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招遠為什麼叫作招巖?

招遠正式建置,是在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於今縣治以西的西曲成村附近設立曲成縣,於黃縣西南置 縣。“ ”本布名,《說文·巾部》:“ ,布,出東萊。從巾,玄聲。”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地理志》《郡國志》東萊郡皆有 縣,蓋以布得名也。 縣故城在今山東登州府黃縣南百二十里。按:《廣韻》:‘ ,布名。’‘,縣名。在東萊。’《集韻》亦云:‘,縣名。’‘ ,布名。出東萊 縣。’而魏《地形志》、晉《地理志》皆作惤縣,字從小。今本《郡國志》亦從小。未能是正。”後作縣名,漢置,故治在今山東省龍口市西南,清王筠《說文句讀·巾部》:“《魏書·地形志》‘ ’下注雲:‘有弦城。’然則縣本名弦,弦縣出布,因加巾為 ,後遂以 為縣名。後漢以來地誌又變為 、惤、怰三形,皆訛也。”《漢書·地理志》:“東萊郡有 縣。”《晉書·惠帝紀》:“三月,東萊 令劉伯根反,自稱 公。”關於“ ”的讀音,《廣韻》《集韻》稱其音堅,《唐韻》《集韻》稱其音賢。今“ ”“”讀 xián,“惤”讀jiān。

招遠為什麼叫作招巖?

招遠為什麼叫作招巖?

今招遠大部為曲成縣和 縣地。東漢、曹魏、兩晉因之。北魏皇興四年(470),析曲成縣為曲成、東曲成縣,後於北齊天保七年(556)並東曲成、曲成縣入掖縣,並 縣入黃縣。唐武德六年(623),在今招遠縣城置羅峰鎮,屬掖縣。金天會九年(1131),析黃縣西南境和掖縣東境,於羅峰鎮建城,置招遠縣。“招遠”即招攜懷遠之意,語出《左傳·僖公七年》“管仲言於齊侯曰:‘臣聞之: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明洪武九年(1376)年,由萊州府改屬登州府。清代因之。1941年,招遠縣析為招遠、招北兩縣,1950年重新合併至今。

且不說黃縣與招遠歷史上的分合糾葛,即便是現在,黃縣自西向東也有黃山館鎮、大陳家鎮(現併入北馬鎮)、蘆頭鎮、下丁家鎮、田家鎮(現併入七甲鎮)五個鄉鎮與招遠佮界兒,可謂是佮鄰佮居兒的鄰舍。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按正理應該是招黃一家親的,結果兩家倒像是歡喜冤家,湊到一塊我看你不順眼,你看我也彆扭。黃縣有句俗諺,“過兒黃山館,一身招遠款”,黃縣人看到比較俗氣的顏色搭配,比如紅配綠等,或是異常繁複瑣屑的裝飾,都會說一句“真是招遠款”。黃山館等地的人還會把梁魚(不名尖嘴扁頜針魚)叫成“招遠針孃兒”,把白米兒(學名女姑魚)叫成“招遠黃花兒”,嘲諷招遠人的見識淺陋,不識海物。其實招遠還是靠海的,只不過海岸線短一些,只有黃縣的四分之一。又說“招遠人性兒急,拿初六當初七”,是說其他地方過七月七都是當天過,招遠卻是七月六日就打上過了。招遠人也會稱黃縣人為“黃縣套兒”,譏諷黃縣人的虛言假套,口不應心。招遠人還把說話撇腔拉調的稱為“招遠人鬧黃縣氣”,黃縣人則稱帶有招遠口音的為“招遠腔”“招遠不拉嘞”“招遠拉調嘞”。這種地域和國別間的調侃和戲謔是世界性的,倒也別有一番風趣。這也不是隻有招黃兩縣才有的嘲謔,膠東很早就有“黃縣嘴兒,掖縣鬼兒,蓬萊腿兒(一說招遠腿兒)”“黃縣嘴兒,掖縣鬼兒,煙臺大閨娘嘞粉兒”之類的俗語出現,民間更有大量與此相關的故事和笑話流傳。不過像招遠和黃縣這樣針尖對麥芒的也不多,可能是因為招遠很長一段時間屬於萊州,而黃縣一直屬於登州,二者交界處即兩州兩府的分隔線,再加上黃縣話屬蓬黃方言,與招遠話差別較大,所以黃縣人看蓬萊人是自己人,看招遠人就是外人了。

