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朱元璋冊封開國功臣,並賜丹書鐵券,為何大臣並不開心

很多人都說朱元璋喜怒無常,是個薄情寡義、喜好殺戮的皇帝。這些人對朱元璋的印象,大多來自清朝人撰寫的明史,出於古代特殊的“愛國”思想,在史書中“貶低”前朝皇帝,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實只要多瞭解明朝正史,就會知道,朱元璋並非眾人印象中那樣,只知道殺人。他反而是個心胸開闊,還時常與大臣開玩笑的皇帝。

明朝有個開國功臣叫湯和,正史上記錄的,他和朱元璋之間的互動,恰好能夠證明朱元璋的真實性格。

朱元璋冊封開國功臣,並賜丹書鐵券,為何大臣並不開心

一、背景介紹

湯和字鼎臣,是今安徽鳳陽人士。他和朱元璋是同鄉,兩人從小一起長大。當初玩耍的時候,兩人就喜歡玩打仗的遊戲,每次都是湯和指揮,而朱元璋負責出戰。史書記載“幼有奇志,嬉戲嘗習騎射,部勒群兒。”

長大後湯和參加了起義軍,他就寫信給兒時玩伴朱元璋,推薦朱元璋也來參加起義軍。朱元璋來到部隊,由於表現出色,晉升為湯和的上司。當時很多人對朱元璋不滿,都不願意聽他的號令,只有湯和對他言聽計從,支援他的任何部署。

就這樣,湯和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直到後來建立明朝。在此期間,湯和屢次立下大功,更是多次擊退張士誠。後來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來襲,湯和趕來援救朱元璋,光是此戰就殺敵無數,並且生擒八千人。

朱元璋冊封開國功臣,並賜丹書鐵券,為何大臣並不開心

二、錯失開國公

按理來說,湯和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本應得到獎賞,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他加官進爵也是理所當然。可是湯和並沒有當上開國公,原因也是令他哭笑不得。

當時湯和奉命鎮守常州,他開始逐漸“膨脹”起來,常常喝得爛醉如泥,還犯下不少錯。更誇張的是,他竟敢向朱元璋提要求,遭到對方拒絕以後,湯和便記恨於心。湯和藉著酒意說:“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意思就是我如今鎮守這座城,就像坐在屋脊上一樣,左右為難。

朱元璋原本對他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聽了此話也是火冒三丈。不過念在湯和多年來的功績,朱元璋並沒有責罰他,而是派他去剿滅陳友定,湯和也不辱使命,擒獲了陳友定。史書記載“進拔延平,執友定送京師。時洪武元年正月也。”

雖然將功贖罪,但朱元璋還是沒消氣,就這樣,湯和沒有當上開國公。其實朱元璋並沒有錯,湯和的所作所為,的確有些過分了。要說以前兩人是朋友,隨便開玩笑都可以,但如今朱元璋是皇帝,湯和這樣做,無疑就是在挑戰皇權了。要不是念在他有功,湯和恐怕早就成為刀下亡魂了。

朱元璋冊封開國功臣,並賜丹書鐵券,為何大臣並不開心

三、終於升職

朱元璋當了皇帝,很多事自然不能像小時候一樣視而不見。而湯和也是個聰明人,經過上次的事以後,他知道朱元璋對他仍有意見,於是再也不敢亂說話了。

到了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湯和為信國公,謹言慎行這麼多年,他也總算是升職了。史書記載“十一年春,進封信國公,歲祿三千石,議軍國事。”

朱元璋不僅冊封了他,還決定賜其丹書鐵券,這可是作為大臣的無上光榮,但湯和卻怎麼都開心不起來,這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冊封開國功臣,並賜丹書鐵券,為何大臣並不開心

四、記過文書

原來在皇帝賜的丹書鐵券上,記錄了湯和在常州犯的過錯,史書記載“其封信國公也,猶數其常州時過失,鐫之券。”也難怪湯和開心不起來了,原本象徵著榮譽的丹書鐵券,現在變成了記過文書,不得不說,朱元璋也真是“皮”了一把。

五、得以善終

這時候的朱元璋,已經開始忌憚開國功臣的勢力,徐達、李文忠相繼死了,太子朱標也死了。朱元璋立皇孫朱允炆為太子,但是朱允炆勢單力薄,這些大臣手握大權,這讓老朱怎麼睡得著覺。

湯和又怎會不知朱元璋的心思,畢竟兩人從小一起長大,於是湯和趕緊遞上摺子,稱自己年事已高,請求告老還鄉。朱元璋一聽很高興,趕緊答應下來。但這時倭寇經常騷擾沿海一帶,朱元璋便對湯和說:“你雖已年邁,但這次還是替我去一趟吧。”

朱元璋冊封開國功臣,並賜丹書鐵券,為何大臣並不開心

一年之後,湯和回京覆命。朱元璋為他蓋了新房子,並賞賜“賜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鈔三千錠、彩幣四十有副”讓湯和得以安享晚年。

很多人都說,朱元璋從內心裡,還是想殺掉湯和的,只是湯和太聰明,他沒能找到合適的藉口。我認為這只是在“黑”朱元璋。

因為根據史書記載,湯和告老還鄉之後,曾多次生病,每次朱元璋都十分擔心。一旦湯和好轉,朱元璋就派人接他來京,每次都賞賜眾多黃金、布帛等等。後來湯和病重到無法講話,還一個勁給朱元璋叩頭,朱元璋見狀淚流不止,史書記載“帝為流涕,厚賜金帛為葬費。”

朱元璋冊封開國功臣,並賜丹書鐵券,為何大臣並不開心

湯和去世以後,朱元璋追封其為東甌王。雖然湯和沒有當上開國公,但最終成為異姓王。這一切不但反映出他的睿智,也印證朱元璋並非濫殺無辜之人。確實有很多開國功臣,最後都被朱元璋處置了,但仔細想想,如果他們也像湯和這樣明事理,還會有那樣的下場嗎?

(參考文獻《明史·湯和傳》《明史紀事本末》《讀史方輿紀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