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西周時期,周王分封,燕國是還伯爵是侯爵?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歷史,瞭解歷史。

侯本來代表軍事職官,金文中就有稱燕侯,燕國是侯沒錯。然而伯本來是排行老大,又引申為族長、方伯,燕國是伯也沒錯。五等爵不存在,我一直以為分封在王畿內是伯爵,分封在外面的是侯爵。春秋裡面又有個北燕伯。我就搞不懂了。侯是軍事長官,伯是方伯

西周時期,周王分封,燕國是還伯爵是侯爵?

燕國可以確定只有兩個爵位,我理解為受信任的是侯爵,不受信任的是子爵。公爵是一種地位比較高的侯,實際上公侯之田、公侯之乘、公侯之制都是一樣的,但為了表示尊重,專門列了一等。男爵和子爵的城池、乘輿、禮制也是一樣,等也一樣,完全不知道要如何去分子男的,但是檢視許國的資料,發現相比很多子爵有狄夷性質,許男反而意外的根正苗紅,不知道為什麼在子爵之下。方伯出現很早,但伯爵出現很晚,目前看不出有什麼聯絡,方伯一般由公侯擔任,沒道理加封更低的伯爵的道理,但不把它們關聯,根本解釋不了,為什麼有伯爵的存在。公侯是地方軍事長官,子是蠻夷首領歸附,男爵還可以說是為了噁心子爵們,伯爵是為什麼?監視狄夷?那方伯就可以幹了吧?除非,方伯是大區伯,伯爵是省級伯。但是,又聞周朝的伯國多是幾內封國,那豈不就是周國的附庸或大夫?難道他們京官外派的御史?那他們日常住在哪?一直在子男之國巡撫?

西周時期,周王分封,燕國是還伯爵是侯爵?

畿外諸侯的分封本質上就是武裝殖民。不一樣的,春秋各國其實是周人和當地人的混血後代,晉國的君主世代和戎狄通婚的。那這個同時代古希臘在黑海周圍建立殖民地本質上是差不多的吧。不一樣,你發現我一直沒用殖民這個詞。這個詞有克隆的意思,在古希臘中殖民主要是因為資源限制的自然遷徙,所以建立的城邦與母邦更多是平等關係,而因為血緣氏族過早解體也讓人更重視契約,由此產生了民主政治。這正是中西方早期國家兩條不同的歷史軌跡。

《周本紀》的最大問題是把大分封算在武王克商之後,主要是齊、魯、燕等國。應該初封了齊燕魯在王畿周圍,後期又遷封在了蠻夷之地,讓他們自己擴張,神農之後於焦、帝堯之後於薊其實都是姬姓,因為周人本來就是神農之後的高辛氏,說白了就是封自己,把虢國封到焦,把燕國封到薊。是這樣的,其實商的時代還有很多野人部落,在周的時代基本中原地區都已經有開化的人活動了,這也是為什麼西周時期各諸侯比較安靜大家忙著欺負野人開化國人,後來發現沒野人欺負了,各自地盤接壤了,沒有烽火戲諸侯出現戰國也是遲早的事並不是,當時的野人基本沿用黃帝度量衡,而西周度量衡與黃帝度量衡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同化阻力很小。

西周時期,周王分封,燕國是還伯爵是侯爵?

要還知道西周也有幾百年吶,商的國家形式只是令各地的部落聯盟臣服,商遷都那麼多次就說明商的邑落流動性還很大,部落形式還很多。另外說到度量衡,秦統一之後統一的各國度量衡都差很多,野人連文字都沒有要度量衡有什麼用呢。同化永遠都伴隨著血腥和基因融合,不管是遠古還是現在。還有秦漢之際山裡還有野人出沒,國家形式的出現並沒有消除人類在野外的生存空間。

商遷都到殷墟就幾百年不動了,之前是盤龍城卡住了銅礦源導致商族內戰才會頻繁遷都,你看安史之亂唐朝無數次遷都。秦統一之後統一的各國度量衡都差很多,說白了也就七種度量衡而已,夏、商早期、商晚期黑黍、商晚期紅黍、周黑黍、周紅黍、吳國,有田就有尺,很多野人是沒有衡的,但是度和量都是有的,我就是研究這個的。周原本就和大部分野人是一個民族,所以沒啥血腥的,基因融合的血腥還不如爸媽養不活打胎和孩子生了女娃地裡埋殘酷,野人基本是一半名義上從了周朝。

西周時期,周王分封,燕國是還伯爵是侯爵?

怪不得國和野一直區分得很開。但是你說的這些地方,大多並沒有發現商代遺址,很難確定是商朝鐵桿盟友,反而是楚世家記載被滅的大彭和揚州淮夷兩地,保留了大量的三十里鋪的新商制地名,證明了紂王的佔領。你可以把商周戰爭比作2011年利比亞戰爭,雙方軍隊爭奪的就是一個個城市據點,因為那裡和附近的綠洲是部落聚居區。只有那裡有人,只不過利比亞無人區沙漠,商周是獅子老虎盤踞的大森林。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