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唐末五代被忽略的一方勢力:岐王李茂貞

唐末五代被忽略的一方勢力:岐王李茂貞

文 和運超

當時李茂貞在長安已經顯示出凌駕皇帝的氣焰,之前昭宗乾寧元年(894年)正月舉行節慶典禮,皇帝出面接受文武百官朝賀。李茂貞帶人來宮中,甲士列陣,昭宗宴請他於宮內,接連數日,李茂貞佔據梁州、洋州、興州、鳳州、岐州、隴州、秦州、涇州、原州等十來個州縣,直接威脅長安,昭宗對此非常無奈。此後就是乾寧二年,關於河中節度使接班人的風波,表面上是王珂與王珙哪一個後輩可以上位,實際引發了背後支持者李茂貞和李克用之間的衝突。

從內心而言,唐昭宗當然不想李茂貞的實力再繼續擴大,所以,他認可李克用的意見讓王珂出任河中節度使。結果引來李茂貞、王行瑜、韓建等各自率領精兵幾千人闖入宮中,京師震驚,人們都逃亡奔竄,城中官吏無法制止。

唐末五代被忽略的一方勢力:岐王李茂貞

影視劇中的李茂貞形象

史書寫昭宗駕臨安福門接見李茂貞、王行瑜和韓建,三人在城樓下面行拜見禮。昭宗在城樓高臺上說:“你們都是藩鎮大將,應當保持人臣的氣節,帶著軍隊入朝而不事先上奏請示,你們是什麼意圖?”史書形容李茂貞、王行瑜汗流浹背,反而只有韓建陳述了入朝覲見的理由。昭宗把他們一起召到城樓上賜酒,又在同文殿宴請他們。

這時李茂貞和王行瑜才大膽陳述朝臣和宦官之間互相傾軋,請求誅殺那些為害特別嚴重的朝臣和宦官。於是貶斥宰相韋昭度(就是筆者在論述宣宗時提到過,他寫了一本野史風格的小說《續皇王寶運錄》,最早記錄唐宣宗年輕時流落民間當和尚的經歷。韋昭度看似出身豪門韋氏,實際家境貧寒,父祖都沒有當官。《太平廣記》甚至記載韋昭度年輕時經常靠寄居寺廟生活。由於韋昭度曾入蜀幫助調解王建和陳敬瑄的恩怨,最後幫王建得到了成都和周邊許多州府奠定事業根基。韋昭度的兒子韋巽就入蜀投奔王建,後來在前蜀為官。韋巽其實沒什麼才幹,真的屬於紈絝子弟。王建念在其父當年的幫助,對他一直很寬容)、李磎,不久派人在都亭驛截殺他們。另外又殺了幾名宦官,三人聽到訊息說李克用也派人趕來長安,這才離開京師。

當時王行瑜留下弟弟王行約,李茂貞留下養子李繼鵬(本名閻珪),各領兩千名士兵在宮中宿衛,對唐昭宗李曄進行監督。

不久,貌似遲遲沒見李克用兵馬進入關中的動靜,李繼鵬和宦官神策軍中尉駱全瓘、劉景宣打算直接廢掉窩囊的昭宗,另外改立吉王。跟著又聽說李克用的確帶兵過了黃河,害怕惹出是非,所以又臨時叫停了計劃。

乾寧二年七月,同州節度使王行實放棄州郡進入京師,對兩軍中尉駱全瓘、劉景宣說:“十萬沙陀軍到了,請速速迎奉皇帝的車駕臨到邠州,有城可以據守。”當時劉景宣依附李茂貞。李繼鵬和劉景宣的兒子劉繼晟、王行實一起放火,搶劫東市,意圖趁亂脅迫帶唐昭宗出走。

唐昭宗聽到京師混亂的訊息,十分恐懼,和眾親王、公主、宮人共幾百人到永興坊李筠的軍營中。扈蹕都頭李君實率領人馬匯合李筠一起,護著皇帝出啟夏門,暫時躲避在華嚴寺。史書形容當天京師的官員、百姓跟隨皇帝出走的有幾十萬人,走到南山谷口時,受熱中暑而死的有三分之一。這些資料很難採信,但表現出了當時昭宗的狼狽和長安局勢的慌亂則有相當根據。

