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乾隆一道聖旨,讓中國損失一百萬平方公里領土

雍正十三年(1735年)農曆八月二十三,雍正帝因盲目崇信煉丹修道,服用所謂“丹藥”過量,才58歲就暴病而亡。雍正死後,清廷並未再度出現像康熙晚年“九龍奪嫡”那樣的爭位鬧劇。因為雍正採取了秘密立儲的皇位傳承製度,大清皇權最終波瀾不驚移交到皇四子弘曆手中。乾隆時代由此拉開大幕。

乾隆一道聖旨,讓中國損失一百萬平方公里領土

乾隆帝在其漫長的皇帝生涯中,總的來說他還算得上一個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清朝人口數量高速增長,國力進入鼎盛時期。無論在整頓吏治、治理民政方面,還是對內對外戰爭等諸多方面,乾隆的許多舉措和成就,都有目共睹,因此他也一直被視為清朝乃至中國古代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

乾隆一道聖旨,讓中國損失一百萬平方公里領土

不過,乾隆雖然精明過人,但也並非十全十美。在他的統治生涯初期的乾隆五年,他曾下過一道聖旨。這道聖旨在當時並未引起多大波瀾,但是在此後的近百年間,這道聖旨卻持續發揮了極為惡劣的作用,甚至導致中國損失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堪稱乾隆一生最為愚蠢的聖旨。

乾隆一道聖旨,讓中國損失一百萬平方公里領土

這件事要從1644年清朝入關說起。明朝滅亡後,清朝入主中原。隨著統治中心的遷移,清朝的皇族貴戚、王公大臣、八旗將士乃至普通的滿洲百姓,都拉家帶口攜帶家產,浩浩蕩蕩離開世代生活了幾百年的東北黑土地移居到中原內地。

在明末清初持續近三十年的明清戰爭中,東北作為主要戰場,經受了無數次的血火拼殺洗禮,人口銳減,土地荒蕪,農業手工業商業生產都遭到極大破壞。清朝入關時又進行了一次規模宏大的人口大遷移,導致遼闊無垠的東北大地,幾乎成了荒無人煙的原始景象,“有同無人之境”。

乾隆一道聖旨,讓中國損失一百萬平方公里領土

清朝初年的幾任皇帝,對這種情況都感到非常棘手,難以處置。一方面,他們視東北為清朝的龍興之地,東北農業和經濟的極度凋敝退化,是他們所不願看到的,因此從順治十年開始,清朝多次釋出遼東招民開墾令,用多種手段鼓勵關內漢人出關移墾,以求迅速恢復東北元氣。

乾隆一道聖旨,讓中國損失一百萬平方公里領土

但另一方面,東北作為清朝最為重要的大後方和發展基地,使得他們無法坐視大批滿洲八旗之外的關內漢人大批湧入東北,“奪佔”他們的後方總基地。因此,清朝初中期對東北移民的國策,一直在禁止與鼓勵之間反覆遊移,時緊時鬆。在此背景下,成千上萬的關內百姓逐漸遷居關外,東北人口逐漸增多。

但到了乾隆時期,這種局面戛然而止。乾隆頑固堅持保護清朝龍興之地的國策,“盛京、吉林為本朝龍興之地,若聽流民雜處,殊與滿洲風俗攸關”,於乾隆五年下發一道聖旨,禁止關內百姓遷移、開發東北,手段之嚴厲、方法之縝密、督促之頻密,力度空前,史稱“封禁東北令”。在這道聖旨作用下,清朝關內百姓移居關外東北的勢頭幾乎徹底終結,很多已經在東北安家立業的關內人,被“悉行驅逐”“逐回原籍”。

乾隆一道聖旨,讓中國損失一百萬平方公里領土

乾隆的這道聖旨,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後果。方興未艾的東北大開發的良好形勢,被驟然改變,東北各地再度淪為“野無農夫,路無商賈”,“民戶蕭條,田多未墾”,“土曠人稀,生計凋敝”,整個山海關外地區,“有同無人之境”,人為造就大片無人區。

乾隆這道聖旨在清朝產生深遠影響,被日後幾代清朝皇帝堅持奉行。結果導致東北大片地區逐漸成為人煙稀少、荒蕪凋敝的無人區,導致邊疆空虛,並進一步引發了北疆強鄰俄國的覬覦之心。他們採用蠶食鯨吞的手段,以開發“無主之地”為藉口,輕而易舉殖民東北北部,從清朝掠走大片領土,前後合計約1百多萬平方公里。乾隆的這道聖旨,正是這一嚴重後果的始作俑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