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宋太祖的迷茫,經歷血與火,重視戰爭文明,建立了文武失調的宋朝

宋太祖的迷茫,經歷血與火,重視戰爭文明,建立了文武失調的宋朝

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於五代十國時期一個軍人世家。出生於五代十國這個我國曆史上最黑暗的時代,絕非什麼幸事。年輕的趙匡胤不曾想過自己能夠建立一個帝國,甚至對戰爭也十分厭煩,一度寓居在一座寺廟裡度日。或許,在亂世中平安地活下去才是他最樸素的願望。

直到21歲時,趙匡胤才在別人勸說下投軍。他似乎是天生的軍事家,一入行伍便展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近三十年南征北戰,他經歷無數殘酷戰役、血腥廝殺,從一名小兵成長為一個王朝的帝王。經過血與火洗禮的趙匡胤,洞悉了人性的複雜與邪惡,深入反思五代十國連年軍閥混戰對社會破壞和對百姓殘酷統治的弊端。他沒有像之前那些軍閥一樣迷信武力,而是令人驚訝地選擇了一條重文抑武的國策,為宋朝重塑社會倫理構架,建立一個穩定、富裕的國家奠定了基礎。然而這條國策,是趙匡胤在經歷慘痛教訓之後才確立的。

宋太祖的迷茫,經歷血與火,重視戰爭文明,建立了文武失調的宋朝

這要從平定後蜀說起。趙匡胤十分注重“戰爭文明”,他向屬下那些大將們強調四條軍令:軍紀嚴明,安民為先,寬待俘虜,不嗜殺戮。但長達半個多世紀血腥殺伐形成的軍閥惡習,豈是幾條命令就能輕易扭轉的?很快將領們就將這道命令拋之腦後,並不出意外地給了趙匡胤製造了一場大麻煩。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趙匡胤命王全斌統率兩路大軍伐蜀。次年正月,宋軍便已大敗蜀軍,佔據蜀地。攻滅蜀國後,王全斌有意無意地忘卻了趙匡胤的叮囑,率領眾將領飲酒作樂,放縱部下肆無忌憚地擄掠、殺俘。宋軍的殘暴引起蜀人激烈反抗,原蜀國各地百姓紛紛起義。宋軍攻下蜀國只用了66天,平定蜀國的再次叛亂卻足足用了兩年。趙匡胤對此事十分生氣,給予王全斌等大批將領降職等處分。

開寶七年(974年)九月,曹彬奉命攻打南唐。臨行前,趙匡胤反覆向他交代,不求急攻,一定要減少傷亡和破壞。曹彬十分堅決貫徹了這一要求,圍困金陵長達一年多時間,儘可能地先收心再降服,能不攻打就不攻打。最終南唐之地只花了很小代價就攻了下來,沒有被戰火破壞的南唐之地很快成為宋朝經濟最富裕的地方之一。

宋太祖的迷茫,經歷血與火,重視戰爭文明,建立了文武失調的宋朝

對於滅掉的這些國家君王們,趙匡胤一個也不曾殺害,統統給予妥善安置。同時,他採取“杯酒釋兵權”“強幹弱枝”等手段和改革兵制、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等策略,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這些舉措很快醫治了從晚唐到五代十國近二百年的戰爭創傷,使新興的宋朝呈現出相對穩定、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此外趙匡胤還留下“太祖誓碑”,提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等一系列重文抑武政策,為整個宋王朝堅持重文抑武奠定了基調。他曾對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讓選幹練的儒臣百餘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貪濁,也抵不上一個武人。”對於趙匡胤來說,任用文士可能產生的危害遠不及武人來得大,更不會像武人那樣危及政權的根本。然而他不曾料到子孫後世對這一政策的過分堅持和依賴,卻使宋朝成為一個文武失調的王朝。

這其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趙匡胤明知大將潘美的軍事才能遠在曹彬之上,卻故意令曹彬為伐唐主帥,潘美為副帥。並且當著潘美的面,交給曹彬一把尚方寶劍,還有一個密封的信封。他冷然對曹彬說,信封裡面是一些處罰條令,若有人違反軍紀,無需上報,可按條令直接斬之。這明顯意有所指啊,嚇得潘美拜別時兩腿抖做一團,差點走不了路。曹彬將這道御令通傳全軍,出征途中宋軍無人敢違紀。等兩人出征歸來,曹彬將信封呈還時,趙匡胤當面將信封拆開,卻見裡面只是一張白紙,未寫一字。這便是著名的“一張白紙震懾十萬大軍”的故事。趙匡胤以高超的馭人術把這些將領玩弄於股掌之中,再也沒有人敢像五代十國時期的軍頭一樣肆意行事。然而另一方面,這種方式造成的惡果也很明顯,將領們在軍隊中毫無權威,“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間接導致宋軍軍事指揮體制梗塞嚴重,作戰時將領喊的聲嘶力竭,下面的官兵跑的比兔子還快。

