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三國演義:龐統所獻“連環計”的背後,是幾大陣營的智力角逐

(注:本文是對小說《三國演義》情節的討論,所引材料均源自小說原文,與史書記載無關。)

龐統所獻“連環計”,一直被認為是赤壁之戰的一個關鍵性因素——“欲破曹兵,須用火攻;但大江面上,一船著火,餘船四散;除非獻連環計,教他釘作一處,然後功可成也”(《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沒有連鎖戰舟之舉,火攻確乎難為。

但是應當看到,如果用數學概念表述,火攻之計是要具備充要條件的。連鎖戰舟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沒有連鎖,就沒有火攻成功;但有了連鎖,卻不一定有火攻成功。

當然大家現在都知道了,問題就在這個風向上。

事實上,按照一般正常情況,“連環計”對曹軍是有利的——“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連鎖,上鋪闊板,休言人可渡,馬亦可走矣”,這就徹底解決了“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風浪不息;北兵不慣乘舟,受此顛播,便生疾病”的問題,真正能做到“乘此而行,任他風浪潮水上下,復何懼哉”。(《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如果不是風向變化,連鎖戰舟借西北風直下江南是完全可能取得勝利的,如果是那樣,蔣幹就為曹操立下大功了。

因此,連鎖戰舟對曹軍而言,在當時怎麼看都是一條萬全之策。當程昱指出“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時,曹操一番氣象分析就給駁了回去,而且說得合情合理——當時絕大多數人沒有想到,寒冬臘月會來一場三天三夜的東南風!

三國演義:龐統所獻“連環計”的背後,是幾大陣營的智力角逐

從周瑜這方面來看,儘管讓龐統去獻計時他並沒有考慮到風向問題(這個事也很奇怪,後文分析),但是他應該會想到,連鎖戰舟對面臨顛簸問題的曹軍,是雪中送炭、如虎添翼,如果假以時日,曹軍水軍訓練成熟,那就會排山倒海了。

由此看來,連鎖戰舟對雙方而言,都是一把不折不扣的雙刃劍,而其中承擔風險更大的,反而是主動獻計的吳軍——畢竟風向變化是小機率事件。

那麼,周瑜為什麼還要讓龐統去獻計呢?

一方面,確實是沒辦法了。儘管周瑜慷慨激昂、一二三四地分析了曹操“多犯兵家之忌”(《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但是他心裡清楚,雙方總體實力實在過分懸殊,不冒點風險是不可能出奇制勝的。周瑜只能寄希望於在連鎖戰舟完成與曹軍排山倒海之間的時間空檔,儘快完成火攻。

另一方面,周瑜也是被作者強行降智了。

作為一個高素質的統帥,在施行火攻之計時,竟然如此缺乏全域性統籌的觀念:黃蓋已經咬牙捱了胖揍,闞澤已經出生入死送了詐降書——到這個時候了,周瑜一沒有考慮到戰船四散問題,需要龐統來提醒;二沒有想到風向可能導致“火攻變自焚”的bug,還得等著諸葛亮裝神弄鬼。直到“一陣風過,颳起旗角於周瑜臉上拂過”,這才“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聲,往後便倒,口吐鮮血”(《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

對於這個無法自圓其說的現象,只能有一種解釋:作者出於其極端嚴重的“擁劉”執念,對於人物塑造有著非常明顯的偏袒,以致不惜擯棄基本正常思維,用周瑜非常奇葩的弱智表現,襯托龐統、諸葛亮超凡入聖的高瞻遠矚——畢竟這倆是保劉備的。

三國演義:龐統所獻“連環計”的背後,是幾大陣營的智力角逐

現在我們來看看其他人的表現。

縱觀全書,只有被作者“狀諸葛之智近妖”(魯迅先生語)的臥龍先生早早預見一切,要求劉備“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後為期,可令子龍駕小舟來南岸邊等候”(《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而這個時候的吳軍,火攻的事情還沒有提上日程,更不要說什麼苦肉計、詐降書、連環計,以至勞什子東南風了。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早點告訴周瑜,破曹需要火攻、火攻要有東南風呢?

