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恭肅貴妃郭氏:明仁宗朱高熾寵妃,誕育三位皇子,卻被皇后逼死

前言: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繼位尚未滿一年的大明天子朱高熾突然在欽安殿(位於故宮御花園正中)駕崩,終年48歲,廟號仁宗。就在兩個月以前,仁宗還曾對河州、洮州等西北諸衛進行寬恤,準備免去他們洪熙二年到洪熙五年的“該納差發馬”。隨著皇帝暴卒,所謂的洪熙二年等年號再也不可能出現在歷史之中。

壬辰,敕鎮守河州、都指揮劉昭及河州、必裡、洮州、西寧、罕東、涼州諸衛:“比歲邊人勤勞艱苦,朕夙夜在唸圖存恤之。其洪熙二年各番簇該納差發馬俱且停止,俟洪熙六年如舊徵收。爾等其加意撫綏,毌或擾害,以副朕憂閔邊人之心。欽哉”—《明仁宗實錄卷十二》

恭肅貴妃郭氏:明仁宗朱高熾寵妃,誕育三位皇子,卻被皇后逼死

明仁宗獻陵

但是皇帝駕崩後,最為大驚失色的還是後宮妃嬪。大明自太祖、太宗以來,后妃一律殉葬。仁宗朝情況略有特殊,因為不同於太祖馬皇后、太宗徐皇后,朱高熾駕崩之時皇后張氏尚在。皇后殉葬,自古所無,最終殉葬名單定為五人,分別為:貴妃郭氏、順妃譚氏、淑妃王氏、麗妃王氏和充妃黃氏。五人之中四人無子,但郭貴妃卻有三個仍然在世的兒子,她為何會殉葬呢?

明代中期著名才子祝枝山在其所著野史中稱郭貴妃意圖毒害張皇后,不料仁宗誤服毒酒駕崩,貴妃遂自殺以謝罪。祝枝山之說自然是漏洞百出,不可採信。但其中郭貴妃和張皇后有矛盾的說法,是不是在荒謬中透露了歷史真相呢?

張皇后:助力仁宗登基的皇后

張氏是河南永城人,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閏九月與當時的燕世子朱高熾成婚,被冊為燕世子妃。除了朱元璋長孫晉世子朱濟熺娶了開國元勳潁國公傅友德的女兒之外,其他包括皇太孫朱允炆、懿文皇太子嫡次子朱允熥以及周世子朱有燉在內,成婚物件都是沒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人家。甚至張氏的父親張麒,也是因為女兒即將被冊為燕世子妃,才拿到一個兵馬指揮的虛職。

靖難戰爭時期,燕世子妃張氏跟著婆婆燕王妃徐氏一起,盡心盡力地幫助燕世子朱高熾守衛北平城,做好朱棣的後勤保障工作。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經過近兩年驚心動魄地鬥法,燕世子朱高熾才得以進封皇太子,張氏也升級為皇太子妃。

恭肅貴妃郭氏:明仁宗朱高熾寵妃,誕育三位皇子,卻被皇后逼死

太子妃張氏與太子朱高熾劇照

皇太子之位之所以難產,據說是朱棣更偏向於“英武類己”,同時又在靖難中立下大功的次子朱高煦。對於朱高熾這位“體肥碩不能騎射”的嫡長子,朱老四心中一直不感冒。而《明史》則認為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之所以沒有被朱棣廢黜,溫良賢德的太子妃張氏也有一份功勞。

後始為太子妃,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太子數為漢、趙二王所間,體肥碩不能騎射。成祖恚,至減太子宮膳,瀕易者屢矣,卒以後故得不廢。—《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一》

但是張太子妃真有這麼大的作用嗎?筆者以為未必。在徐皇后在世之時,張氏尚可在公婆之前盡孝。但是永樂五年徐皇后去世,朱棣兩年後開始巡幸北京,此後待在北京的時間遠多於南京。依筆者看張氏只有全力培養自己的嫡長子、朱棣的嫡長孫朱瞻基,才是當時唯一的出路。從朱瞻基被封為皇太孫之後,皇位幾乎就不可能再轉到漢王朱高煦手中了。