唐昭宗李曄在南山等了半個多月,李克用仍沒有到渭北,焦急擔心李茂貞的兵卒隨時找到他劫持到別的地方去,便令延王把御服、鞍馬、玉器等帶到河中府去,對李克用頒佈聖諭說:“朕因為遭到劉景宣、駱全瓘、王行實、李繼鵬內外勾結的奸謀,他們在兩宮放縱士卒作亂,轉眼間燃起煙塵,到處搶劫殺戮。朕偶然擺脫了兵刃的鋒芒……因為知道你統率著強大的軍隊駐紮在蒲坂,……希望你以社稷為憂,以君親為念,必定會考慮、響應朕的徵召,急速商討恭奉君命的行動……”

唐末五代被忽略的一方勢力:岐王李茂貞

李克用和李存孝畫像

史書稱八月,延王剛到河中府,李克用的前鋒人馬已經抵達渭北,又命史儼率領五百名騎兵前往唐昭宗身邊護衛。然後,李克用親自引軍火速趕到渭橋寨,在梨園殺死邠州軍幾千人,俘獲大將王令陶獻給朝廷。這時唐昭宗感到振奮,下令鄜州節度使李思孝率軍討伐。嘉獎河東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暫署太師、中書令兼太原尹、北都留守、隴西郡王李克用為邠寧西面行營都招討使。

李茂貞聽到訊息後很緊張,自知憑武力打不過李克用,便殺掉李繼鵬向唐昭宗謝罪。唐昭宗感到自己處於上風,就決定削奪王行瑜的官職爵位,改授李克用為邠寧四面行營都統,屬下跟隨前來救駕有功的大將、官吏等都給予賞賜。

李克用集中力量徹底打敗王行瑜(王行瑜敗績後被部下所殺),跟著請求唐昭宗允許攻打李茂貞,唐昭宗因為在地理上距離晉王李克用遠,距離李茂貞近,想要庇護李茂貞來使其感恩戴德。而且李茂貞已經殺了作亂的養子贖罪,唐昭宗就下令讓李克用也撤兵回去,李克用離開的時候嘆氣說:“不殺李茂貞,京師一帶便無寧日!”

唐昭宗回到京師匆忙招募護衛軍隊,讓宗室統轄。李茂貞認為昭宗在防備自己,又領兵進攻長安,剛招募的軍隊自然不堪一擊,還沒有見到李茂貞的隊伍便一鬨而散。唐昭宗只好又出逃華州(今陝西華縣),投奔韓建(如前提到,昭宗在華州待了差不多兩年)。之前在河中節度使人選上,韓建也傾向支援王珙,他與李茂貞的關係一直不錯,至少為了結盟,很多意見都保持一致。

當時延王李戒丕建議唐昭宗投河東,韓建遣子韓從允(或作韓允)奉表請幸華州,昭宗並沒有立刻答應(實際他已經對身邊這些大將沒什麼安全感),勉強加韓建為京畿都指揮、安撫制置及開通四面道路、催促諸道綱運等頭銜作為安撫。韓建繼續上表,昭宗及從行官員都不願長途跋涉,到富平時就派遣宣徽使元公訊召韓建。

韓建來到富平見駕,光著腳叩頭認罪:“現在跋扈的藩臣不止李茂貞,陛下若離開宗廟園陵,遠巡邊疆,臣怕車駕渡河以後就回不來了!如今華州兵力雖微弱,卻控帶關輔,足以自保。臣積聚訓厲已十五年,西距長安不遠,願陛下駕臨,以圖興復。”據說昭宗感動得哭了,於是就前往駐蹕華州,以府署為行宮,韓建則搬到龍興寺辦公。

李茂貞進入長安大加搶掠,將許多宮殿付之一炬。隨從昭宗的宰相王摶、孫偓、陸扆都畏懼韓建。韓建隨後將諸王大多都幽禁,還奏請立皇長子德王李祐為太子、拜未封王的皇子為親王,試圖以此緩解與昭宗的關係。

昭宗乃立李祐為皇太子,更名李裕,打破武宗以來不立儲君的慣例。之後,韓建還誣殺昭宗近臣天文學家太子詹事馬道殷和醫生將作監許巖士,以宰相孫偓與朱樸與馬、許勾結為由予以罷免。

韓建奉詔遣李巨川傳檄天下,讓他們把糧餉運到行在,協助修繕被李茂貞破壞的長安。昭宗加韓建兼中書令。這時,被外放的宰相崔胤求援於朱溫,遂與河南尹張全義上表請昭宗去洛陽,韓建奏請召回崔胤仍為宰相。

