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昏亂而憂死”、“曾匹夫之不若”,聊一聊陶謙發展的過程

“昏亂而憂死”、“曾匹夫之不若”,聊一聊陶謙發展的過程

陶謙在歷史上的形象多是一種仁厚的無辜遭兵的形象,一方面是歷史上確實有這樣的形象,比如說將徐州讓給了外人劉備,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另一方面或許也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塑造。提到陶謙,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曹操屠徐州,以及讓徐州的事情,其實陶謙這個人物還算是很鮮明的,也有很多可以書寫的事情,不過被這兩件事掩蓋住了。陶謙在亂世中成為一方州牧,積極參與中原混戰,和曹操掰過手腕(雖然被完虐),也算是一個人物。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陶謙的發展史。

“昏亂而憂死”、“曾匹夫之不若”,聊一聊陶謙發展的過程

陶謙的仕宦經歷

陶謙是丹陽人,他的父親曾經做過餘姚縣的縣長,不過死得早。可以說陶謙的家中或許給他積攢了一些資源,但是極其有限。陶謙入仕的途徑是先揚名、成為郡吏州吏、經過察舉到中央、再進行留內或者出外的人事調動。這也是當時資源不是非常豐厚的又不想走武途計程車人的入仕方式。

陶謙就是這樣,他“以不羈聞於縣中”,經過故蒼梧太守甘公的青睞,有了名聲;成為州郡的佐吏,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被察舉到中央,先後做過尚書郎、縣令、幽州刺史、議郎。在朝中的時候,陶謙也有過一些軍事上的經歷。在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的那一年,涼州也爆發了叛亂。在次年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收拾掉黃巾軍主力之後,朝廷又派皇甫嵩平復涼州,陶謙以揚武都尉的身份隨軍出征;皇甫嵩被中常侍張讓、趙忠構陷,朝廷用張溫代替皇甫嵩的位置,陶謙又成為張溫的參軍。雖然史料上有“與嵩徵羌,大破之”這樣的記載,不過從整體上來看,涼州軍閥依然活躍,皇甫嵩、張溫以及陶謙等人並沒有取得戰略目標上的勝利。

“昏亂而憂死”、“曾匹夫之不若”,聊一聊陶謙發展的過程

雖然“黃巾起義”在當年就被平定,但僅僅是幾個主力部分。在各個州郡仍然存在黃巾軍的殘餘和重新滋生的土壤。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青州、徐州黃巾軍死灰復燃,這支黃巾軍就是後來曹操麾下的“青州兵”的兵源,不過這都是後話了。為了遏制徐州黃巾的發展勢頭,保證徐州的安定,陶謙被任命為徐州刺史。陶謙上任之後,用懷柔的政策吸收泰山豪帥臧霸等人,擊敗了黃巾軍。不過這也只能說是驅逐、擊退,而不是消滅。後來漢靈帝去世,何進為首計程車大夫集團與宦官集團火併,董卓、李傕、郭汜等涼州軍閥趁勢進入關中把控朝政。陶謙堅持與中央通使,保持臣子的姿態,被任命為徐州牧,得到名義上把控徐州軍政大權的權利。

“昏亂而憂死”、“曾匹夫之不若”,聊一聊陶謙發展的過程

陶謙與曹操之間的結怨

在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的初期階段,汝南袁氏的袁紹和袁術起到了“帶頭作用”,他們擁有很豐厚的資源和人脈,實力很強,但又彼此對立。為了壓制、削弱、消滅對方,袁紹和袁術各自找了盟友,所以當時出現兩個比較強大的軍事聯盟。一方是袁紹、劉表、曹操;一方是袁術、陶謙、公孫瓚。雙方也頻繁的刀兵相見。所以說曹操和陶謙是屬於不同的對立的陣營的,從立場上就存在矛盾。而激化這個矛盾的人卻是陶謙。