即使如此,朱棣也沒有放鬆對於后妃干政的擔心。張氏的母親曾經進宮,向朱棣推薦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為皇太孫將來的正室。朱棣雖然同意將孫氏留在朱瞻基身邊,但最終卻海選了山東濟寧人胡氏作為皇太孫妃,而孫氏只是皇太孫嬪。永樂皇帝亂點鴛鴦譜固然造成了日後朱瞻基、孫氏和胡氏之間的悲劇,但其初意顯然是不希望張氏對兒子影響過深。

恭肅貴妃郭氏:明仁宗朱高熾寵妃,誕育三位皇子,卻被皇后逼死

孫氏與皇太孫朱瞻基劇照

郭貴妃:助力家族翻身的貴妃

郭氏,開國元勳武定侯郭英的孫女。靖難戰爭時期,郭英作為南軍主要將領,和朱棣有過多次直接對抗。朱棣篡位成功之後,郭英即“罷歸第”。而在郭英死後,皇帝雖然追封他為營國公,賜諡曰威襄,但對於武定侯爵位的承襲卻一直沒有說法。終永樂朝近二十年的時間內,武定侯爵位始終無人襲封。

郭英是朱元璋的親信,他的長子郭鎮,是太祖第十三女永嘉公主的駙馬。此外他的女兒則是朱元璋第十五子遼王朱植的王妃。無論是郭鎮還是遼王,都是建文帝朱允炆堅定的擁躉。郭鎮死後,墓誌銘的撰寫人是方孝孺,他和皇帝之間的關係可想而知。而遼王在朱棣起兵之後,立即響應朝廷的號召,乘坐海船從遼東返回南京。至於郭英的次子郭銘,在建文四年朱棣南下攻佔泗州之時自殺殉國。郭氏,則是郭銘的女兒。

恭肅貴妃郭氏:明仁宗朱高熾寵妃,誕育三位皇子,卻被皇后逼死

朱棣劇照

郭英有11個兒子和6個女兒,這樣一個龐大的家族如果得罪了皇帝,日子是很難過的。但是永樂朝太子和漢王之間明爭暗鬥,朝中暗流湧動,郭家人最終決定兩頭下注。郭銘之女,郭家最出色的女子被送給皇太子做一個側室。而另外一個郭家女兒,則被送到了漢王的府中。

庚午,(升)府軍衛千戶郭琮為旗手衛指揮僉事舍人。郭玹為錦衣衛指揮僉事。琮、玹,皆故武定侯郭英孫。時英二女孫,長為皇太子庶妃,次女漢王庶妃。琮、玹以親,俱食祿不任事。—《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十四》

郭氏確實也不負所望,在永樂七年、九年和十四年,分別為太子生下第八子朱瞻塏、第九子朱瞻垍和第十子朱瞻埏。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征途中駕崩,皇太子朱高熾登基之後,郭家果然迎來了復興的機會。郭氏的三個兒子分別封滕王、梁王和衛王,郭氏本人進封貴妃,她的兄弟郭玹更是得以襲封已經空缺二十年的武定侯一爵。

諮爾郭氏,毓自勳閥,選嬪春宮。柔順靖恭,齊莊靜一。致恭夙夜,予有雞鳴儆戒之資。宜升褕翟之榮,以冠軒龍之貳。特封爾為貴妃。—《明仁宗實錄卷五》

張皇后和郭貴妃之間究竟有無宮鬥?

朱高熾即位後,除了冊封太子妃張氏為皇后,封郭氏為貴妃外,另外還冊封了四位妃子:賢妃李氏、惠妃趙氏、淑妃王氏和昭容王氏。

仁宗共有10個兒子,7個女兒。其中張皇后生3子1女:皇太子朱瞻基、越王朱瞻墉、襄王朱瞻墡和嘉興公主。李賢妃生3子1女:鄭王朱瞻埈、追封蘄獻王朱瞻垠、淮王朱瞻墺和真定公主。郭貴妃生3子:滕王朱瞻塏、梁王朱瞻垍和衛王朱瞻埏。趙惠妃生1女:慶都公主。其餘1子4女中:第六子荊王朱瞻堈生母張氏在朱高熾登基前去世,後追封為貞靜順妃。第三女清河公主生母不詳,德安公主、延平公主和德慶公主均早卒。

