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杜牧夜遊古都金陵,寫下警醒千古的名篇,還意外帶火一首南朝歌曲

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詩人杜牧夜宿在秦淮河畔,有感於當時的燈紅酒綠,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七絕——《泊秦淮》。

杜牧在詩歌中借古諷今,對晚唐統治者醉生夢死的行為,進行了強烈的譴責。與此同時,還意外地“帶火”了南朝陳後主的“亡國之曲”——《玉樹後庭花》。

杜牧夜遊古都金陵,寫下警醒千古的名篇,還意外帶火一首南朝歌曲

杜牧的《泊秦淮》,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不過,金陵位於江蘇南京,杜牧一生中經過金陵的時候只有一次,就是在他三十歲時,出訪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途中。

在那之前,杜牧早已經寫下了他的成名之作《阿房宮賦》。

他在賦文最末寫明瞭自己的創作初衷,即:“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杜牧希望借《阿房宮賦》提醒唐朝當權者,以史為鑑,吸取秦朝滅國的教訓。

《泊秦淮》的創作動機也與《阿房宮賦》一樣,只不過這一回他舉出的反面例子,是南朝陳國的國君。

《泊秦淮》賞析

《泊秦淮》——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白話翻譯:

淮河之上輕煙繚繞,天上的明月像是籠上了一層薄紗。夜晚,把船停在秦淮河的酒家旁。賣唱的歌女不知道什麼叫亡國恨。敵人已經陳兵江畔,她卻隔著江水唱起了《後庭花》。

杜牧夜遊古都金陵,寫下警醒千古的名篇,還意外帶火一首南朝歌曲

杜牧這首詩寫得非常有技巧,本來按照正常的敘事邏輯,應當先寫他夜泊秦淮,然後再寫看到的江水、江月,但是他在這裡故意把環境描寫提前了。

“煙籠寒水月籠沙”,不但先聲奪人地寫出了秦淮河上輕柔朦朧的美景,同時也寫出了夜景背後暗藏的隱憂。

在晴好的天氣下,詩人筆下的明月一般會被描述為“皓月”、“明鏡”。

可是,杜牧這首詩中的明月,卻籠罩著一層紗。

按照民間氣象學的說法,杜牧當時看到的明月是“毛月亮”。而“煙籠寒水”,則是指江面上起了大霧。

“月亮帶毛邊”、“江上起大霧”這兩種自然現象,都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奏。

而“暴風雨”在這裡指的不是普通的天氣現象,其實是唐王朝內部隱埋的亡國危機。

在這樣一個夜晚,杜牧把船停在了金陵城中最繁華的風月場所。

船邊就是達官貴人們遊宴之地,那裡的人們完全感受不到危機的到來。

杜牧夜遊古都金陵,寫下警醒千古的名篇,還意外帶火一首南朝歌曲

“商女不知亡國恨”裡面的“商女”,本來就是社會最底層的女子。她們大多是不認字的文盲,不知“亡國恨”,其實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

所以

杜牧在這裡想批判的並不是“商女”,而是那些僱傭她們唱歌的達官貴族和唐王朝的統治者們。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他們還在聽“亡國之音”。

末句“隔江猶唱《後庭花》”裡面之所以有“隔江”一詞,並不是因為作者聽到的歌聲,而是從江對岸傳過來的。詩裡交代得很明白,他的船就停在酒家旁邊。

這裡寫“隔江”,是因為杜牧創作時,聯想到了南朝陳後主亡國時的真實場景。

《玉樹後庭花》是陳後主在禎明初期,大約公元587—588年創作的一首歌曲。

在陳後主寫這首歌時,隋文帝楊堅已建立了隋朝。楊堅想出兵滅陳,於是在開皇八年(公元588年),下詔書歷數陳後主二十大罪狀,隨即派楊廣、楊素等人,率軍直取江南。

杜牧夜遊古都金陵,寫下警醒千古的名篇,還意外帶火一首南朝歌曲

隋軍陳兵五十萬於長江邊上,可是陳後主還在大造寺廟、修什麼七級浮屠。又跟張麗華飲酒唱歌,胡天胡地。

朝中有大臣主張出兵抵抗,陳叔寶卻表示拒絕,他說:“王氣在此,自有天佑。齊兵三來,周師再至,無不摧敗而去,彼何為者耶?”而大臣孔範則說,有長江天塹,隋軍又飛不過來。

杜牧在創作《泊秦淮》的時候,因為想到了歷史場景,方有“隔江”一說。意喻敵人已經殺到了長江對岸,你們還在學那陳叔寶,唱響“亡國之音”。

杜牧借古諷今,諷刺的本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但是由於歷史上像這種不知道亡國恨的“商女”太多了,所以這首詩的流傳極廣。

人們因為這首詩,記住了《玉樹後庭花》和陳國亡國的歷史。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末尾提到的那樣。

杜牧夜遊古都金陵,寫下警醒千古的名篇,還意外帶火一首南朝歌曲

秦國亡國了,秦人來不及替自己哀傷。於是後代就替秦國人去哀傷,但是後人只是哀傷,卻不吸取教訓,接著又重蹈覆轍。於是又有後來者哀前者,如此迴圈往復。

隋滅了陳,可是隋煬帝卻沒有吸取陳後主的教訓。於是李商隱又寫了一首《隋宮》諷刺楊廣說:“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

後來南唐滅亡時,李煜也想起了陳叔寶的典故。

這一回,

李煜不用別人寫詩來諷刺自己,他自己作了一首《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詞中有云:“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

作為一名和陳後主相似的亡國之君,按理說

李煜已經做到了“自哀”,並且自我檢討了,可是後人仍然不能從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到了

宋代,王安石又作一首《桂枝香》

,在憂心國家政治的同時,回顧杜牧《泊秦淮》。他在詞末感嘆:“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杜牧夜遊古都金陵,寫下警醒千古的名篇,還意外帶火一首南朝歌曲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樓頭,悲恨相續。”

歷史總是迴圈往復,那些位高權重者,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難怪黑格爾會說:歷史給人們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吸取教訓。

結語

杜牧這首《泊秦淮》即景抒情,借古諷今,不經意間命中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哲學話題,那就是——人們永遠記不住歷史的教訓。

它彷彿是一個人類歷史上永不結痂的惡瘡,一年復一年,一代復一代地在泛黃的史冊上緩慢地流膿。

有人提前發現了它的存在,結果卻無力阻止它的潰爛。只能為一代又一代的詩歌創作者,提供創作素材。

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

這種內在的悲劇張力,幫助詩人完成了他們的傑作,但是最後這些作品又淪為了“商女”看客們的消遣。

杜牧夜遊古都金陵,寫下警醒千古的名篇,還意外帶火一首南朝歌曲

話又說回來,其實歷史上也有能吸取教訓的統治者。有時候,統治者們明顯已經很努力地想要吸取前朝亡國的教訓,可依舊免不了亡國,最好的例證就是大明朝。

明朝破元而立,被認為是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明朝末代皇帝崇禎,也不是不刻苦,也不是不努力。誰知漢家二百多年江山,最後還是落入清朝手中。不過,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