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上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挖掘十三陵,一批文物因此“煙消雲散”

考古,是一項肩負人類歷史、文化探索和傳承的偉大事業,大部分人對考古的認知,除了需要堅實的專業技能之外,還有口口相傳的神秘傳聞,這其中古代帝王墓穴或陵寢的考古挖掘,更是神秘莫測,存在著很多說得通和說不通的詭秘。

在上世紀50年代,對於十三陵的考古挖掘,要從郭沫若說起

。郭沫若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早年和魯迅先生一樣,都曾在日本留學研習藝術,在文學方面,他佳作流芳。

可作為一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卻有著不同尋常的“好奇心”,這

中國歷史上極具保護和傳承價值的一批文物,隨著他的“好奇心”一起煙消雲散。

上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挖掘十三陵,一批文物因此“煙消雲散”

十三陵

神秘老者驚現帝陵,欲入墓穴先渡“生死”

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和郭沫若一起,向中央提請明朝皇帝陵寢的挖掘工作,他們最早盯上的是永樂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長陵,可是因為陵寢的結構嚴密,耗時一年,卻找不到墓室入口,讓挖掘工作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的進展,不得不宣告放棄。

就在這時,挖掘作業讓萬曆皇帝的定陵出現了凹陷,一眾人等立刻更換了目標,

就這樣陰錯陽差地找到了入口,打開了墓穴,定陵就此遭殃。

其實,在定陵挖掘伊始,就有了不同尋常的徵兆,如果當時就有所察覺,能保住的不僅是明朝的珍貴文物,還有那些和文物有關的工作人員和居民的生命。

在找到陵墓入口後,就下起了一場瓢潑大雨,更邪乎的是,連著兩個月的陰雨不斷,天空黑暗陰沉,似乎是在阻撓這場挖掘,臨近村子開始傳出了有村民瘋癲的訊息,這些讓周邊的人們產生了不安和揣測,開始流言紛紛。

上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挖掘十三陵,一批文物因此“煙消雲散”

挖掘工作

長時間的大雨增加了挖掘工作的難度,與此同時,心懷不安和恐慌的村民,也開始對挖掘工作進行抗議和阻撓,工程進度一度停擺不前。

就在兩難的時候,一位古怪的老者來到挖掘現場,他頭髮花白,衣衫破爛,還沒等工作人員詢問,他就說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秘聞。

據老者說,他有一本世代流傳的陵譜,上面記載了開啟墓穴的關竅,在這皇陵背後有一條生死河,河上有一渡船,只有找到和萬曆皇帝八字相合的有緣人,只有此人才能上得渡船,渡過生死河;

八字不合切忌硬來,否則進入就會沉入河底,被屍鰲蠶食。

說完老人並沒有立刻消失,而是在原地看著眾人,言之鑿鑿,目光炯炯,伴隨著天空的烏黑陰沉,讓人不寒而慄。面對如此局面,郭沫若沉思片刻之後,堅定決心,號令眾人不要理會怪力亂神,

工作人員繼續挖掘工作,老人面對此景,搖頭離開了。

上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挖掘十三陵,一批文物因此“煙消雲散”

挖掘工作

可接下來發生的詭異事件,卻讓工作人員錯愕不已。在拆下第一塊磚之後,刺鼻的氣味四散開來,霧氣渾濁並呈現黑色,人們開始回想,這是否就是老者提到的“生死河”。

其實,古代帝王為了以防墓穴被盜,會設定固態、氣態和液態這三種形式的墓毒作為機關,而這四散的刺鼻氣味,就是毒性最強的氣態墓毒,是由地底屍體幾百年間的腐氣,混合水銀等毒物形成的氣體。

在當時,氣味並未對人們產生立竿見影的傷害,工作人員逐漸放下心來,繼續挖掘。

就這樣,這座歷時六年建成,花費八百多萬兩白銀,明十三陵中第三大皇帝陵寢,果然如郭沫若預料的一樣,墓穴中蘊含大量的珍貴陪葬品,稀世珍寶不說,更有絕跡世間的字畫名作,還有歷經幾百年,但依舊如新的針織錦帛。

上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挖掘十三陵,一批文物因此“煙消雲散”

面對如此景象,工作人員興奮不已,可就在此時,天空傳來兩道震耳驚雷,不偏不倚,正劈在守在陵墓門口的兩位工作人員身上,看著倒地不治的同事,現場的人們不由得想起了老者的那句“沉入河底,被屍鰲蠶食”!