昭宗以韓建為檢校太尉兼領修創京城、京畿制置、催促諸道綱運等使,由韓建督役復建大明宮。這一年十月,再命韓建權知京兆尹,要他攻打李茂貞。韓建不想打,李茂貞在韓建的勸說下上表請罪。

乾寧五年(898年,光化元年)正月,韓建和李茂貞為防止朱溫西征,在長安宮殿大體修繕後迎昭宗回京,並派人同李克用講和。這一年八月,昭宗回到長安,韓建繼續留任華州。

韓建雖然一度也有點跋扈,但比起李茂貞和朱溫實在好太多了,昭宗內心還是非常感激他,於是拜韓建為太傅,昇華州為興德府,親自為其畫像,加封潁川郡王,賜鐵券及御筆“忠貞”二字。

韓建上表辭王爵,後於十月改封許國公。結果唐昭宗剛回長安連同諸王宗室基本又被宦官們控制起來,這就是劉季述引發的禍事。

劉季述出身寒微,在唐僖宗時已是神策軍右軍中尉,地位不低。當時與楊復恭聯合扶立唐昭宗,實際是對李曄有功的骨幹,所以繼位以後升樞密使作為褒獎。但是,一則前期實際職權都被楊復恭這種有家族背景的人把持,二則唐昭宗在繼位不久就展開對付楊復恭等宦官群體,劉季述相當於被牽連,昭宗也念及他有功,只是被降職閒置。

唐末五代被忽略的一方勢力:岐王李茂貞

關於唐昭宗的傳記

直到昭宗在華州時,重組禁軍一敗塗地,試圖讓李家重振聲威的最後機會已經基本喪失。但是,李曄釋放出一個讓有野心的韓建與宦官劉季述等人都感到危險的訊號,所以韓建、劉季述當時都感到有必要找機會進一步清除李家宗室。於是聯合控制覃王李嗣周,延王李戒丕,通王李滋,沂王李禋,彭王李惕,丹王李允,還有其他韶王、陳王、韓王、濟王、睦王等大概十幾個宗室。

當時昭宗被困華州近三年,等他出來再見天日,其中十一王已被殺掉。這一次危機,對於李唐家族再次大大削弱,換句話說,李家基本沒有多少希望還可以壯大起來了,垮臺的時機差不多成熟了。

當時韓建風頭正勁,加上他與李茂貞能夠周旋,劉季述並沒有顯山露水。針對韓建與李茂貞的是宰相崔胤和身在河南的朱溫。由於崔胤一直與朱溫關係親密,朱溫順利平定兗州、淮南,聲威不斷壯大,李茂貞、韓建為了緩和局勢,就放昭宗返回長安,還同意崔胤回來繼續當宰相。

崔胤是北方清河崔氏出身,唐僖宗乾符二年(875)的進士。最早得到河中節度使王重榮賞識當從事,黃巢義軍期間,王重榮起初不敵,後來和沙陀李克用合作一起收復長安。

崔胤的父親崔慎由親眼目睹過文宗被王守澄、仇士良逼迫的可憐相,從小就被灌輸宦官對李唐的危害。崔胤自己出仕以後,也感受到田令孜的囂張跋扈,田令孜令唐朝遭遇了黃巢風暴,這是崔胤親身經歷的事。所以,

崔胤有非常堅定的去除宦官念頭,本身同樣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無形中向皇帝傳達了一個很不好的理念,就是藉助外力,這和東漢末年的袁紹勸何進誅宦官是招董卓進京為同一悲劇橋段。

崔胤憑藉的經驗就是他在王重榮身邊,同樣親眼看到王重榮的確和沙陀李克用聯合威力倍增,挫敗田令孜,打敗黃巢,最後確實扶持唐僖宗鞏固了皇位,只不過王重榮很悲催被部下所殺。崔胤是王重榮的部下,唐僖宗最後階段對其比較重視,所以昭宗繼位不久就提拔當宰相。但是崔胤的能力比起昭宗前期重用的杜讓能、韋昭度兩位顯然頗有距離,而且他的確是出了一個餿主意。

等到劉季述這個階段,實際劉季述本身的實力不算多強,原則上唐昭宗在最後階段應該設法收服劉季述。李家已經風雨飄搖的時候,唐昭宗不僅僅家族內部衰弱,反而他還要把身邊僅有的一點屏障全部拆除。

