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古代因農民和地主之間關係的平衡易被打破導致常出現農民起義

嚴格意義上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我國先秦時期的夏、商、週三代就是這種制度,大小諸侯,在自己的轄區內擁有相對獨立的各項權利。

而我們平常所說的封建社會,在我國曆史上而言,實際上是指的是從戰國時期一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

的這段區間。它的特點很容易辨識:在政治上,實行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各級官員是帝王的職業經理人;經濟上,則以土地私有制為基礎,少量的地主階級掌控了土地這一最重要生產資料,從而對佔據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進行駕馭和剝削。

那麼,地主階級指的是哪些人?

顧名思義,地主就是土地的主人,在古代指那些擁有土地、無需親自參加勞動的特殊階層。我們要知道,在農耕時代,擁有土地就等於擁有了一切,人們有了財富/權力後,首先想到的就是擁有自己的土地。

最大的地主當然是皇帝本人,畢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往下,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權貴、各級官員/士大夫、鄉紳,以及或經由家族繼承、或透過各種門路掌握了數量不等土地的幸運兒們。

古代因農民和地主之間關係的平衡易被打破導致常出現農民起義

這些人,就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主體。

而農民,就是被統治階級的主體。他們要麼是自耕農,擁有自己的土地,但要親力親為幹活 ,按照政府的標準繳納一定的糧食/作物(即賦稅),並且還要根據朝廷的要求去當免費勞動力(即各類徭役)。還有一種是佃農,就是沒有自己的土地,向地主階級租用耕地,向其繳納一定的收成。(其實分類更細緻,此處大致羅列)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地主與農民之間,有點像老闆與員工的關係。但兩者的差別也很明顯:

打工仔只對老闆負有限責任,乾的不愉快了,或者不看好企業的發展,拍拍屁股就走人,瀟灑的尋找新機會,留下舊老闆氣得乾瞪眼;(特殊情況除外)而農民與地主則不一樣。首先,對皇帝這個大地主,老百姓要負無限責任;依靠國家組織體系以及暴力機器看場子,皇帝對所有人,幾乎擁有絕對的生殺予奪大權。也就是說,從理論上而言,皇帝讓老百姓幹嘛,你就得幹嘛,否則就是懲罰、甚至剝奪生命;但皇帝畢竟只有一個,為了實現對數千萬百姓的有效控制,他就得分散、分割一些利益,將大小地主牢牢團結在自己周圍,共同實現對國家的管理。這些利益,主要是土地,比如我們時常看到史書中諸如賞賜某某食邑多少千戶之類的字眼,就是讓對應人員享有某些地區相應戶數的賦稅;還有更乾脆的,直接賞賜土地多少頃等等。

古代因農民和地主之間關係的平衡易被打破導致常出現農民起義

而封建王朝得以維繫的基本前提,就是保持地主與農民之間的平衡

。也就是說,既要讓地主們有足夠的油水,享受不勞而獲的榮華富貴;又得讓老百姓有口飯吃、保持繁衍生息,以為王朝提供綿綿不絕的生產力。

但就如同我們常說的那樣,資本的貪慾是無限的,地主階級對土地、對財富的追求標準,同樣是多多益善。封建朝廷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適當壓制地主階級對土地的渴望,不傷害、甚至要鼓勵農民階級的積極性。

戰國時期的李悝變法、商鞅變法,無一不是圍繞著鼓勵耕種而開展的;而在後世大一統王朝建立後,單個王朝的初期,統治者往往能吸取前朝的教訓,抑制兼併、輕徭薄稅、勸課農桑、興修水利、努力賑災,同時強化對官員的約束、對土豪鄉紳的抑制,後世津津樂道的“盛世”往往由此產生。

對於農民而言,封建時代的盛世是極度脆弱的。西漢王朝的文景之治,出現了“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的局面,但這裡指的是官家的糧食,老百姓家也是這樣嗎?並不是,漢武帝上任的第三年,黃河出現大氾濫,立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大飢,人相食”。

因此,盛世的景象,更像是對地主階級而言;老百姓的標準,只是吃飽肚子而已。

古代因農民和地主之間關係的平衡易被打破導致常出現農民起義

李隆基

絕對集中的皇權是柄雙刃劍,皇帝像樣,就可以創造盛世;相反,則會將王朝帶向末路;甚至同一個帝王的前後階段,也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表現(如李隆基)。

一般來說,在王朝的後期,大多是因為皇帝能力或態度的問題,失去了對執政階層的控制,劣幣驅逐良幣,有為之官被逐、貪婪的官員浸入到各個層面;土地兼併日趨嚴重,稅負之重讓農民苦不堪言,維繫社會平衡的制度徹底被破壞。

而將局面徹底推向萬劫不復之地的,一般都是大範圍的自然災害。由於此時的朝廷已腐朽不堪,失去了及時賑災的機能;更有甚者,仍不顧客觀困難,加大賦稅的徵收,此時的農民階層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既然橫豎都是死,為啥不鋌而走險、揭竿而起?

古代因農民和地主之間關係的平衡易被打破導致常出現農民起義

王小波、李順起義形勢圖

晉朝和宋朝是例外。自它們建立之日起,就對土地兼併放任不管,從沒像其他王朝那樣施行均田制。這也是西晉被少數民族以及流民擊垮的原因,也是兩宋開國後就在四川出現王小波、李順起義的主要導火索。

農民起義也是宋朝的一大特色,前後共出現了400多場,令人歎為觀止。不過,由於重文輕武、重內輕外的政策,這些起義並未能撼動趙氏的統治。

“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農民起義,是封建王朝自身壓根無法解決的痼疾。藉助農民起義建立新王朝勵精圖治出現盛世走下坡路土地兼併嚴重、苛政猛於虎自然災害點燃農民起義……。這幾乎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的死迴圈。“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焉”,就是這個意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