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黃河水在古代是怎樣由清澈變得渾濁的

黃河被公認為諸夏民族的母親河,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先民早在數千年前就創立了成熟的儀禮體系,這一“禮儀之大”的等級體系正是華夏之所以為華夏的獨特原因,黃河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無論怎麼樣高估都不過分。而黃河在人們印象中最深刻的卻是它渾濁不堪的河水、泥沙含量之高甚至到達一碗水半碗沙以上的地步,在世界巨型江河中獨一無二。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常年淤積的泥沙填滿河床,為了避免河水溢位,人們只得不斷加高護河的大堤,使得黃河河面遠遠高出地表,所以又有“懸河”之稱。不過在遙遠的古代,這條河流的河水也曾經比較清澈,那麼它是什麼時候又因為什麼原因變成現在的狀態的呢?

黃河水在古代是怎樣由清澈變得渾濁的

先秦時期人們稱這條河流為“河”或“大河”,“河”字從可,“可”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是和著樂器張口而歌的樣子,所以“可”又通歌,用“可”加三點水來命名當時人們印象中最大的河流大概是命名其奔流是高亢的聲音,也有擬聲的意思。所謂“黃河”這樣的稱呼是漢朝開始才有的。不過黃河的水開始渾濁在戰國時應該已經被人們注意到了,估計作於戰國早期的《左傳》中就有“俟河之清”這樣的詞語,說明當時黃河水已經失去了正常河流的清澈。

黃河水在古代是怎樣由清澈變得渾濁的

我們知道,即使是今天,黃河上游地區的河水也是比較清澈的,它在經過了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後,才開始裹挾大量泥沙,浩浩蕩蕩奔向大海的,也就是說黃土高原的水土狀況和自然環境變化是黃河水由清變渾的關鍵因素。廣義上的黃土高原涵蓋了今日陝甘晉內蒙等眾多省區,也是從新石器時代以來中國人口一直比較密集的區域。結合考古發掘、地質勘探和文獻記錄,先秦時期的黃土高原森林密佈、青草萋萋、氣候溫和溼潤,非常適合人類生存,這也是這一區域人類文明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

黃河水在古代是怎樣由清澈變得渾濁的

夏商和西周時期的這一帶森林水土保持都很不錯,黃土高原環境的惡化是東周以後,諸夏諸侯文明發展迅猛、加強內部開發、彼此之間衝突與競爭加劇造成的。周人崛起與今日陝西的關中附近,它代商之後分封的宗室和勳貴諸侯國也大多以陝西為核心向四周輻射,而黃土高原正成為了眾多諸侯的封地所在。西周時期諸侯們還處於小國寡民的狀態,除了國都附近之外的廣闊區域是不納入國民的野人活動的樂園。到了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對國力要求很高,必須要更積極的開拓國境內的所有資源,於是各國紛紛砍伐森林、建築城池、開墾田地,原本廣闊的森林和草原逐漸消失。

黃河水在古代是怎樣由清澈變得渾濁的

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樣高強度的開發會導致黃土高原一帶生態的失衡,也沒有預計到黃土高原的環境會這樣脆弱易損,一旦人們意識到水土流失、這裡的環境惡化就已經無可挽回了。到了秦漢以後,黃土高原雖然沒有達到象後世一樣貧瘠的程度,但已經給古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此時的大河之水也開始逐漸渾濁,而大河開始有黃河這樣的稱謂也正是從漢朝開始的。而先秦時期的大河雖然也有過水災,但一來規模不大,二來主要由山崩等自然原因引起,所以黃河還沒有成為後來那樣“害河”的惡名。

黃河水在古代是怎樣由清澈變得渾濁的

西漢武帝時期開始,漢匈爭鋒於黃土高原,進一步惡化了本已脆弱的環境,此時大河開始有了因淤塞而決口、乃至河道變更的記錄。到東漢三國,大河的決口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後來歷經三國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混亂,終於讓大河變成了今天一樣的黃河,到隋唐時期“治河”這件事已經成為了華夏中央王朝要面對的最棘手問題之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