可既然已經打開了墓穴,哪怕真的有什麼生死河,也為時晚矣,人們只得暫時按捺恐懼,開始將文物一個個搬運出來。

考古防護條件不成熟、讓大量空氣進入墓室,再加上後期維護工作不到位,讓很多文物就隨意擺放在院落中,對文物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有的在墓穴一開啟就遭到氧化變色,有的紙張和布帛不多時便化成粉末,甚至皇帝的棺槨和遺體都被隨意丟棄,最終只有很少的文物能倖免於難,造成極大的損失。

國家知道情況後,痛心疾首,最終宣佈,不再主動發掘皇帝陵寢。

可有關定陵的悲劇並沒有結束,古怪老者的話,被一個接著一個的事件印證了!

上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挖掘十三陵,一批文物因此“煙消雲散”

挖掘工作

萬曆棺槨四散慘劇頻發,一代帝王竟身患腿疾?

據說,幾位考古隊員皆無善終。

不免讓人猜測,這些是不是因為沒有聽從老者的話,強行渡過“生死河”而導致的呢?

那副被丟棄的棺槨破碎四散,其中有部分被周邊的居民撿到,他們覺得是上好的木材,所以撿回家另作他用,撿了木材回去的居民,有一家老夫婦雙雙離奇死亡,兩人的死亡時間僅隔半個月;

另外一家更是悲慘,他們的四個小孩全部死亡,多年後再生育的孩子中,也有一個離奇死亡。一時之間,古代帝王的魂魄恫嚇人心,鬼魅傳說四起。

其實,精神失常也好,死亡也罷,統統並非離奇,實屬有因。在墓穴中歷經幾百年的墓毒,對人體的傷害絕對是致命的,長時間身處墓穴,又沒有有效的防護,多數工作人員身患異常直至死亡,是悲劇但也不需做無謂的猜測;

至於把棺槨木材撿回家去的居民接連死亡,就更好解釋了,除去墓毒,棺槨木材經年曆久與萬曆皇帝的屍體接觸,在屍體腐化的過程中,釋放出的有害物質逐漸侵入木材內部。

可居民將撿回去的木材改裝成自家用具,每天都接觸釋放著有害物質的木材,深受其害必然導致不治而亡,和皇帝鬼魅自然也沒有關係。

上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挖掘十三陵,一批文物因此“煙消雲散”

挖掘工作

備受詬病的定陵發掘也不算全無功績,

第一,在萬曆的棺槨之中,發現一個木匣子,裡面有一件精巧無比價值斐然的金冠,

從金冠的材質和外形來看,從未出現在歷代的史書和畫作中,更像是一個冥器,專門用來陪葬的。此冠全部由黃金打造,如髮絲一般精細的金絲線織成,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唯一一頂純金的金冠;

第二,

在研究了萬曆皇帝的屍身之後,發現他患有嚴重的腿疾

,嚴重到無法正常行走的地步,這就解釋了歷史上流傳的,萬曆皇帝常年不上朝的傳聞,原來除了和大臣不和,隱藏自己的腿疾,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上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挖掘十三陵,一批文物因此“煙消雲散”

郭沫若

儘管如此,發掘定陵依舊是中國考古歷史上的重大劫難,始作俑者郭沫若難辭其咎,面對如此遺珍煙消雲散,面對業內眾多學者的嚴厲痛批,他非但沒有因此愧疚,反而還繼續申請對長陵的挖掘,滿足自己一窺《永樂大典》的“好奇心”,其他各省更是有樣學樣,都提請發掘本省的皇帝陵寢。

為了防止悲劇重演,國家駁回了挖掘申請,並形成了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寢的政策和原則。

為了讓定陵的出土文物得到妥善的保護,直到1959年9月,在一切防護措施滿足條件之後,定陵博物館才正式對外開放,讓歷經風霜雨雪的明朝奇珍一展風姿。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