“昏亂而憂死”、“曾匹夫之不若”,聊一聊陶謙發展的過程

亂世當中漢王朝的權威崩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不足,因此出現了各種稱王稱帝者。在下邳有一個叫做闕宣的人,怕是聽信“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語(“闕”可以對應“當塗高”),合眾數千自稱“天子”。陶謙沒有直接鎮壓闕宣,而是用智取的手段,或許也有利用的目的。陶謙假裝支援闕宣,與闕宣聯合起來攻取北方泰山郡的華縣、費縣,又向西入侵任城國。曹操是兗州牧,是被侵犯的一方。於是二者的矛盾就被激化了。曹操率軍進攻徐州,由於是帶有報復性的目的,所以用了非常激烈的手段,連下十餘城,對徐州進行了屠戮。

“昏亂而憂死”、“曾匹夫之不若”,聊一聊陶謙發展的過程

雙方徹底撕破臉皮,曹操的父親曹嵩還在琅琊居住,曹操想接曹嵩回兗州,這個時候曹嵩又被陶謙所殺。關於這件事一直是存在爭議的,不同的史料記載衝突非常大,《三國志·武帝紀》、《後漢書·應劭傳》、《世語》說陶謙主觀意願上殺死曹嵩,《後漢書·陶謙傳》、《吳書》說陶謙本來派張闓護送曹操,張闓自己貪財殺人越貨。《三國演義》為了塑造曹操蠻橫霸道的形象,採用《吳書》的說法,實際上還有待商榷。曹嵩被殺,曹操又一次對徐州進行報復,又一次進行屠殺。直到呂布襲取了兗州,曹操才放過徐州。即便如此,曹操的兩次用兵對徐州的破壞非常大,陶謙也因此病死,將徐州託付給本來以公孫瓚部將的名義來助拳,卻被陶謙挖了牆角的劉備。

“昏亂而憂死”、“曾匹夫之不若”,聊一聊陶謙發展的過程

如何看待陶謙這個人物

首先來說陶謙從性格上並不是一個憨厚老實的人物,在沒有出仕的時候,他放浪不羈,十四歲仍然乘竹馬而戲;在出仕以後仍然保持一種狂傲的性格,作舒縣縣令的時候,與廬江太守張磐不合;作張溫參軍的時候,又與張溫鬧矛盾,而且無論是與張磐還是張溫鬧矛盾,究其原因都是在陶謙身上,張磐和張溫一開始都是有意與陶謙交好的。至於曹操和陶謙之間的矛盾,固然不能以個人的喜惡來判斷,但是矛盾的激化也是因為陶謙,可見陶謙並不是一個安分守成的人。

“昏亂而憂死”、“曾匹夫之不若”,聊一聊陶謙發展的過程

從陶謙的能力上來說,政治上陶謙“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在史書上的評價並不是太好;武功上陶謙顯然更是有所欠缺。陶謙參與討伐涼州諸軍閥的行動,一不是主將,二來沒有成功;面對泰山豪帥臧霸等人,陶謙是以一種妥協的態度,雖然避免交戰,降低成本,一定程度上還得到了助力,但代價卻是武功上的疲敝和徐州很多資源的放棄,無法完全整合徐州整個州的力量;闕宣自稱天子的時候,陶謙也沒有選擇直接鎮壓,而是先妥協後吞併。整體上來說,陶謙雖然在軍事上有一些表現,善於拉攏其他的力量為己所用(臧霸、劉備、闕宣),但沒有一種堂堂正正的正兵的氣象。所以面對洶洶而來的曹操的時候,陶謙既沒有整個徐州的資源,又沒有一支強大的受過戰爭磨礪的軍隊,表現得非常差勁。

“昏亂而憂死”、“曾匹夫之不若”,聊一聊陶謙發展的過程

至於品性方面,陶謙作為徐州牧,在東漢末年那樣的亂世中,基本上州牧和裂土封王沒有太大區別,益州牧劉焉、荊州牧劉表、冀州牧袁紹去世後都是後代世襲州牧的位置,陶謙卻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讓劉備來做徐州牧的位置,保護徐州安定。可見陶謙並沒有其他軍閥那種野心,還是將自己視為漢臣而非“群雄”的。綜合陶謙的能力和品性而言,他在《三國志》中的評價是“昏亂而憂死”,但也得到後世的一些人的同情之心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