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今日曆史11月22日】馬背上的水手—傑克·倫敦

他是熱愛生命的荒原狼,是發奮寫作的馬丁·伊登,是奔赴世界所有碼頭的流浪水手。

1916年11月22日,美國作家傑克·倫敦逝世於舊金山,享年40歲。

傑克·倫敦是馬克·吐溫之後、海明威之前最能代表美國文學的大師。

他粗獷、充滿陽剛之氣的作品對後來的作家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塑造的一系列角色也開啟了美式硬漢文學的先河。

此外,他異乎常人的豐富經歷構成了傳奇的一生,讓他成為文學史上少數人生比作品還要精彩的作家。

【今日曆史11月22日】馬背上的水手—傑克·倫敦

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原名約翰·格利菲斯·倫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國現實主義作家。他一共寫過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短篇小說和故事,3部劇本等。主要作品有:小說集《狼的兒子》,中篇小說《野性的呼喚》《熱愛生命》《白牙》,長篇小說《海狼》《鐵蹄》和《馬丁·伊登》等。

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傑克·倫敦:

第一、他是夢想環遊世界的水手

傳記作家歐文·斯通說:“傑克·倫敦一生最愛,除了書,就是大海”。

實際上,他不僅熱愛大海,還堪稱“最懂大海、航海技術最高超”的作家。

13歲,傑克·倫敦用打零工偷偷攢下的兩美元買了一艘舊船,這是他和大海結緣的開始。 15歲,他開始出海捕撈生蠔,是捕蠔隊裡最年輕的船長。17歲,他踏上一艘捕海豹的遠洋作業船,因為能獨自在風暴中駕駛吃水80噸的帆船,所以他和老水手們拿一樣的薪酬。

1897年,美國在阿拉斯加的克朗代克發現金礦,21歲的傑克·倫敦加入了淘金大軍。去往克朗代克需要在育空河上游渡河,但這裡水流湍急、遍佈暗礁和岩石,船毀人亡的事經常發生,近千艘船在沿岸擱淺,不敢過河。傑克·倫敦向每隻船收取25美元,幫他們渡河,最後賺了3000多美金,那時候30美元是普通家庭一個月的花銷。

【今日曆史11月22日】馬背上的水手—傑克·倫敦

從少年時代就與海洋和船結緣的傑克·倫敦在靠文學作品獲得成功之後,終於擁有了自己的遠洋帆船

1906年,已經成名的倫敦決定自己造一艘船,完成兒時駕船環遊世界的夢想。但船造得十分粗糙,還沒開到夏威夷就問題重重。他不想放棄,最後憑著航海的本領,成功穿越太平洋到達澳大利亞。雖然因為身體和船都出了問題,環遊世界的夢想沒能達成,但他完成了從夏威夷到南太平洋島嶼馬克薩斯的直航。受赤道洋流影響,那一片海域情況異常複雜,一不小心就會喪命,大部分船隻都繞道而行,他卻駕駛著一艘勉強修復的船,九死一生闖了過去。

第二、他是崇信“黃禍論”的種族主義者

“黃禍”一詞,最初是歐美統治階級用來形容十九世紀末日本作為軍事和工業強國的陡然興起。隨著亞裔勞工、尤其是華人的大規模輸出,這些吃苦耐勞且收費低廉的外來者更受資本家的“青睞”,對白人勞工構成了威脅,“黃禍”很快就被用來代指整個亞裔族群。

【今日曆史11月22日】馬背上的水手—傑克·倫敦

日俄戰爭期間,傑克·倫敦作為戰地記者被派至朝鮮半島前線

美國曾是華工輸入最多的國家,後來又成為排華情緒最嚴重的國家。1882年,美國總統簽署了首個排華法案,規定十年之內禁止中國勞工入境,後來又把禁止令延長至二十年。

傑克·倫敦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也是一個認為‘白人優於黃種人’的種族主義者。加之他早年混跡於工人階層,常常目睹白人和華僑間的衝突,在舊金山灣做水上警察期間,也經常接觸偷捕生蠔的華人。在他眼裡,中國人膽小怕事卻又陰險狡猾,他早期的《黃手帕》、《中國佬》等短篇裡都有體現。

但與當時普遍的看法不同,傑克·倫敦對中國和日本做了區分,他認為中國人是黃禍、日本人是棕禍。他還斷言,日本受地緣和環境因素限制,不可能對西方文明和白人造成真正的威脅。而在小說《空前入侵》裡,他預言中國將會成為亞洲的主宰,還寫到“中國事實上不好戰……它讓人感到憂慮的不是在戰場上,而是在商業上”,“真正的危險在於它的繁殖能力”。

傑克·倫敦的看法並不全面和深入,但不失為歐美社會對中國威脅論的真實反應。

第三、他是失敗的農場主

1905年,傑克·倫敦在舊金山郊區買下了一塊廢棄的土地,此過上了作家兼職農場主的生活。

他後來回憶,在此之前,他對務農一無所知,買下那兒主要是為了居住和寫作。而真正讓他決定務農的,是當地的農民窮困、缺乏希望的生活狀態。

傑克·倫敦出身貧苦,對無產者有很深的同情和理解。抱著為周圍農民樹立典範的目標,他開始學習農業知識,著手建設自己的新型理性化農場。

關於種田,他有一套理論:他拒絕使用商業性化肥,而是學習中國的古法,使用綠肥和動物肥料;因為那片土地起伏不平,部分割槽域有河水倒灌的情況,他就根據地勢起伏,將土地分段分坡,最後打造成梯田的樣式,再配合水道的疏通,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今日曆史11月22日】馬背上的水手—傑克·倫敦

傑克·倫敦生命最後階段居住的鄉間別墅“狼巢”

除了種田,他還養豬、養馬。為了提高工人的餵食和清理效率,他請人設計了中空的圓形豬圈,周圍的農民戲稱這裡是“豬的天堂”。

農場擴建、修築房屋和更新農業設施幾乎花光了傑克·倫敦的積蓄,還讓他負債累累。為了維持下去,他一邊發奮寫作,一邊用心經營,無奈,接踵而至的自然災害和豬瘟讓他無力應對。

農場資金的入不敷出,加之常年伏案工作又讓傑克·倫敦的精神和身體不堪重負,他開始酗酒、吸毒,在給朋友的信裡,他絕望地寫到:我的身體像一塊破布。

1916年,傑克·倫敦在農場的居所裡去世,死因是吸食嗎啡過量。

今天,人們說起傑克·倫敦,就會想到他的作品和作家身份。豐富如傑克·倫敦,他還是個出色的水手、一個親赴日俄戰爭(穿越)最前線的記者、一個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積極投身於農牧業的農場主,而這也驗證了頭部效應的歷史規律:當一個人身具多重身份,影響最大的那個往往會成為突出的標籤,遮蔽掉他其他身份。

歷代評價:

他自己是一個嘲笑文明和因襲的自然論者,懷戀著自然的原始的生活形態。

——翻譯家、文學評論家劉大傑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