在光化元年(900)以排斥另一宰相王博為名,崔胤開始打擊宦官,這本來就符合唐昭宗反感宦官的口味,所以宋道弼、景務修等宦官先被清除。結果劉季述、王仲先以聯絡李茂貞扶持太子李裕為名,反戈一擊幽禁唐昭宗與皇后等入少陽院(大明宮中太子所居,因太子被立為帝,反而昭宗以太上皇名義被遷入太子宮殿)。史書形容劉季述條條款款指責昭宗:“某時某事不從我言,其罪一也;某時某事汝不從我言,其罪二也……”堂堂大唐皇帝狼狽尷尬之極,然後劉季述將殿門鎖上,讓人從小洞裡送進食物。當時是十一月嚴冬,隨從衣不能禦寒,號哭之聲傳至院外。

劉季述的反撲本想一鼓作氣除掉崔胤,但他顧忌朱溫會事後報復。而且權衡形勢,他也有意討好朱溫,需要緩和與崔胤的關係,這一下就徹底揭開大唐傾覆的大幕。

崔胤為了鞏固自己地位,當然積極慫恿朱溫把握機會到長安坐鎮。朱溫就以勤王為名,出兵討伐劉季述,先派大將張存敬率軍劫掠晉、絳(均屬山西)二州。

這一招實際有點拖延,崔胤在長安很怕夜長夢多,暗中派心腹石戩找到神策軍將領孫德昭,崔胤與他斬帶盟誓,於十二月的一天,孫德昭埋伏兵士誅殺劉季述,迎昭宗回到宮中。昭宗論功行賞,要進位崔胤為司徒,崔胤堅辭以示謙虛。但他實際是一人主事兼領三司諸使。

唐末五代被忽略的一方勢力:岐王李茂貞

唐昭宗將神策軍還是歸於宦官韓全誨。只不過宦官的聲威大不如過去,韓全誨對崔胤已經非常客氣。但崔胤還堅持認為宦官不盡除,朝廷終不安。

昭宗本來也非常小心,令崔胤遇事將奏疏要密封,免被身邊宦官偷聽偷看。韓全誨也是非常聰明警惕,讓入侍左右的侍女暗察崔胤的奏疏,果然打探到崔胤計劃盡誅宦官的密謀。

韓全誨同樣是為自保,再次秘密聯絡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相救。當時李茂貞雖然實力比起朱溫是有差距,但他當然很不甘心將關中勢力,包括掌握天子的大好機會拱手讓給朱溫。而朱溫雖然拖延了一段時間,但他這一次擊敗李克用佔據晉絳,也是相對佔據上風,便是防範李克用會騷擾後方的一個手段。

崔胤探知韓全誨已經聯絡李茂貞,自己的計劃洩漏,匆忙致書朱溫可奉昭宗密詔出兵迎駕,實際韓全誨還是先一步脅迫唐昭宗轉投了李茂貞。

昭宗李曄非常無奈地加封李茂貞為岐王,甚至加拜尚書令。李茂貞非常得意,還逼唐昭宗賜婚嫡女平原公主給兒子李繼侃。

稍微熟悉唐朝歷史的都知道,除了唐太宗李世民在高祖李淵時擔任過尚書令外,長達二百多年時間內,李唐上下從未有誰再擔任過尚書令。平安史之際,郭子儀的功勳很高,原本唐代宗有意加封尚書令,郭子儀堅決推辭,最後也只任中書令被傳為佳話。實際唐長孺先生很早就考證,從隋朝開始,除了楊素擔任過一年尚書令外,也一直空缺。唐代的情況恐怕也是一種歷史習慣的延續,不算是忌諱冒犯李世民的特殊原因。

朱溫這次就不敢延誤,於天福元年(901)十月入關中,昭宗已被劫走,於是進軍包圍鳳翔。李茂貞就向沙陀李克用求救,李克用當然趁機攻打晉絳等州,朱溫還軍再次擊敗李克用,然後打敗李茂貞,再圍鳳翔,體現出朱溫這時候的確擁有強大的綜合實力。

