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甄嬛傳》中提到的被流放地寧古塔,為什麼讓人談“名”色變

電視劇《甄嬛傳》裡有一段內容是這樣的,甄嬛的父親甄遠道因被他人陷害,被流放寧古塔。

甄嬛跪求雍正重新審理,雍正說:你父親及家眷,不必給披甲人為奴,只住在那裡就行了。

《甄嬛傳》中提到的被流放地寧古塔,為什麼讓人談“名”色變

皇帝的開恩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甄嬛為什麼依然傷心欲絕呢?

我們先來看這個寧古塔到底是個什麼地方?披甲人又是什麼人呢?

寧古塔不是一座塔,吳桭臣《寧古塔紀略》中記載:“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

也就是說,在滿語中,”寧古”表示“六”,“塔”是“個”的意思。

有一種說法是,寧古塔開始是指努爾哈赤的六個兒子,後來演變為地名。

王家禎的《研堂見聞雜錄》中是這麼記載的:“寧古塔,在遼東極北,距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

在清朝,中國的極北之地,其實是指現在的黑龍江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

《甄嬛傳》中提到的被流放地寧古塔,為什麼讓人談“名”色變

當時,可以說是荒無人煙之地,再加上那裡常年寒冷,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自然也成了罪臣被流放之地。

《神醫喜來樂》中喜來樂因為遭到王太醫的嫉妒和陷害,也是被流放到了東北寒冷偏遠之地。

寧古塔剛開始就是流放犯人和罪臣之地嗎?

不是,在清朝建立之初,寧古塔是清朝的國防重鎮,隨著清朝經濟和文化政治中心都陸續南遷,清朝的邊防也趨於穩定,遙遠的寧古塔的戰略地位也逐漸被弱化,後來漸漸成了流放之地。

《甄嬛傳》中提到的被流放地寧古塔,為什麼讓人談“名”色變

我們再來看看披甲人是誰?

披甲人字面意思就是披著鎧甲的人,《百度百科》上的解釋為:多指受降後披甲上陣為統領部族征戰討伐的人,地位低於一般士兵,高於奴隸。

清朝實行八旗制度裡,除了統領外,還有普通的丁壯,這些丁壯又分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阿哈是奴隸,多為漢人和朝鮮人;披甲人則是降人,各個民族都有。

《甄嬛傳》中提到的被流放地寧古塔,為什麼讓人談“名”色變

披甲人是終身不得離開寧古塔的,除了為統治者上戰場外,平時就要耕種、生產,繁衍子孫。

為什麼去寧古塔可怕,給這些受降的人為奴也怕呢?

首先,交通條件的限制

那時候沒有,現在的交通工具需要步行過去,拖家帶口的需要走幾個月,風吹雨淋風餐露宿是常事。

若一家有老有小的話,行路的艱難可想而知。

其次,押管人嚴厲

送流放者去寧古塔的基本上是一些普通的一層衙役,平時受慣了上頭的氣,趕上一次自己可以揚眉吐氣的機會,就想讓自己也當回“老大”。

所以,碰上這些故意撒氣的押管人,死在半路的比被流放者比皆是,這也是我們在電視電影中看到的犯人家屬對押管人送好處的原因,能活著走到寧古塔已實屬不易。

再次,寧古塔物資有限

寧古塔地處極寒之地,人煙稀少,再加上氣候惡劣,導致物資都有限,披甲人自給自足都難保,趕上一次瘟疫那更是靠命活下來,醫療衛生不可能與內地相比。

凍死餓死都是常事。那些在京城享福慣了的,寧古塔就更難熬了。

《甄嬛傳》中提到的被流放地寧古塔,為什麼讓人談“名”色變

最後,披甲人的虐待

披甲人和押管人一樣,經常受到旗人的壓榨和歧視,他們心裡的怨氣,只好撒在奴隸身上。

對於放來的犯人,尤其是當過官的人,他們就像是看到了報仇的機會,使盡各種手段對這些“犯人”進行壓榨、剝削和欺凌……

流放,可以說是僅次於殺頭的罪行,被流放的人要承受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摺磨。

有幾人能做到蘇軾的樂觀,有幾人能做到陶淵明的豁達,大部分人面對流放,都是走到了一種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兩難境地,若不是心裡還有牽掛的人和事,恐怕會選擇輕生也不願被流放所辱。

《甄嬛傳》中提到的被流放地寧古塔,為什麼讓人談“名”色變

結語

雍正說得格外開恩是真,因為不給披甲人為奴,就少了一層被欺負。但開恩後甄嬛依然傷心欲絕更是真的,因為能活著走到寧古塔、能在惡劣的環境裡生存下去都實屬不易。

我是邯唐情感,關注我,我們一起學習、改變、成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