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吳三桂的兵馬真的如史書上所說的那樣,是清朝的兩倍最終卻失敗?

其實,吳三桂的兵力並沒有清朝的兩倍,其次吳三桂所謂的印馬長江,並不指其已經完全佔領了長江以南的所有地區。他的軍隊僅僅是摸到了長江中段的位置。至於他失敗的原因,事實上,從三藩叛亂開始,這就是一場註定沒有結果的叛亂,究其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幾以下幾點:

第一,吳三桂師出無名

三藩之亂中,三個主要的勢力頭目都是前明降將,且這三方勢力都參加了,清政府對南明的圍剿工作,本身就算不上是明朝舊臣,顯然也得不到前明官僚和廣大漢人平民的支援,加上明朝後嗣已絕,他也無法再扶持一個明朝後嗣作為反清復明的旗幟,所以,這次反叛並沒有一個良好的反叛名號。

吳三桂的兵馬真的如史書上所說的那樣,是清朝的兩倍最終卻失敗?

第二,缺乏戰爭準備

三藩叛亂,皆因康熙帝的削藩政策而起。本身三藩頭目並不是那種希望臥薪嚐膽,暗中積蓄實力,最終推翻清朝統治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因清政府的政治壓力而不得不反,其戰爭準備自然不夠充分。

雖然憑藉著先發優勢,在戰爭初期成功擊敗了清政府的軍隊,然而由於其武器裝備,糧草供應等方面並不穩定,導致其到了湖南一線,就再也沒辦法繼續向前了。

第三,三藩勢力各自為戰

三藩之間缺少統一的戰略配合也是吳三桂失敗的主要原因,丹桂是三藩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然而他卻算不上是一個足夠擁有人格魅力的領袖。作為叛軍的主要進攻勢力,吳三桂並沒有很好的拉攏,耿精忠和尚之信等人。

吳三桂的兵馬真的如史書上所說的那樣,是清朝的兩倍最終卻失敗?

而這也是最終康熙帝化解三藩之亂的突破口,雙方在戰略僵持階段,康熙皇帝集中重軍,進攻吳三桂在湖南的主力部隊同時對耿精忠和尚之信等人進行安撫。在拖住吳三桂主力部隊的同時,化解了福建和廣州的威脅,最終得以各個擊破叛亂勢力。

第四,實力對比懸殊

雖然吳三桂在戰爭前夕一路勢如破竹,其兵鋒直抵陝西湖北一線,並在沿途獲得了一些當地前明降將的歸順。然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從而被吳三桂出奇致勝,打了個措手不及。

而反觀吳三桂,其主要佔領的西北和西南地區,經濟基礎薄弱,戰爭潛力較低,如果想要擊敗清朝,就必須採用速戰速決的方針。遺憾的是吳三桂最終也沒有憑藉著自己的一股作氣,而攻下江浙等地。

吳三桂的兵馬真的如史書上所說的那樣,是清朝的兩倍最終卻失敗?

眼看叛軍的勢力被分割瓦解,吳三桂這個末路狂徒最終選擇在湖南稱帝,5個月後就病逝了,這個親手葬送南明王朝的漢族將領就這樣隕落了,著實令人唏噓不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