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劉備的巔峰之戰,沒有帶上諸葛亮,結局:雖敗猶榮

翻開一本史書,就是開啟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

劉備的巔峰之戰,沒有帶上諸葛亮,結局:雖敗猶榮

劉備從一個落寞皇族,甚至說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皇族,搖身一變,成為一方帝王,最離不開的是諸葛亮,諸葛亮的出現,劉備從寄人籬下的生活以下升級到了戰略部署,割據川蜀。

劉備的巔峰之戰,沒有帶上諸葛亮,結局:雖敗猶榮

諸葛亮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烘托了劉備軍團內部的指揮實力,所以後人在讀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時,更多讀者會願意將取得最終勝利的期望放在劉備軍團身上。但是敢試問一句,劉備軍團內部除了諸葛亮之外,真的就沒有其他人能夠指揮得動一場血氣方剛的戰事嗎?其實是有的,劉備就是最好的例子。

劉備也有獨當一面的時候

劉備在作戰指揮這方面,大多數讀者會認為劉備不如諸葛亮,所以不值得一提,其實劉備在沒有諸葛亮時,也可以向大家體現他的軍事巔峰實力。最主要的代表之戰就是夷陵之戰。

劉備的巔峰之戰,沒有帶上諸葛亮,結局:雖敗猶榮

公元215年,劉備和孫權之間因為領土的糾紛,簽下了和平協議,在會議中規定了雙方可以和平劃分6個地方的管理權,並且在分割地方歸屬權益之後,決定攜起手來共同抵抗曹軍。這次會議史稱“湘水之盟”,並且雙方簽訂了和平協議,算是有合同的正式協和了。

襄樊之戰劉備損失慘重

沒想到4年之後,孫權率兵進攻合肥時,

關羽卻率兵偷襲了孫權

。孫權正值其兵力薄弱之際,於是關羽打得孫權節節敗退,孫權惱羞成怒回想起4年前與劉備軍團簽訂的和平協議,覺得自己被騙,於是手撕湘水之盟的協議,雙方正式拉開襄樊之戰的序幕。

當時孫權進攻合肥時,兵力相對而言已經過於薄弱,在糧草和支援不及時等惡劣條件之下,關羽一度碾壓孫權。

劉備的巔峰之戰,沒有帶上諸葛亮,結局:雖敗猶榮

就連北部的曹操收到訊息時也後背冒冷汗,根據相關史書記載,公元219年曹操看到襄樊之戰時的關羽戰功顯赫,甚至一度想遷都,以免被殃及池魚。

孫權最終擬定了理智的作戰方案,在撕毀協議之後,和曹軍取得了聯絡,雙方最終達成協議稱將要聯手對抗勢不可擋的關羽軍團。最後劉備被兩軍夾擊之下被害,不僅損失了關羽,甚至連之前拿下的荊州三郡,也只能拱手相讓於他人。

劉備此時聞到訊息,決定發動戰役討伐孫權,於是劉備與孫權之間的夷陵之戰拉開了序幕。

劉備的巔峰之戰,沒有帶上諸葛亮,結局:雖敗猶榮

後代有一部分歷史學者站出來表示,劉備在關羽兵變被害之後,發動討伐東吳的戰役,主要是因為想要替兄弟報仇,屬於一種頭腦發昏的行為,為劉備戰敗埋下了伏筆。

這種說法到底對嗎?其實並不完全正確,秉承著這樣觀點的歷史,學者們可能忽略了劉備身上的軍事能力。

這一回,劉備沒有帶上諸葛亮

劉備在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協助之後,劉備的作戰指揮能力相對比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劉備也能夠憑藉自己的作戰意識拿下荊州五郡,所以劉備身上也有軍事實力,只不過是在其他優秀者的對比之下,大家忽略了劉備身上的軍事閃光點。

劉備在討伐東吳之前做足了一切戰鬥準備,比如說利用當時人們對於漢王室的期望值以及對於劉備個人的聲望形成的凝聚力,使得劉備在討伐東吳之前已經在成都稱帝,所以在民心這一塊,劉備還是下了很大功夫。

劉備的巔峰之戰,沒有帶上諸葛亮,結局:雖敗猶榮

當時的時機,劉備也是掐準了的。比如說北魏,曹操由於重病而已經離世。曹操的兒子曹丕登上了魏國帝位,可在三國時期百姓的心中,漢王室一直是大家眼裡的正統王室,曹姓家族當下成為大統,是當時百姓所不願意接受的一個現實,所以從道義這一塊來看的話,北魏短時間內還是不敢輕易發動戰爭,否則很有可能會危及政權的穩固。

再看東吳孫權這方面,劉備也插好了時機點。當時孫權已經痛失了一員大將,吳蒙由於病重已經離世,東吳國內的百姓們聞得這一訊息之後,難免在心理防線上更容易被擊破,所以劉備這時候東征討伐孫權,從整體而言,能成功的機率相對而言更大。

劉備的巔峰之戰,沒有帶上諸葛亮,結局:雖敗猶榮

從時間點上來看劉備也並不是氣急敗壞想要立馬為兄弟關羽討個說法。因為根據時間資料顯示,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間點在公元前219年,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間點在公元221年,中間隔了兩年的時間,所以又怎麼談得上劉備是被情緒衝昏了頭腦呢?

劉備的巔峰之戰,沒有帶上諸葛亮,結局:雖敗猶榮

最後,節節敗退的孫權想要議和,使得劉備錯失了攻下東吳最後防線的良機,劉備最後在夷陵戰役中失敗。但是後來大部分歷史學者表示,在夷陵之戰中的劉備,從作戰準備方面來看的話,軍事實力似乎已經是劉備個人方面的巔峰狀態,即便在這場戰役中沒有帶諸葛亮作戰,也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但是已經值得後人對劉備的作戰指揮能力刮目相看了,整個夷陵之戰,劉備也算是雖敗猶榮。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