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康熙評價“朕知之最真”的李光地,人生兩大汙點,其一就是不孝

李光地也是康熙朝的一個理學家他在康熙九年中進士,授編修,十九年升為內閣學士,之後曾擔任過兵部侍郎、直隸巡撫等職,四十四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康熙五十七年卒。李光地深得康熙帝的眷遇,門生故吏遍天下,許多人靠著他而成為朝廷大臣。他在生前就被捧為一代理學名臣,即使在死後的百餘年間,在朝廷內外的清望仍然不減當年,經常有人上奏皇上,要將李光地從祀兩廡(兩廡就

是後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

)。

康熙評價“朕知之最真”的李光地,人生兩大汙點,其一就是不孝

平心而論,李光地一生中還是做過一些有益的事情的。他極力主張統一臺灣,在任直隸巡撫期間治理子牙河,使子牙河在其後的許多年內沒有水患。康熙帝很欣賞李光地的才幹和作為理學家的為人。在李光地死後,他評價說:“李光地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朕知之最真知朕者亦無過光地者。”

康熙評價“朕知之最真”的李光地,人生兩大汙點,其一就是不孝

康熙帝的這一評語其實只說對了一半。當初皇太子有狂疾,康熙帝將他廢掉,同時命朝廷大臣保奏新太子,其他人都薦舉皇八子允

,唯獨李光地一言不發。他其實是猜透了康熙帝還想復立允礽的心思。事後,他勸康熙對允礽“徐徐調治,天下之福”。結果其他人因倡立允禩遭到康熙帝的切責,唯獨李光地例外。由此可見“知朕者亦無過光地者”確實如此。但是,“朕知之最真”的話卻有些言過其實。最起碼李光地的奪情、賣友兩大汙點,康熙帝知道得就不真。

康熙評價“朕知之最真”的李光地,人生兩大汙點,其一就是不孝

理學家最講究理。如果父母死了,現代人只要請幾天假,料理完後事就行了。但是在封建社會里,兒子必須辭官回家,守制三年,以盡孝道,否則就是奪情。奪情是不孝的表現,是理學家最忌諱的。李光地就奪過一次情。

康熙評價“朕知之最真”的李光地,人生兩大汙點,其一就是不孝

那是在康熙三十三年,李光地受命督順天學政。清代學政的任務是掌管各省學校生員考課升降的事情。學政的一支筆決定本轄區學生員(包括武生員)的前程。因為有這一權力,財源也就茂盛,學政被視為肥缺。李光地謀得學政的位置,正準備大顯身手,突然接到家鄉來人報告,說母親已故。這一下叫李光地左右為難:自己標榜理學,倘若不辭官回家守制,何以天下人之?如果辭官回鄉,學政的肥峽就等於白白放棄,以後要想再得此機會,又不知須等到何年何月。他考慮再三,沒能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康熙評價“朕知之最真”的李光地,人生兩大汙點,其一就是不孝

就在佃遲疑不決、拖延時日之際,康熙帝因他是個人才,捨不得放他回去,令他在任守制。這一詔命正中李光地的下懷。他順水推舟,打報告請假九個月回去治喪,一方面保住了學政的位置,另一方面又擺出了一副盡孝心的姿態。

照理,即使是皇上有令在任守制,孝順的兒子仍然應該堅持辭官回鄉的初衷。現在李光地隻字不提辭官的事,只是請假九個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的官癮比孝心要大得多了。朝廷大臣對這件事議論紛紛。御史沈愷會、楊敬儒和給事中彭鵬交章彈劾,一針見血地指出他是貪位忘親。李光地知道康熙帝會保他的,因此不論外界如何說三道四,只是一聲不吭。笑罵任爾笑罵,好官我自為之。直到最後,他也沒有鬆口說要辭官守制。後來,還是康熙帝迫於群臣的壓力,令他在京守制。他在服闋後仍然督順天學政。理學家標榜的孝道,在這關鍵時候就暴露出真相來了。

康熙評價“朕知之最真”的李光地,人生兩大汙點,其一就是不孝

李光地一生中的另一汙點是賣友。不過李光地至死也不承認賣友。“賣方”和“被賣方”各執一詞,留給後人一段疑案。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一篇給大家說說!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