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為何說乾隆的“十全武功”有一定水分?主要體現在哪?

乾隆以“十全武功”自詡,但如果從軍事角度解讀,四徵緬甸無疑是最有水份的。四次戰役均鎩羽而歸,損兵折將無數,耗費白銀近千萬兩。如果算上給漢軍的撫卹金,肯定要超過2000萬兩。

為何說乾隆的“十全武功”有一定水分?主要體現在哪?

關於清朝和緬甸的戰爭,在史料上記載的比較少,或許因為是一場失敗的戰役,所以乾隆不想多說。那麼下面咱們一起回顧一下這四場戰役的經過。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緬甸木邦土司率軍2000人侵略大清孟定和耿馬兩個土司的地盤,燒殺搶掠的太過分了,後來還越鬧越大。由此導致了乾隆大怒,絕對懲罰緬甸。

第一次征伐:新任雲貴總督劉藻自衛反擊

乾隆覺得緬甸小國爾,地方駐防兵輕鬆就能搞定,於是就派新任雲貴總督劉藻出兵伐緬甸。

為何說乾隆的“十全武功”有一定水分?主要體現在哪?

一開始劉藻攻入緬甸,但戰果悽慘,只擒獲5人外,別無戰果。劉藻想,事情差不多了,就這樣平息下去吧。結果緬甸不幹了,再次聚數千精兵入侵車裡(今西雙版納),兵峰直抵內地內地思茅,並宣佈車裡屬於緬甸。

於是,劉藻急忙領3000綠營兵圍剿,結果緬甸是游擊戰術,敵進我退。並且,綠營還死傷了10多人。此舉導致乾隆大怒,將劉藻革職。

第二次征伐:邊疆大吏楊應琚抵禦外辱

緬甸進入乾隆大帝的視野了,覺得這個小國家挺囂張。於是,就派遣他器重的邊疆大吏楊應琚,率1.4萬雲貴綠營大兵抵禦外辱,應戰緬甸約1萬兵力。

為何說乾隆的“十全武功”有一定水分?主要體現在哪?

然而,讓人失望的是:雖然士兵總數上,清兵多過緬兵,但依然屢戰屢敗。清軍有兩個總兵,但依然略為抵擋後即聞風潰逃。緬甸劫掠之後,就退回孟艮。

第三次征伐:滿洲超級悍將明瑞抵抗緬甸大兵

到了這一步,乾隆知道雲貴綠營打不過緬甸大兵了,於是調遣精銳八旗,想重演當年風光。

為何說乾隆的“十全武功”有一定水分?主要體現在哪?

於是,乾隆派遣了滿洲超級悍將明瑞統兵,並調了滿洲大兵三千,四川綠旗兵八千,貴州綠旗兵一萬,外加雲南綠旗兵五千,合計二萬五千兵,分兩路進軍,浩浩蕩蕩抵抗緬甸大兵。然而,讓乾隆驚恐的是,明瑞戰死,依然失敗,舉國大驚。

第四次征伐:重臣傅恆,名將無數,征討緬甸

經過三次失敗之後,大清震怒,緬甸有點小怕,於是派人求和,乾隆不許,準備繼續搞。但乾隆到這時,也認為緬甸是塊硬骨頭,所以就派遣重臣出擊,名將匯聚,準備一舉蕩平緬甸。

乾隆命重臣傅恆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鄂寧為雲貴總督。原來跟隨明瑞出征的滿洲兵調回,增調1500滿洲兵以及3000貴州兵入滇,後來又加派3000滿洲兵和2000福建水師。如果算上第三次征伐的部隊,加上新增的,總數超過3萬人。

為何說乾隆的“十全武功”有一定水分?主要體現在哪?

這場戰爭談不上失敗和勝利,因為病死病倒的比戰場死傷還多,如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水師提督葉相德先後病死,傅恆本人亦染病臥床。更為關鍵的是,緬甸雖然損失不小,但卻佔據了優勢。

最後,緬甸提出議和,乾隆一看這樣下去還不知道能不能贏。於是只能無奈的議和,兩國歸好。

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這場戰爭直接損失了911萬兩白銀,簡直損失估計高達幾千萬兩吧;二是緬甸除了地理環境之外,火器比清軍好,後來清將提議乾隆改革武器,但乾隆認為“騎射為本”,拒絕了。

從這件事可以看到,假如在乾隆時期發生鴉片戰爭,清軍一樣會輸,甚至如果更早時期發生鴉片戰爭,也一個樣。因為,清軍真的早就不堪打仗了。當在西北地區戰鬥時,還存在兵力和武器優勢,但在南方打仗的時候,或和西洋人打的話,武器根本毫無優勢。但讓人遺憾的是,即便連康熙乾隆這樣的皇帝,也不肯重視發展火器。

列位看官,對於乾隆朝這四次征討緬甸,您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