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吳國制度註定它無法統一,為何不投降魏國,卻還要在那裡亂來?

在三國曆史上,魏國是明顯的實力最強,具有正統性的國家,而蜀漢政權具有極強的開拓進取的意識,也被認為是先軍政治的國家,但只有吳國,看起來怎麼都不像一個國家。根據歷史記載,吳國的制度有點類似於西方的封建時代,雖說有一個名義上的君主,但所有人實行領主政治。因此很多歷史學家評價我國從骨子裡面就沒有真正的開拓進取的能力,它註定了無法統一天下。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它註定了要併入到魏國或者吳國,那麼它為何還要在那裡負隅頑抗,不直接早點統一呢?

吳國制度註定它無法統一,為何不投降魏國,卻還要在那裡亂來?

對於這個問題,可能大家都沒有仔細思考過。因為在歷史記載中,吳國雖然實力居於第2位,但他從頭到尾都處在一箇中間位置,哪邊強大他就去對付哪一邊,既沒有統一的實力,但卻讓天下始終保持著分裂的狀況。因此歷史學家對於這樣的國家極為痛恨,因為雖說他的生存之道讓人敬佩,但他這一做法明顯在拖延歷史的程序,讓三國的分裂繼續。所以很多歷史學者評價當年的吳國政權,都認為它就是一個攪屎棍。面對這樣一個尷尬的存在,當年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呢?既然天下以及吳國的命運已經定好了,為何他還要在那裡搗亂呢?

吳國制度註定它無法統一,為何不投降魏國,卻還要在那裡亂來?

其實答案非常的簡單,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思考,首先從吳國這個國家方面來考慮,整個吳國已經習慣了封建領主政治,在這樣的制度之下,每一個人都不受政治的約束,每個人都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看出來吳國非常的富裕,每個人都豐衣足食。而且吳國基本上不發動對外戰爭,每一個人都有著和平的日子,有生意做那自然每個人都喜歡。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它這種分散體制的存在,使得君主只能充當一個各方力量的潤滑劑,他既不能發動戰爭,也不能強迫任何一股力量。所以封建領主制傾向於自由而反對統一,因為一旦統一的話,他們這種自由懶散的生活將會被取締,嚴格的政治制度將會讓吳國變成戰爭機器。

吳國制度註定它無法統一,為何不投降魏國,卻還要在那裡亂來?

遙想當年,孫權在入主了中央以後,他多次想要把吾國變成統一天下的戰爭機器,但是內部的反對力量大的可怕,讓他根本沒有辦法把這些力量集中起來,以至於當年他在合肥與張遼大戰的時候,屢次被對方打得頭破血流,最終只能保持中立不再出戰。而且從當年的赤壁大戰,我們也能看出來,北方一旦爆發戰爭的時候,那些傾向於自由主義的人都集體反對戰爭,他們希望繼續保持著和平的狀況,甚至他們都主張集體投降,只要保住地方自治。可見當年孫權雖然非常了不起,但要想把東吳變成一個強有力的向心力組織也比較困難。

吳國制度註定它無法統一,為何不投降魏國,卻還要在那裡亂來?

除此以外,還有就是孫權本人的慾望,要知道孫權從很小的時候就註定了不平凡,他這個人對天下大事看得很清楚,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有著很強的慾望和野心。雖說曹操與諸葛亮,劉備的人都是他的前輩,但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把這些前輩放在眼裡,因此對待劉備的態度那就是,把他當作自己的妹夫,對待曹操的態度就是把他當做一個彈指之間檣櫓灰灰洇滅的小丑。可以說孫權本人創造了無數的奇蹟,打敗了最強盛時期的曹操,打敗了最強盛時期的劉備,他已經稱得上是三國時代最頂尖的人物了。

既然他本人如此的厲害,那麼他肯定不會甘願臣服於哪一個人物,就連曹操與劉備都不能讓他臣服,又何況是後來的劉禪與曹睿等人呢?所以即使知道自己的國家無法統一天下,但他也絕不會輕易的投降,他只會在從中不斷的斡旋,讓天下分裂的格局繼續,一直等到自己的後代上來的時候,那麼他選擇投降還是戰鬥,那就不由他決定了,反正在他活著的時候,吳國將戰鬥到底。

吳國制度註定它無法統一,為何不投降魏國,卻還要在那裡亂來?

所以說當年吳國雖然實力不強,而且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可能性,但為了保證自身的自由度,同時也為了保住自己這個天下霸主的野心和尊嚴,孫權是絕對不可能讓自己在有生之年投降的。所以正因為孫權和吳國這個國家的堅守,才有了三國演義的繼續下的可能性,不然孫權直接帶頭投敵了,那麼接下來的歷史我們就看不到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