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教育資訊】數學天才的他,為何能成為數學天才的榜樣呢?

文壇巨匠列夫·托爾斯泰曾經這樣說道:“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著只有他自己理解的東西。”

的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尋和夢想,這種夢想在別人看來可能是難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議的,但卻能讓自己獲得平靜、安寧、愉悅的感受。

曾經有個被稱為“數學天才”的男孩,上高一時就能寫出深奧的數學論文,還獲得過省級大獎;之後獲得過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金牌,又被保送到北大數學系就讀。

北大畢業前夕,他還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倘若繼續深入鑽研數學,定會創造出不凡的成績。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他竟會走上研究佛學的道路,並毅然放棄出國留學的機會,轉而到一所寺廟出家。

北大高材生畢業出家,他的這個選擇如石破天驚,引發了一場大討論,大多數人的態度都是疑惑不解,也有一些人對他發出了嚴厲的批評,說他浪費了教育資源。

那麼,這位學子為什麼會走上這樣的道路呢?多年過去,他為自己的選擇後悔了嗎?

【教育資訊】數學天才的他,為何能成為數學天才的榜樣呢?

成績優異,卻並不感覺快樂

他叫柳智宇,出生於1988年,來自湖北武漢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他的父親是物理教師,母親是工程師,可以說他成長的環境充滿了知識的氛圍,比起很多孩子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父母對他也有一種“望子成龍”的心態,平時要求非常嚴格,讓他專心讀書,不要分心去管學習以外的事情。

於是柳智宇成了一個“兩耳不聞天下事”的讀書郎,他的日常生活軌跡就是“學校-家庭”兩點一線,哪怕到了節假日,也很少會去和同學一起玩耍。

這樣的教育方式雖然讓柳智宇有了大量學習、求知的時間,使他可以博覽群書,增長知識,但也在其他方面造成了很多不良影響。

比如他不擅長與人交往,也沒有關係要好的朋友,性格內向、沉悶;再如缺乏體育鍛煉也讓他身體素質不佳,很容易生病。

雖然學習成績優異,備受人們的誇獎,可柳智宇自己似乎並不怎麼快樂。

迷茫的他常常會從書籍中尋找慰藉,並喜歡上了讀《莊子》,思考問題的深度也遠遠超過了他這個年齡的孩子。

【教育資訊】數學天才的他,為何能成為數學天才的榜樣呢?

不顧家人反對,改變人生方向

2005年以後,柳智宇憑藉在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的傑出表現名聲大噪。首先是在國際奧林匹克迴圈賽中奪得了一塊金牌,之後又以滿分成績奪得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這樣的好成績自然吸引了國內名校的注意,在收到了無數邀請後,柳智宇選擇了北大數學系,這對於數學天才來說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在北大學習的過程中,他漸漸偏離了數學家之路,轉而對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加入的北大耕讀社就有研究佛學的風氣,社長更是以身作則,選擇皈依佛門,這讓柳智宇看到了人生中還有另外一種可能。

這位大家眼中的天之驕子開始頻繁參加佛學活動,還到寺廟去當義工,在做著這些事情的時候,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也越發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2010年畢業前夕,雖然他已經成功申請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但卻不顧家人反對,決定到北京龍泉市出家為僧。

【教育資訊】數學天才的他,為何能成為數學天才的榜樣呢?

11年過去,他的現狀如何

從他做出這個選擇至今,已經過去11年了,那麼,現在的柳智宇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最初的幾年裡,他一直潛心修習,很少和外界接觸,也從不向旁人透露自己過去的經歷,身邊的僧眾甚至都不知道他竟是一位競賽冠軍、北大才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心境慢慢發生了變化,他感覺到自己並沒有找到那片期待已久的淨土,身邊仍有紛爭、名利、貪慾,這讓他感到非常失望。

於是在2018年他做出了離開的決定,但並沒有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是選擇了還俗。

【教育資訊】數學天才的他,為何能成為數學天才的榜樣呢?

他仍在鑽研佛學,並且發現了自己可以展現價值的領域——心理學。透過自己的努力,他考取了三級心理學諮詢師執照,將佛學與心理學結合,向人們提供“佛繫心理諮詢”。

現在的他更加關注人們的心理健康,希望用佛學知識來幫助人們找回心靈的平靜,雖然這樣的做法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但他自己卻找到了心靈的寄託,過得安閒、適意。

我覺得對於柳智宇的選擇,我們可以不理解,但卻不必帶著惡意去攻擊、挖苦、諷刺。

《莊子·秋水》有云:“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是在提醒我們不要總是從自己的眼光出發去理解、判斷人和事。

以柳智宇的經歷而言,他雖然天賦出眾、才華橫溢,卻對追求更高的目標沒有太大的興趣,名利於他如過眼雲煙,競賽緊張的氛圍不但沒有讓他感受到激情,反而成了一種負擔。

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讓自己痛苦的心靈獲得解脫,也是很正常的,我們不必對此過於批判。

而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也有不少。

雖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但我們更應當多與孩子進行深入溝通,要有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瞭解他們的煩惱,並能夠和他們一起尋找解決之道。

我們更應當傾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將我們自以為的“好”強行加諸於他們身上,讓他們在重壓之下有一種窒息的感覺。

真正的愛不是用“都是為你好”來限制孩子發展的道路,而是應當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和自由,使他們能夠快樂、自然地發展天性,展現天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我是【親子育兒堂】,一個熱愛讀書、學習的老爸,長期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願與爸爸媽媽分享育兒、教育經驗。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