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法國大革命時期: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間的割據戰

翻閱法國的歷史,你會發現一段混亂的歷史記載,自法國大革命起一直到之後長達百年的時間裡,國家體更替頻繁,除了帝國主義在其戰爭期間的顯示之外,從宏觀大體上看,政體更替的形式主要表現為君主制與共和制兩大政體之間此起彼伏的變蕩。要想了解國家政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更,就應先了解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究竟處於何種情況下,法國大革命又為法國帶來了什麼變化,其優勢和弊端又分別是什麼,充分了解一個國家的國情才是瞭解其政體變遷的重要手段。

一、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政體的危機,人民處境的灰暗

從經濟上看,法國的經濟危機出現的要比法國大革命早得多,整個十八世紀的法國都是幾乎處於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社會購買力的下降導致了農民本就貧苦的生活上有額外增添了一層霜。社會經濟動搖的原因可以是天氣導致的收成不好,也可以是統治者的決斷錯誤,而承擔起經濟動盪的卻往往是那些最貧窮最無權無勢的農民。法國經濟因為常年對外征戰和乾旱導致的收成全無,不合理的稅收又沉重地壓在農民的肩上,那個時候飢餓普遍存在法國的街頭。

從階級上看,因為經濟的衰敗,越來越多的資產階級憑藉資產上的優越而成為新貴族,而君主專制制度下的貴族階級又怎麼可能安心看著其他貴族的發展,這就導致了新貴族與舊貴族之間產生了不愉快的矛盾,從而衍生到資產階級與貴族階級之間的矛盾,並隨著君主專制制度的發展,社會矛盾日益嚴重,各黨之間競爭也愈演愈烈。

從思想上看,西方大規模發生瞭解放人類思想的啟蒙運動,各哲學家對重視人性和追求自由的思想傳入法國。這些思想在社會矛盾日益嚴重的法國很快就產生了強烈的化學反應,在革命思想的挑逗下,人民不再壓抑心中對統治階級的不滿,而是在有組織有共鳴的情況下蓄謀著反抗,開始了對階級和宗教的反撲。

二、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君主立憲派與共和派爭鬥的萌芽

在經濟政治的雙重危機下,法國當前政體君主專制制度也面臨所未有的壓力,法國大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還是因為以君主為代表的第一階級和以農民為代表的第三階級針對賦稅而產生的導火線。1879年7月9日的國民議會上,路易十六拒絕了制定憲法的要求,13日人民與國王僱傭軍展開搏鬥,次日攻陷了巴士底獄,拉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

法國大革命時期: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間的割據戰

後人民代表在巴黎奪取政權並建立自衛軍,由人民組織的制憲會議掌握大權後,便立即通過了史上著名的《人權宣言》,宣佈法國的“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緊接著限制會議廢除了原有的貴族階級的劃分而設立大理院、最高法院等民主政治。在制憲議會制定了三權分立的憲法之後便宣稱解散,次日法國正式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在此期間,也有不同的聲音要求徹底廢除王政而實行共和制政體,但均遭到拒絕。國家建立什麼樣的政體除了要順應時代的國情和歷史發展的軌跡外,更多的是取決於當前情況下掌握政權的階級,權力握在親君主立憲派手中,共和派若想有所作為就不得不先潛藏再伺機而動。

法國大革命時期: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間的割據戰

法國大革命結束了統治法國一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的思想,這一成功的案例必然稱為中的火光引來無數其他嚮往自由的人,為其他國家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樹立了一個成功的榜樣,這必然會勾起其他封建壓迫下的反抗。人民看到了希望對於統治階級來說可不是件好訊息,於是同樣深感不安的普魯士和奧地利結成聯盟打算共同討伐法國。

在法國面臨戰爭危機的情況下,共和派似乎看到了機會的火花而打算借一把這次戰爭的東風,在立法議會宣佈法國處於危機之時,以平民為主的巴黎人民又一次掀起共和運動。這次運動的結果打倒了立憲派統治的波旁王朝,建立起由吉倫特派執政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並在次年處死路易十六以表主張共和反對君主制的決心。

法國大革命時期: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間的割據戰

吉倫特派能夠成功執政多虧了無套褲漢(平民)的幫助,按理來說,上位後也應該為貧民的生計生活做一些貢獻才對。但是事實上,吉倫特派在採取措施上過於溫和,對人民生活中的生計需求起的作用實在無關痛癢。人民表示不滿要求吉倫特派做出改變,卻不曾想到他們過了河邊拆了橋,拒絕平民革命家們提出的限制物價的要求並且進行鎮壓。

