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從這次葬禮後,乾隆性情大變,再也不是彬彬有禮的皇帝了

從這次葬禮後,乾隆性情大變,再也不是彬彬有禮的皇帝了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紫禁城的喪鐘響起,乾隆的原配皇后富察氏在陪同皇帝、太后東巡的歸途中去世。乾隆痛失了愛侶,如同發了瘋一樣,做出匪夷所思的行為。比如皇后是在一艘叫做青雀舫的大船上走完了餘生,乾隆便命令要將青雀舫抬入京師。水路尚且方便,路陸確實艱難,更難辦的是京師城門狹小,根本無法讓體積龐大的青雀舫透過。為此,乾隆甚至打算拆掉城門。

乾隆與富察氏的感情深厚,由此可見一斑。富察氏曾經生過兩位嫡子,嫡長子永璉作為皇儲,已經寫入了秘密立儲詔書之中,嫡次子永琮,也被乾隆親口許諾作為繼承人。可惜,這兩個孩子,都沒有能夠活到成年就夭折了。富察氏也是因為愛子的離去,身體大不如前,年僅37歲就去世了。

從這次葬禮後,乾隆性情大變,再也不是彬彬有禮的皇帝了

對於元配皇后的離去,乾隆悲痛萬分,他親自服喪,表達哀思。他發出諭旨,對皇后的一生做出高度評價。而且,他還不理會禮臣們建議,打破常規親自為皇后定下“孝賢”的諡號。本來,妻子去世,作為丈夫如何悲痛,也不過分。皇后去世,皇帝悲傷也在所難免,群臣沒有太當回事,以為過段時間自然就平靜了。然而,後來的發展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首先,皇帝透過內閣下令,各省文武官員一律要到京師治喪,這在清朝首開先河的。根據清朝的《會典》記載,康熙十三年,孝誠皇后去世,康熙生怕治喪過於隆重會影響當時的平定三藩大業,便已經禁止外省官員前往京師。這也就成為清朝皇后的成例,後來康熙的幾任皇后,包括雍正的孝敬憲皇后大喪,都沒有讓外地官員赴京。

從這次葬禮後,乾隆性情大變,再也不是彬彬有禮的皇帝了

為了增強說服力,乾隆甚至拋開清朝的《會典》不提,而是援引了《大明會典》的禮儀,命令各省官員要到京師治喪。大部分官員自然不敢違逆,但也有少部分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來到京師。乾隆一一記在心中,督撫、將軍、提督、都統、總兵等等沒有奏請來京的,都被降兩級並消去軍功。光這一點,乾隆一口氣處理了包括督撫在內的五十多名官員。

更駭人的還在後面,按照清朝禮儀,在皇后去世後,有一系列禁忌,其中一條就是“百日內不準剃頭”。我們知道,滿人的髮飾是“金錢鼠尾”的辮子,其餘部分則是光頭。時間一長,光頭的部分會長出頭髮,所以要經常剃,才會保持光亮整潔。但在大喪期間,就是不準剃頭,用來顯示自己傷心過度,無心注意儀容。

從這次葬禮後,乾隆性情大變,再也不是彬彬有禮的皇帝了

說是這麼說,在此前也沒人真正落實。包括雍正駕崩,許多官員未滿百日就剃頭了,也無人追究。這一次,乾隆卻大動肝火。首先是錦州知府金文醇擅自剃頭,被刑部判了斬監候,結果乾隆還要痛罵刑部尚書盛安,並將他關了起來,罪名是輕判了金文醇。

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被乾隆看出剃了頭,遭到斥責,最後被革職發往邊疆做苦力。最倒黴的是湖廣總督塞楞額,乾隆得知他也擅自剃頭後,終於下了殺手。他表示,自己是不是太仁慈了,所以還有這麼多人敢闖禁區。結果,堂堂總督,就為了頭髮這點事,被勒令自殺。湖南巡撫楊錫紱、湖北巡撫彭樹葵也因此被革職。

從這次葬禮後,乾隆性情大變,再也不是彬彬有禮的皇帝了

在這段時間內,乾隆吹毛求疵已經到了極點。翰林院製作的皇后冊文,將“皇妣”一詞譯成了“先太后”,這讓乾隆大為震怒。禮部尚書阿克敦被判斬監侯,秋後處決。這還不算完,乾隆認為刑部包庇了阿克敦,將刑部全堂問罪,滿漢尚書、侍郎六人全部革職留任。

光祿寺給皇后準備的祭品,按理來說應該是非常周到的,乾隆卻認為“俱不潔淨鮮明”,將光祿寺卿、少卿全部降職。工部為皇后準備的冊文,富麗堂皇,乾隆還覺得“製造甚用粗陋”。因此,工部全堂被問罪,侍郎降四級。

翰林院給皇后所寫祭文,所用“泉臺”二字,讓乾隆非常不滿意。他認為這兩個字用在常人身上可以,用在皇后身上不合適。因此,包括大學士張廷玉在內的幾名官員,都被罰俸一年。

從這次葬禮後,乾隆性情大變,再也不是彬彬有禮的皇帝了

就連皇子們,也沒有逃過乾隆的怒火。皇長子和皇三子,又不是皇后所生,自然沒有表現出特別的傷感。乾隆看在眼裡,又是震怒,斥責他們不懂孝道,並定調“此二人斷不可承續大統”。而且,教育皇子的師傅們,也被乾隆罰俸。

在乾隆繼位之初,與臣子的關係都非常和善的,表現出彬彬有禮的態度。然而,從這次喪禮後,以禮相待成為了歷史,乾隆再也沒有心情和興趣掩飾自己,完全變成頤指氣使,甚至喜怒無常的皇帝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