這就有諸葛亮個人安全的考慮了。

諸葛亮不說破曹需要火攻、火攻要有東南風這些事情,那麼周瑜的身心就會被破曹這個主要矛盾一直佔據——隨著戰局的推進,周瑜在這方面費的精力會越來越多。一步一步想起一個個戰術因素,這種“擠牙膏”式的工作程序,會使得周瑜心無旁騖。

而如果早早告訴周瑜,哪天哪時哪刻會有東南風,是火攻的絕好時機,那麼,一方面周瑜固然會有時間從容佈置,但另一方面周瑜也就會有閒工夫琢磨諸葛亮這個人的問題——幾次想殺都沒成,後來雖然暫時放下了,但並沒有放棄這個意圖。如果聽到諸葛亮比自己超前這麼多,舊話重提的可能性就相當大,而且還有時間、有精力去實施,諸葛亮就太危險了。

而且還有一個技術性因素——如果早早告訴周瑜有風,那麼“借東風”的裝神弄鬼就搞不成,逃跑的事情就不好辦了。

有讀者會問,如果周瑜被作者降智得一直沒想起來風向問題——如果沒有那天水戰時狂風大作,周瑜根本想不起來——怎麼辦?

這點不必擔心,諸葛亮不可能裝糊塗到底,畢竟劉備也需要破曹的勝利。

三國演義:龐統所獻“連環計”的背後,是幾大陣營的智力角逐

如果周瑜真的弱智到那個程度,諸葛亮自然會在一個合適時機說出問題的癥結——在萬事俱備、即將動手的時刻。這個時刻說出來,一來事情緊急、周瑜軍務“亞歷山大”,無暇旁顧;二來還可以繼續玩“借東風”的玄虛,實現既定逃跑計劃——後來的情況就是這樣。

當然,諸葛亮能考慮得這麼周全,是作者無限量加持的結果。但既然原文上諸葛亮就一直守口如瓶,我們也只能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分析了。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人物——龐統。他在鼓動曹操連鎖戰舟時是個什麼心理狀態?換句話說,他在提出連環計時是否考慮到了風向問題?

(需要說明一句的是,作者在塑造人物時的偏袒傾向表現得極端明顯:在集團之間,他偏袒劉備及其集團的人;而在劉備集團內部,他偏袒諸葛亮。由此帶來的是,為了表現其偏袒物件的高大上,對其餘物件時不時進行無底線的降智。因此,下文對龐統狀態的分析及其結論,與鳳雛先生的應有水平之間,存在令人匪夷所思的差距。但原文如此,我們也只好照此分析——特此說明)

我們認為,他在向周瑜和魯肅提出連環計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風向的問題,但是在向曹操獻計的過程中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

何以見得呢?

如果龐統在向周瑜和魯肅提出連環計的時候就考慮到風向問題,那麼作為成龍配套的一部分,就應該一併提出,否則就簡直不是獻計而是挖坑。

那麼,會不會是龐統因為自己無力解決這個風向問題,而故意不提出來呢?這個可能性也不存在。

三國演義:龐統所獻“連環計”的背後,是幾大陣營的智力角逐

當時龐統隱居江東,眼見得“伏龍”已經開始大顯身手,作為“鳳雛”豈能自甘落後?而當時的情勢下,其最直接、便利的舞臺就是孫權集團。其積極主動地獻計,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投名狀”之類的事情——這種事當然做得越好越好,怎麼能故意留下bug?

所以可以斷定,龐統在向周瑜和魯肅提出連環計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風向的問題。但是在向曹操獻計的過程中,他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

請注意龐統行為的一個細節——獻計之後,龐統特意強調“丞相渡江,慎勿殺害”,接著又“拜求榜文,以安宗族”(《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

如果龐統胸有成竹,曹軍必然大敗,那麼他只要等著向孫權邀功請賞就行了,何必多此一舉?

這說明龐統在此時——具體哪個節點很難判斷,但肯定是在曹操欣欣然採納連鎖戰舟方案之後——已經意識到火攻中的風向問題,意識到連鎖戰舟借西北風直下江南是完全可能取得勝利的。

此時的他對於連鎖戰舟的效果已經有兩種可能性的判斷,但他既不可能向曹操坦白獻計的目的,又沒有能力預見到十二月東南風出現、幫助周瑜取得完全有把握的勝利。

三國演義:龐統所獻“連環計”的背後,是幾大陣營的智力角逐

在拿不出解決方案的維谷處境之中,他迅速拿出了一個對於自己“雙保險”的辦法,留了一個後手,為曹操可能渡江後自己身家性命的安全建立了保障——這思維速度,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但是,龐統這次“投名狀”的瑕疵,還是對他在江東的仕途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事實上,在吐血暈倒的同時,周瑜就發現了龐統獻計中存在的缺陷。作為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周瑜對此難免耿耿於懷,事後亦難免向孫權彙報。

因此,後來孫權不用龐統,根本原因不是“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除了“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外,這個過節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當然,孫權和周瑜這種計較小節、不看大端的行為是不可取的。肯定同樣知情的魯肅能夠推薦龐統,這方面就比孫權和周瑜強得多——這已經是另外的話題了,就此打住。

作者:風雨秋窗,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