問題的原因主要還是出在不論是共和派還是立憲派,他們代表的無非是資產階級的不同派別,但追究其本質,仍然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不可能真正站在大多數平民的立場上解決問題。但是人民會推翻任何違背民願的統治,吉倫特派的共和國的做法無疑是給自己日後的統治埋下了深遠的隱患。

在內憂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法國軍隊已經迫不及待開始了招惹外敵,你說招惹就招惹吧,最後人家過來了,吉倫特派又表示打不過,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人民又一次藉著戰爭的東風開始了第三次起義。

法國大革命時期: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間的割據戰

第三次起義建立起雅各賓派政權,雅各賓派平定武裝戰亂之後,表示一定要吸取前人的教訓才能建立長久的政權。於是上臺後就先下了3個土地法令,把土地分給了農民,藉此得到了他們的民心。隨後他們又想著要把民主精神真正發揚光大,不能像前面的吉倫特派一樣頂著民主不幹實事,於是又頒佈了民主憲法,可惜這部憲法因為戰爭原因而沒來得及得到實施。

等到戰爭都平復之後,雅各賓派又產生內鬥漸漸走向獨裁,反對勢力中產生了熱月黨最終得以將雅各賓派取代。但是當時法國的政治局勢經過外戰內亂和政權的頻頻更替變得極其動盪,內憂外患的局勢並沒有徹底解決的,其他國家和其他黨派同樣蠢蠢欲動。隨後由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起的臨時政府在短時間內結束了這種場面,並且宣告了混亂的法國大革命的走向高潮。

三、法國大革命的結束歷程,君主立憲派重新回到政治舞臺

自拿破崙執政建立了法蘭西帝國之後,法國的政治有過一段靠武力鎮壓得到的和平,因為軍史的強大,外國軍隊望而生畏屢次無果而返,在內透過對民生和教育的改革贏得民心,讓人覺得這次政權的前景似乎是一片明亮的。在拿破崙執政期間,法國一度有經濟恢復的跡象。只是在後來的戰役中,拿破崙遭遇滑鐵盧戰役的失敗,被逃至海外的路易十八趁機鑽孔復辟波旁王朝,面對政權的再度混亂,巴黎人民再次忍無可忍發動了七月革命建立了七月王朝(又稱奧爾良王朝)。

法國大革命時期: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間的割據戰

七月王朝的建立標誌了歷時五年的法國大革命終於落下帷幕,也宣告著法國政權從共和到帝國再次回到了立憲制。從整體大觀上來看,五年的政治動盪和百姓的顛沛,無非便是政黨的爭奪,從結局來看,也僅僅是從立憲制繞了一個大圈又回到了立憲制。這麼一個圈看似這麼輕飄飄,其實大多數的苦難都沉澱到社會的最低端。

四、革命捲土重來,黨派之爭仍然生生不息

一直到後來法國的經濟出現嚴重下滑,出現了全國性的饑荒,再加上受到英國經濟危機的波及,官場日益腐敗,國家財政缺損嚴重,資產階級已經立不住腳了。人民的危機意識引發了法國二月革命,人民佔領王宮和議會廳在“共和主義萬歲”的呼聲中建立起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是依靠百姓自身的武裝革命建立起來的政權,沒有首領,沒有明確綱旨,事實上它在歷史上的存在時間也很短,很快就被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取代。拿破崙三世並沒有他伯父(拿破崙一世)的政治能力,在獲得人民的支援上臺之後,政治並沒有變得清明,但是他對法國工業的促進確實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促進自由貿易,進行基礎建設,使得法國的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

法國大革命時期: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間的割據戰

拿破崙三世繼承了拿破崙的軍事理念,在位期間對許多國家進行染指,一直到三世萬年在色當的戰敗使得國內又掀起共和的風潮,等他回到法國後,帝國已經是共和國了。

跳出時代看歷史,拿破崙三世像是重蹈了拿破崙的覆轍,帝國的存在像是共和與立憲之間的小插曲,而至此,共和派與立憲派的鬥爭也已經結束了。在日後法國經歷的共和黨派內部的更替也就像之前所說的政權交替一般,逃不出經濟和人民意願的影響,再怎麼錯綜複雜的歷史,剖析本質都是驚人的類似。

參考資料:

端木正《法國大革命史詞典》

金重遠《法國大革命和土地問題的解決——兼論其對法國曆史發展的影響》?

洪慶明《法國大革命修正史學對革命起源的研究》

阿爾貝·索布林《法國大革命在近代世界歷史上的地位——比較研究》?

黃振《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經驗與辛亥革命道路的選擇》?

米涅《法國革命史》

伏爾泰《路易十四時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