讓人困惑不解的是,黃縣人把“招遠”讀成“招銀”,按黃縣話的發音規律,膠東地名中有些是要變音的:“煙臺”的“臺”輕聲變韻,“ai”讀作“ei”;“萊陽”“海陽”的“陽”輕聲減音,“iang”讀作“ing”;“棲霞”的“霞”輕聲減音,“ia”讀作“i”。但“招遠”的“遠”韻母為“uan”,輕聲變韻時一種是讀作“un”,“叫喚”“使喚”“拘管”是這種讀法;一種是讀作“en”,“掂算”“鑽散”是這樣讀的。也就是說,“uan”變音是不會變作“in”的,黃縣話裡“遠近”“老距遠”也都是讀作yuan,我因此懷疑招遠應該是另有別名的。後來讀到一篇民國時期招遠的一個叫路方述的鄉村教員寫的遊記《遊羅山記》,其中有一句:“招巖邑也,古時號為羅峰鎮,是羅山者,招邑之明山也。”原來招遠叫招巖!“巖”輕聲減音,“ian”讀作“in”,“蚰蜒”“豆麵”“熨憐”均作如是讀。

至於招遠為何叫招巖,估計與招遠地形多山且山多岩石有關,再有就是與其地理位置有關,道光版《招遠縣續志》序言中說:“登郡,海疆要區也。自明初升州為府,割萊之招遠屬焉。我國家定鼎燕都,登當海道之衝,實為畿輔咽喉,東方保障。而西南聯絡群山,據險阻而通陸路者,即以招為門戶。招之列十屬中也,亦巖邑哉。”又說:“考招遠環山濱海,於宋為羅峰鎮,素號巖疆;至明改為列縣,分屬萊郡;及我朝定鼎,升登州為郡,並割萊之招邑屬焉。”“巖邑”指險要的城邑。“巖疆”指邊遠險要之地。招遠素稱“巖邑”“巖疆”,所以稱作“招巖”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附註:招遠人說話喜歡前面加個“本兒”,有點像句首發語詞,沒有實義,所以黃縣人稱招遠人為“本兒招巖”。招遠人自己認為前面的發語詞是“都(dōu)本”,自稱“都本招遠人”。

附同治版《黃縣誌·疆域志》(部分):

招遠為什麼叫作招巖?

後漢為東萊郡治,省徐鄉縣入焉。(見《寰宇記》,詳後。)

晉隸東萊國。

(南朝“劉宋”)

隸東萊郡。(晉治掖,宋治曲城,均統屬於青州。)

元魏

(北魏)

隸光州部東牟郡。(據《魏書·地誌》:“皇興四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城,其以東萊之牟平、黃、 、觀陽置東牟郡”。據《寰宇記》則在“武定元年”。武定,魏靜帝年號也。舊《縣誌》載“孝昌四年,黃縣割隸東牟”者,蓋因今本《魏書·地誌》“東牟郡”下脫

(遺漏)

“某年置、治某縣”之注,而錯出。“陽夏郡”下:“孝昌四年,分東郡、陳留,置治雍邱”之注,故致誤如此。考《魏書·本紀》“孝昌”只三年,明年正月改元“武泰”,稱“孝昌四年置陽夏郡”,此又《魏書·地誌》之誤也。東牟郡,治縣之中郎城,詳後。)

高齊

(北齊)

郡廢,縣徙今治,省 縣來入。(《寰宇記》說,見後。)隸長廣郡。(長廣郡亦治中郎城,詳後。)

部分圖片引自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