宋太祖的迷茫,經歷血與火,重視戰爭文明,建立了文武失調的宋朝

宋太祖生前只統一了南方,雖然也曾率軍三次親征北漢,但並未成功便猝然去世。宋太宗趙光義倒是更加雄心勃勃,在平定北漢之後又決然出兵伐遼。但這位帝王的軍事才能實在配不上他的雄心,連戰連敗的戰績讓他喪失了收復燕雲之地的信心。我們以為這只是歷史的偶然,畢竟一個經濟如此富裕、文化如此燦爛的王朝,怎麼可能連一位雄心壯志、奮發有為的帝王都沒有。然而歷史真的跟我們開了一個玩笑,宋太宗的高粱河慘敗竟然只是開始。之後太祖、太宗的子孫後世們一個比一個更加不堪,他們沉迷於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之中,流連於賦詩作畫的藝術天地之內,從來沒有把統一大業放在心裡。

到了南宋,開國之帝宋高宗趙構,從稱帝之日就把放棄中原、南渡避戰、偏安一隅作為“矢志不移”的方略,從未想過要收復失地。尤其是公元1141年,為了和金人達成和議,不惜殺掉大將岳飛討好金人。最終南宋以稱臣賠款,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為代價,簽定了《紹興和議》。高宗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與主和派親信大臣日日宴席以為慶賀。老將張浚連上五十封奏摺反對議和,換來的是一紙流放詔書。當時太學有一人名張伯麟,路過宦官家時看裡面張燈結綵、歡歌豔舞,憤怒地取筆在白牆上寫下一行字:夫差,爾忘勾踐殺汝父乎?高宗、秦檜聞之大怒,令人將張伯麟下獄,嚴刑拷打得體無完膚,之後流放吉陽軍。直到宋孝宗時期,秦檜死後,張伯麟才被放回。此外,高宗還殺掉呼籲抗金的太學陳東、進士歐陽澈。他違背了“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一祖訓,卻堅持了重文抑武這一策略。

宋太祖的迷茫,經歷血與火,重視戰爭文明,建立了文武失調的宋朝

以“莫須有”罪名處死樞密副使岳飛的悲劇,在宋朝並非個例。北宋仁宗朝大將狄青,功勳卓著,世所罕見之名將,因功得以執掌樞密院。文官們千方百計打壓狄青,不僅要求免去他的職務,還勒令狄青自殺。仁宗不忍心,說道:“狄青乃忠臣。”宰相文彥博一句話便堵死了仁宗的嘴:“太祖豈非世宗忠臣?”狄青最終被降職遠調,文官們依然不曾放過他,每隔一旬便派特使“親切”問候,並令他折腰回話。狄青實在無法忍受這種羞辱,半年後便悲憤而死。南宋初期西軍主將曲端,驍勇善戰,多次與金兵血戰,名將吳階、劉琦皆為其部下。後來,曲端因違令被收入大獄,燒鐵為汁,從嘴裡灌進去活活燙死。武將即便有罪,可依律誅殺,何苦如此酷虐?著名詞人辛棄疾,23歲參加義軍抗金,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26歲千里南下歸宋,不想此後竟被束之高閣,不予重用。還遭日日猜忌,26年裡被調動達37次,只能拍斷欄杆,空嘆“男兒到死心如鐵……”諸如此類對武將百般刁難、苛刻打壓的事例,在宋史上數不勝數。

帝王無心,將士們再多的熱血也只能在悽風冷雨中慢慢冷卻。千百年來,我們總結宋朝的歷史教訓,無非兩條:宋朝文化、經濟上的成功得益於思想寬鬆;宋朝軍事上的失敗,最大弊端在於文武失調。

