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申自然:讀史“三悟”

申自然:讀史“三悟”

無論走多遠,家鄉總是我們最溫暖的牽掛

Hometown Sheqi

給在外打拼的家鄉遊子一個寄放心靈歸宿的地方

鄉土文學

讀史“三悟”

作者 | 申自然

國運昌矣!國學盛矣!每讀國史,聽講學,拜講壇,時有所得所悟,今將點滴所悟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或可商榷共鳴。

申自然:讀史“三悟”

悟之一:有膽識者成大事

人們常習慣於以德才論人,而很多時候輕識甚至忽略了人的“見識”和“膽識”,而後者在人成功的道路上還常常起到關鍵作用。德才不佳而憑膽識最後取得成功者,當數漢朝開國皇帝劉邦。

劉邦本一介布衣,又不愛農事,是一個靠招搖撞騙為生的小混混,連他的老父親都不看好他。他的人品又很差,在與項羽的彭城大戰失敗後,為了自己能夠儘快逃命,輕車快行,幾次將一雙兒女踹於車下,這種行為連車伕夏侯嬰都看不過去;等到父親做了俘虜,項羽以“烹”相要挾,可劉邦竟不為所動,居然要與項羽“分一杯羮”!他對讀書人又十分輕蔑,常拿儒生之冠做便器……這樣的人就是取得了所謂的“成功”,也照祥為人所不齒。三國名士阮籍有句名言評價這段歷史:“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申自然:讀史“三悟”

劉邦生逢亂世,人們“苦秦已久”,各地反秦起義運動風起雲湧,正是“亂世英雄起四方”之時。劉邦因時而動,毅然投身反秦洪流。他先是遣散手下幾百名戍卒,又殺掉沛縣縣令以自代,公然高舉義旗,自立山頭——這在當時都是犯有殺頭和誅族之罪的,非常人無此膽略和勇氣。人們常說“愛拼才會贏”、“風險與收益並存”,在這裡得到了應驗,劉邦正是邁出了這極冒風險的一步,為他最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劉邦的見識和還體現在他的善於“識人”和“用人”上。每到關鍵時刻,他都常把那句“汝之奈何……”掛在嘴邊,虛心聽取謀士和部下的意見和建議。天下既定,連他自己也不敢獨貪其功,吐露由衷之言:“論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又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原因啊!”

然而,江山初定,他也許出於自信心不足,或是自感“德不配位”,那種“見識”和“膽識”再次顯現出來,開始疑忌“漢初三傑”,弄得幾位一起打江山的鐵哥兒們人人自危,如芒刺背;彭越、欒布、英布等一批功臣虎將也一個個被他殘殺和殘害……他的這些做為,固然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但其膽識和膽略也可見一斑。

申自然:讀史“三悟”

當然,最冤枉的是韓信。韓信本無反意,但也無端被疑,顯得忐忑不安,猶豫不決,最終也難逃厄運。韓信憑著自己的戰神地位和本領,若也是有膽略之輩,丟掉幻想,掌握主動,及早聯手起事,也未必不能撼動劉家江山,甚或取而代之!而歷史不能假設,韓信等人畢竟無此做為,只能任劉邦玩弄於股掌之中,被分化瓦解,各個擊破,隨意宰割,令人惋惜唏噓!

悟之二:察人性者操勝券

河南大學教授、著名學者王立群認為,人性是由多方面組成的,是複雜的;一個人的性格往往是由多重因素所構成,有時還會相互交替和轉化。項羽是一代梟雄,屠宮室、殺降卒、焚阿房,弒義帝,素有殘暴之名。然而,在“鴻門宴”上,劉邦一行對項羽花言巧語,甚至不乏奉承之辭,佈下迷魂陣,擊中項羽軟肋,終於使項羽暴露出耽於虛榮、優柔寡斷和婦人之仁的一面,白白錯失了除掉政敵的大好機會,讓謀士范增的一片苦心付之東流。之後,劉邦的謀士陳平又抓住項羽剛愎自用和多疑輕信的弱點,略施小計,成功離間了項羽與范增的關係,從而使這個唯一的得力智囊遠他而去,使自己完全成為了一個孤家寡人,想不失敗也就很難了。楚漢相爭的最後結局,與其說歸結於項羽政治上的幼稚和糊塗,倒不如更確切地說,是劉邦集團善打人性牌,在關鍵時刻能夠洞察和利用人性脆弱的一面,從而化險為夷,由弱轉強,轉敗為勝。

司馬懿也是一個善於洞悉世局、洞察人性的厲害角色。

早年的司馬懿就“慨然有憂天下之心”,有“雄豪之志”。曹操欲徵召其入仕做官,司馬懿看不起曹氏的閹宦家世,不想屈節於曹氏門下,但又怕曹操加害,只好以裝病相辭。後來被朝廷任用,與曹操和諧共處,並屢獻奇謀良策,曹操對他讚許有加。但曹操始終對司馬懿有疑忌之心,告誡兒子們:“司馬懿不是甘於為臣下之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

晚年的司馬懿,身為皇室顧命大臣,被皇室倚重並多建奇功,但屢被曹爽集團疑忌和排擠,被逐步削奪實權,這讓司馬懿的手下人都看不下去,但司馬懿卻“忍常人所不能忍”,到後來乾脆稱病不朝。曹爽集團為探虛實,親臨病榻,而司馬懿又做了一次精彩的裝病表演,終於忽悠成功,給人的印象是“形如屍體,只有殘餘之氣,不堪憂慮”,從而使曹爽集團徹底放鬆了對司馬懿的戒備之心。