天福二年(902)冬,鳳翔一帶大雪,城中食盡,凍餓死者不可勝數。這時候又起變故,西川節度使王建乘機打算進取興元。

李茂貞立刻向王建表示求和,王建出身的忠武軍與義軍來投的朱溫一直勢不兩立,王建本來也更擔心朱溫進入關中紮根,就派人勸李茂貞堅守,稱會出兵救援,派王宗滌攻興元府。武定節度使拓跋思敬歸降,王建的勢力就順利拓展到興元府地界。

不久,荊南節度使成汭(本是淮西軍秦宗權部下,在秦宗權拓展勢力時佔據荊州一帶,秦宗權失敗後歸降朱溫,被淮南一帶的楊行密襲擊身亡)兵敗身死,王建又趁機奪夔州(今重慶奉節)、施州(今湖北恩施)、忠州(今重慶忠縣)和萬州(今重慶萬州區),這時,王建最後的前蜀疆域基本確立,達到人生巔峰。

李茂貞困在鳳翔等了半天,王建一直在積極拓展地盤,並沒有當真從興元設法進關中來增援,自知孤城難守,就決心殺韓全誨等七十多人(基本是宦官)與朱溫進行講和,將昭宗李曄送還長安。這時候,崔胤又趁機想盡殺所有宦官,於是和朱溫通氣,命軍士盡殺宦官數百人,還通令各地藩鎮也大殺宦官,經過前後幾次行動,唐代的宦官群體基本被清除乾乾淨淨,如此一來,支撐在皇帝身邊最後的屏障被清除,李唐社稷也到了垮臺的時候了。

唐末五代被忽略的一方勢力:岐王李茂貞

影視劇中的朱溫形象

李茂貞為避免和朱溫激化矛盾,居然上演了郭子儀當年一幕,也向朱溫表示辭掉尚書令,改任中書令,還放回平原公主。

經過朱溫入關中勤王的一幕,秦嶺以南的興元地方被王建佔據,而關中地界則落入朱溫手裡,原本憑藉地利佔據優勢,一度聲威顯赫的李茂貞卻受到很大挫敗,靠著一股籠絡討好維繫地盤。

但是,歷史還是給了李茂貞一種夾縫求生的機遇。因為朱溫隨後將唐昭宗帶去河南,李茂貞不在對朱溫產生直接的利害衝突,自然而然就獲得轉機。雖然他的力量受到削弱,反之王建也沒有繼續北上爭奪利益,在判官馮涓建議下,還與其繼續盟好結親,留下李茂貞的勢力作為與朱溫的一種緩衝。

在朱溫建立後梁後,實際李茂貞一直在使用唐代年號,這方面與王建、李克用等都是一致的,他們算是一種聯盟都表示與朱溫對抗。哪怕其他人都陸續稱帝,李茂貞也繼續保留岐王封號,不過其妻使用皇后儀仗,所以號稱五代十國,李茂貞從實際局面看要算是一方諸侯,只不過沒有正式建號,所以沒有算入其中。

但是,

為什麼五代十國局面形成後,有岐王之稱的李茂貞沒有步王建、朱溫等人後塵也直接稱帝?要說地域狹小,十國中的

北漢,吳越同樣非常小,譬如像荊南只有荊、歸、峽三個州,實際在位的高氏也僅僅是王位,但還是要算十國之一。反而新舊《五代史》都沒有認為李茂貞的岐國是自立一方的國度。

很多人都覺得問題出在李茂貞自己,比如李茂貞在唐末時,原本實力最強,打下一方勢力,還多次逼迫唐帝,假如他的本事再大一些,肯定輪不到朱溫來得手。確實李茂貞的綜合實力不如朱溫和李克用,加上他處在幾方夾縫中,他的身後資源非常有限,西北河西要麼是党項、回鶻範圍,要麼就是山區和荒漠,根本不是一個能夠適合壯大的環境。

這一點可以對比與李茂貞同時的党項部落作為參考,党項同樣是從唐末開始正式發展,堅持到北宋中期才真的形成可以抗衡的局面,時間長達百年,前後數代人。李茂貞的起點顯然比党項要高,可他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歷史階段,對手都很強,他幾次被對方制衡,最後幾乎困在岐國,他的子侄輩都不給力,甚至最後真的獻出了地盤。李存勖再建後唐,改封岐王為秦王,李茂貞已經接受,還派兒子入朝,認其為叔父。所以,李茂貞最後一刻算是臣服了後唐,死時六十九歲,兒子後來就交出所轄地盤,父子倆一共佔據隴西鳳翔一帶長達四十多年,自然後來就不被史官視為一方王國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