宋太祖的迷茫,經歷血與火,重視戰爭文明,建立了文武失調的宋朝

然而近年來許多人、許多文章對宋朝一味媾和、稱臣納貢等事實避而不談,卻熱捧其經濟文化方面的成就,把宋朝稱為“史上第一黃金時代”,甚至被西夏分疆裂土、連戰連敗的宋仁宗,也被捧為“千古一帝”,種種是非顛倒,匪夷所思。

其實這種論調並非國人首創,而是來自西方。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美國曆史學家羅茲·墨菲在他所著的《亞洲史》中說,宋朝是“中國的黃金時代”,是亞洲歷史上“一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盛期。”這兩位歷史學家的話曾被許多國人奉為圭臬,卻忽視了他們隱藏的其他目的。尤其是墨菲,他在書中還有一系列危害極大的論斷:“中國在宋朝的驚人興旺,與它放棄建立較大帝國的野心又很大關係……”“宋王朝明智地專心於長城以南漢族中國人居留的高生產力核心地域,甚至用禮物簽訂一項停戰協定,承認異族對北京地區的控制……這些協定並不造成實質損失……”如果你完整地瞭解了他們這些論斷的詳細內容,便會明白他們其實是在別有用心地鼓吹中國分裂論。

宋太祖的迷茫,經歷血與火,重視戰爭文明,建立了文武失調的宋朝

為了支撐吹捧宋朝的一系列論調,有人煞有其事地宣揚“宋朝GDP佔世界四分之三”,甚至有人精心算了一筆賬:北宋給遼國的歲幣攤到每個百姓身上只有一個燒餅錢,每人每年少吃一個燒餅便能換來和平,何樂而不為呢?此類種種奇談怪論層出不窮,但這些人對宋朝存在的問題卻視而不見。一個最基本事實是宋在和遼、金、西夏簽訂協議,繳納歲幣之後,依然不得不維持著極其龐大的軍隊。

太祖立國之初僅有軍隊十多萬人,太宗時期有軍隊四十餘萬人。真宗、仁宗兩朝先後和遼國、西夏締結條約,繳納歲幣,但軍隊數量不但不曾減少,反而急劇增長,仁宗朝竟然達到了驚人的一百二十多萬人。北宋的國防壓力,沒有因為繳納歲幣而得到絲毫減輕。遼國還曾多次威脅南下,北宋一度不得不增加歲幣討好遼國。金國則更加過分,在收取鉅額歲幣、燕京租費,以及其他各種勒索物資之後,依舊悍然撕毀和議,兩次南下,並最終滅亡了北宋。這是對“歲幣買和平”策略最大的諷刺。

宋太祖的迷茫,經歷血與火,重視戰爭文明,建立了文武失調的宋朝

任何時侯,活在一個繁榮昌盛、何宴清平、止戈為武的時代,都是百姓樸素而永恆的夢想。但縱觀宋朝的這些史實,歲幣何曾真正帶來過和平?反而是軍隊人數不斷增加、歲幣金額不斷增長,造成百姓負擔日益沉重。兩宋三百年,民變起義多達四百多次,難道百姓真的只是因為少吃了一個燒餅而造反嗎?倘若果真如此,陸游就不會在《訴衷情》中無奈寫下:“胡末滅,鬢先秋,淚空流。”李清照更是滿腔悲憤疾呼“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司馬法·仁本》曾雲:“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之前在《我國曆史上漢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淺析》一文中曾闡述過一個朝代是否算得上盛世,最基本要符合四個條件:政治清明,制度完善,統一強盛,百姓安居。以此為準,那個“暖風吹的遊人醉,直把杭州做汴洲”的宋朝,絕非一個能夠得高分的王朝。有力不知使,有民不知恤,有兵不知戰,宋王朝就像一個自縛雙手的巨人,一次次心甘情願地下跪,引頸就戮。那些繁華無比卻在戰火中被焚燬的城池,那些被埋葬在瓦礫中的百姓屍骨,都為文武失調的宋朝,在史書上留下屈辱的一頁。不知道當初定下以文抑武國策的宋太祖,泉下有知,會不會感到一絲懊悔?

宋太祖的迷茫,經歷血與火,重視戰爭文明,建立了文武失調的宋朝

歷史並不如煙,它如一位溫念君子,一手持書,舉手投足之間皆是精彩;一手舞劍,劃開天幕,留下血與火、開拓與奮進的故事。我是趙子晟,終南山下讀書人,長安城中一書生。喜歡,就加個關注吧!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