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匈奴抓到漢人,不但不殺,而且還讓他們娶妻生子

《史記》記載匈奴王族為夏后氏後裔之一,歷史上混夷、獯鬻、犬戎等少數民族的不同名稱,皆是指匈奴人。

雖然匈奴是古代中原的北方大敵,但不是一直以來都很強盛。司馬遷的《史記》曾記載在頭曼和冒頓單于初期周邊情況是“東胡強而月氏盛”(《漢書》“東胡強而月氏盛”),頭曼單于曾將自己兒子冒頓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記》記載冒頓單于在位初期“東胡強盛”,必須將所愛閼氏給予東胡王。

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齊五國,率匈奴部隊,攻秦[7],這是匈奴名稱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年代。到了戰國時代末期,遊牧民族在塞外相互結盟,形成跨民族聯盟,逐漸形成月氏、東胡與匈奴三大勢力。此時漢地各國開始興建長城,以防備匈奴。

秦始皇時,派蒙恬北伐,取得河套地區,匈奴頭曼單于率眾北徙至漠北,這是中國漢文史書上首位記載的匈奴單于。在蒙恬死後,秦朝陷入內戰,匈奴重新佔領河套地區。在頭曼單于時代,匈奴開始形成大型帝國,至其子冒頓時,匈奴陸續擊敗了月氏與東胡,向中亞草原發展,成蒙古草原上最強盛的國家。

匈奴抓到漢人,不但不殺,而且還讓他們娶妻生子

漢朝初期,漢高祖在平城下擊退匈奴,收復太原等失地以及河套一部分,考慮國力問題休生養息,約定以宗室女和親。至漢武帝時期,漢朝改變政策,與匈奴進行長期戰爭,削弱了匈奴勢力,但漢朝本身也因此面臨內政上的危機。漢宣帝時,與位於南部的匈奴合作,攻擊北方匈奴,南匈奴成為漢朝附庸,漢朝與南匈奴有和親關係,王昭君下嫁匈奴,成為著名故事。

東漢時,持續採取分化策略。匈奴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二部: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遭到東漢擊敗,撤退到中亞草原,此後的記載缺乏。

漢代北境最大邊患匈奴,襲擾漢朝邊境,除了擄掠財物與牲口之外,也有抓漢人帶回去的習慣。當然匈奴不僅是對漢朝如此,匈奴攻打東胡以及西域其它國家時也是這樣。匈奴對於擄獲的人很“慎殺”,這牽扯到古代戰爭中一個重要戰略資源的問題。

匈奴與後來出現的邊患有個很大的不同,在於匈奴不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匈奴有白種人與黃種人,其實更多的是混血的民族。匈奴最鼎盛時期人口不過百萬,如果長期搔擾千萬人口的漢朝,每次出兵就是用成年男子的生命去掠奪生存物資,長期下來在人的兵員數量上很難去補充。

根據對冒頓縱精兵三十餘萬圍困漢太祖劉邦於白登山(今中國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以五口出一介卒,則匈奴人口應當在150萬至200萬之間。附漢的南匈奴部眾為四、五萬人,在單于屯屠何在位時期得到空前發展,增加到戶口34,000,人口237,300,兵力50,170。曹魏時,分匈奴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帥劉豹統轄萬餘戶,居太原郡故茲氏(今山西臨汾);右部6千戶居祁縣(今山西祁縣);北部4千餘戶居新興縣(今山西忻縣);南部3千餘戶居蒲子縣(今山西隰縣);中部6千戶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水)。共3萬餘戶,人口近20萬。而劉淵在幷州起兵時,幷州匈奴總人口約35萬。

匈奴抓到漢人,不但不殺,而且還讓他們娶妻生子

中國北境的民族包括後來的蒙古,都是父親死了之後,兒子繼承父親的妻子,他們不希望有寡婦,寡婦可以為他們民族誕下孩子。

所以漢朝的張騫、李陵、李廣利還是蘇武,不管是出使被拘留,或者戰敗被俘,都會分配給他們至少一個匈奴老婆。有了老婆就會有家產,有家產就會被要求生孩子。當這些人要離開時,甚至老婆可以帶走,但是小孩就必須留下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