視中的“陰陽頭”

後期蓄髮面積逐漸擴大,由一枚銅錢逐漸演變到手掌大小再到整個後腦部位,辮子粗細隨著髮量變多而相應增加,形象化的比喻,就是由鼠尾變成豬尾再進化到牛尾巴大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