申自然:讀史“三悟”

韜光養晦是為了最後的總爆發。司馬懿一手製造的“高平陵事變”,是“司馬篡魏”的標誌性事件。司馬懿在事件中夲無十分勝算。曹爽謀士桓範認為,有“皇帝”這張王牌在手,自有良策應對,但司馬懿掌握了曹爽兄弟“駑馬戀棧”、“滿足富貴安逸”的心理,以“只要求交出兵權”相利誘,且“指洛水為誓”,這些謊言竟讓曹爽兄弟信以為真,心存幻想,放棄鬥爭,苟且偷安,讓謀士們氣得七竅生煙,破口大罵……就這樣,他們一步步落入司馬懿的圈套,一幫黨羽親信引頸就戮,五千多親友族人被株連,整個京城霎時處於腥風血雨之中。之後,曹氏皇室衰微,大權旁落,名存實亡,司馬家族最終實現了以晉代魏的改朝換代。有人總結說,一場鬧哄哄的三國大戲,笑到最後的,不是劉備、孫權和曹操,而是司馬家族,司馬懿是最後的大贏家。

悟之三:知人又自知者獲善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是先賢聖哲總結出來的經典名言,大概也是“明智”和“自知之明”兩詞的最早出處吧。

誠然,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人易,自知難,知人又能自知更難。早在春秋時代的范蠡,在這方面做得可圈可點,深為後人所稱道。

人們多知道範蠡在商業領域的成就和盛名,其實,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諸方面都有系統理論和獨到之處,對後世都有深遠影響,後人對他的評價是:“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當然,人們傳頌更多的是他“助越滅吳”、功成身退的故事。

申自然:讀史“三悟”

范蠡和文種是越王勾踐的左膀右臂,股肱大臣,助越滅吳居功至偉。成功之後,范蠡認為,功高震主,對今後的治國理念也有不同,且對越王的為人也有清醒認識,深知越王工於心計,陰險狠毒,只可一起共患難,不可一起共安樂,長久共處必招災禍,到了分道揚鑣的時候了,因而及早引退,遠遁江湖,並終成一代“商聖”。其間,他沒忘記提醒老同事文種,給文種講越王的為人和“飛鳥盡,良弓藏”、“狡兎死,走狗烹”的道理,但文種對所處環境的險惡認識不足,猶豫了一下,行動晚了一步,最終被越王“賜死”。

兩千多年後,又出現了一位創人生輝煌、且能完身而退者,他就是晚清重臣曾國藩。

申自然:讀史“三悟”

曾國藩靠建立湘軍起家,屢立戰功,最終平定太平天國,受到清廷高規格禮遇。然而,他深諳官場之道,深知樹大招風、月滿則虧之理,深知光鮮榮耀背後的陰暗和危機。他的弟弟曾國荃打下南京後,清廷原指望用太平天國國庫的資產來彌補清廷國庫,而曾國荃卻報告“洪秀全聖庫已無金銀……”這明顯是未報實情。

事實上,曾國荃每攻下一處,都是燒殺搶掠,殘忍暴虐,有“曾剃頭”之綽號。攻陷南京後,暴戾恣睢,更是縱容部下肆意燒殺搶掠,把一座歷史古城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他自己又總是戰後返鄉,將掠奪來的財富在老家廣置田產,並且大加炫耀。因此,朝野上下要求處理曾國荃的呼聲甚高,這當然對他哥哥曾國藩不是什麼好事,曾國藩立馬請示朝廷將弟弟開缺回籍,實則是讓弟弟躲避追究,保護起來。他為了表明對朝廷的忠心,還借寫“家書”以示人,主動裁減湘軍以釋疑……他的一番自保措施很見成效,讓人欽佩他的激流勇退和高風亮節,從而享譽“中華第一完相”之美稱。

申自然:讀史“三悟”

不知人又不自知終釀大禍者,莫過於漢景帝時期的周亞夫。周亞夫是漢初名將周勃之後,父子二人事高祖、文帝、景帝三朝,戰功赫赫,《史記》中有關於周亞夫嚴格治軍和平定七國之亂事蹟的記載。景帝時,周亞夫已位至丞相,景帝每遇大事必問計於周亞夫,這使得周亞夫飄飄然起來,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更不懂時務、人事變易之理,堅持恪守高祖“非劉不王、非功不封”遺訓,在立儲、封后、封降將等大事上屢拂景帝之意,最終惹惱景帝,被景帝藉故迫害致死。愚忠惹禍,使人慨嘆天道不彰,賢良悲情!

嗚呼!“讀史使人明智,鑑往可以知來”;循智保身,審時致位;明鑑可以照形,古事可以知今。誠如是,心則明矣,神則智矣!

(全文完)

作者簡介:

申自然,社旗縣大馮營鎮景莊人。祖輩崇文重教,家傳耕讀之風。1978年高考榜上有名,高校畢業後就職於南陽市教育局,現享退休生活。崇拜“三蘇”,欣賞“王孟”,有若干文學作品見之於國家級省級書刊。

申自然:讀史“三悟”

鄉土文學《鄉土賒旗》(Hometown Sheqi)釋出

總編 | 趙華勝

總顧問 | 王學章 王書義 梁銅勳 劉永科

特約作者 | 張曉輝 侯麗萍 劉尚鈔 張春雨 苗松克 黃炳貴

特約美編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後)

圖片版權均歸原創作者所有

◆ ◆ ◆

原創授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