恭肅貴妃郭氏:明仁宗朱高熾寵妃,誕育三位皇子,卻被皇后逼死

郭貴妃畫像

現在我們把殉葬名單和冊妃名單比對一下,重合的三人是郭貴妃、王淑妃和王昭容(麗妃)。仁宗皇帝后宮人數並不太多,可考且朱高熾駕崩時尚在世的有這麼幾位:

皇后張氏、貴妃郭氏、順妃譚氏、淑妃王氏、麗妃王氏、充妃黃氏、敬妃張氏、賢妃李氏和惠妃趙氏。

除了郭貴妃,最終殉葬的王淑妃、王麗妃(昭容)、譚順妃和黃充妃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無嗣且出身普通。同樣無嗣的敬妃張氏卻並沒有殉葬,因為她是靖難元勳張玉的孫女、張輔的女兒。

諮爾張氏,乃祖榮國忠顯公勳行之崇,表時碩望。乃父太師英國公文武之佐,為今元功。肆爾毓秀,閨闈稟德。肆爾毓秀閨闈,稟德柔惠。步履中珩璜之節,言動謹圖史之規。錫之褕翟之榮,俾參軒龍之副。今特封爾為敬妃。—《明仁宗實錄卷十二》

況貴妃所出,有滕懷王、梁莊王、衛恭王三朱邸,在例不當殉。豈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耶?…是時六宮止以貴妃為極貴,下中宮一等。—《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一》

恭肅貴妃郭氏:明仁宗朱高熾寵妃,誕育三位皇子,卻被皇后逼死

張皇后畫像

對於張皇后的心思,還有一個旁證可以拿來作為參考。當初在郭英死後,武定侯的第一繼承人應該是郭鎮和永嘉公主的兒子郭珍。所以理論上說,最操心這件事的只有當時仍然在世的永嘉公主。郭銘兩個女兒分別送太子府和漢王府,想必就出於永嘉公主的主意。當然公主沒有想到郭貴妃得寵之後,竟然敢於以庶奪嫡,把武定侯的爵位給了自己的兄長郭玹。

因此郭貴妃殉葬之後,永嘉公主本以為自己的兒子有機會奪回武定侯爵位。未曾想郭玹和新天子朱瞻基極其投緣,不但掌署宗人府事,扈從皇帝出境巡邊,甚至在宣宗外出狩獵之際還奉旨居守京師,總領五軍諸司庶務。因此終宣宗朝,永嘉公主始終奈何不了武定侯郭玹。

宣宗駕崩后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永嘉公主趁機直接上奏朝廷,請求封自己的兒子郭珍為武定侯,不料卻受到了嚴厲的斥責。當時朱祁鎮年僅10歲,這道措辭嚴厲的敕書只有可能出自已經升任太皇太后的張氏之手。只有當年送郭貴妃入太子東宮是永嘉公主的主意,那張氏恨她才在情理之中。而張氏多年之後依然不待見永嘉公主,則郭貴妃之殉葬,必是其一手主導。

癸酉,書復永嘉大長公主曰:“所喻武定侯郭玹之事,皆先朝時所為。朕篤念親親,已命郭珍為錦衣衛指揮僉事,侍養左右矣。況曾祖姑謹厚之德,皇家戚畹,素所推重。豈屑屑與人告訐者哉?此奏必出郭珍所為。若付法司,罪不可逭,今且容之。望曾祖姑以大義訓珍,令守禮法。若執迷不悛,祖宗之法具在,朕不敢私。”—《明英宗實錄卷十五》

結語:郭貴妃自打進入東宮之後就獨擅寵愛,朱高熾即位之後更是進封貴妃,地位直逼皇后。從史書來看,武定侯郭玹頗有才幹,郭貴妃又有三子,其對張氏的威脅遠大於出身平平的李賢妃。為了永絕後患,張皇后藉著仁宗駕崩的機會逼死郭貴妃,其實也算是一種陽謀吧。無所謂對錯,只關乎利益,僅此而已。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七月初二日,朱瞻基追諡皇庶母貴妃郭氏曰恭肅。一個月後,恭肅貴妃長子滕王朱瞻塏去世,年僅17歲。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十月,衛王朱瞻埏去世,年僅23歲。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正月,梁王朱瞻垍去世,享年30歲。筆者滿懷惡意地提一句,他們都死在張氏的前面。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張氏崩,明英宗朱祁鎮為祖母上尊諡曰:“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與仁宗合葬獻陵。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