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戰國名將華夏“德聖”,卻被君王猜忌,奸臣陷害,最終客死他鄉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報國無門,空有一腔熱血,卻因為政府的無能而只能黯然感嘆,他知道,並非前不見來者,自己並不是孤獨的。當年的孫仲謀,談笑間檣櫓灰飛,是何等的快意恩仇,可是歷史上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昔日的廉頗雖然名重一時,不也是經常為趙王所猜忌,為饞臣所不容?

戰國名將華夏“德聖”,卻被君王猜忌,奸臣陷害,最終客死他鄉

趙悼襄王

不久之前,就因為秦國的反間計,讓廉頗被趙括所代替,最終長平兵敗;而現在,趙國已經走投無路了,趙王只能繼續信任廉頗。可是一旦危急過後,廉頗的命運又會怎麼樣呢?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登基即位,兩年之後,一直重用廉頗的趙孝成王死去,其子趙悼襄王順勢即位。

趙悼襄王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236年,嬴姓,趙氏,名偃。本來,趙孝成王的位子,應該由尚在秦國做質子的太子即位,但是在大臣郭開的幫助下,趙偃如願以償地當上了趙國君主。

這種做法當然會引起許多太子派系和忠君派系的反對,廉頗便被認為是趙孝成王派系的一員。

當然,趙悼襄王是有實現其理想的主觀條件的,他雖然即位比秦王晚了兩年時間,但是他並不和秦始皇一樣,做了長達8年時間的傀儡君主。因為在他即位之初,便大肆打擊權臣,集中全國權力於一身。

而廉頗就是趙悼襄王的首要打擊物件。

戰國名將華夏“德聖”,卻被君王猜忌,奸臣陷害,最終客死他鄉

廉頗與奸臣郭開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就在趙國的國力得以恢復,廉頗也下定決心輔佐君王,準備重現趙國的輝煌之時,奸臣郭開出現了。郭開是趙悼襄王身邊的紅人,早在他還沒有登基即位之時,郭開就是他身邊的親信。但是此人卻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才能,只是擅長溜鬚拍馬,是個十足的小人。

廉頗的性子就如同白起一般:直來直往,疾惡如仇。二人同朝為官,結仇生怨也就成了在所難免的事情。甚至有一次趙王召開宴會,廉頗當著眾人的面,指責郭開的不是,由此埋下了一條禍根。

歷來奸臣和昏君總是相伴而生,相輔相成的。故《商君書·修權》中說道:“君好法,則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則譭譽之臣在側。”正是由於趙王的昏庸無能,任用奸佞,才讓郭開等人有了可乘之機。

前人之事後人之師,白起一生,幾乎所向無敵,卻最終敗在了范雎的一番言語之上。今日的廉頗,何嘗不是面對這種危局?這當然不能全然將責任都歸給那些饞臣讒言,如果君王能夠明人克己,不嫉賢妒能,饞臣又怎麼能夠輕易地陷害得了忠臣良將呢?

廉頗自趙惠文王開始,緊接著輔助趙孝成王,到現在的趙悼襄王,可謂三朝元老。即使再怎麼愚鈍,也知道自己位高權重、木秀於林,趙王可能會對其生出戒心和嫌隙的。

戰國名將華夏“德聖”,卻被君王猜忌,奸臣陷害,最終客死他鄉

趙悼襄王重用郭開,消減廉頗

果然,趙悼襄王一即位,便更加重用郭開,廉頗很自然地就陷入了君王懼、佞臣恨,朝不保夕的危難環境之中。不久,趙悼襄王便聽信了郭開的勸諫,解除了廉頗的軍事權力,革除了他的一切官職,以樂乘代替廉頗。

同時,還派遣使者,要求廉頗回到邯鄲待命。廉頗自然知道,自己只要一回去,就很有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義憤之下,廉頗遂率領大軍攻擊樂乘,趙軍人人敬仰廉頗,見主將受辱自然不甘心,於是便產生了同仇敵愾之心。不久,樂乘便支撐不下去了,只能逃回邯鄲。

此時此刻,擺在廉頗面前的,有兩條路:要麼起兵鬧事,另立新主;要麼改朝換代,自立為王。廉頗能征善戰,威震諸侯,對他而言,要成就君王大業實在是易如反掌。但他一不另立新主,二不自立為王,最終選擇了“奔魏大梁”。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在此之前,便有樂毅奔趙國的先例,廉頗去魏國,就是為了讓趙王能夠覺醒。當初樂毅是燕國的名將,曾經率領大軍大敗東方強國齊國,可惜後來燕國新王即位,對其心生嫌隙,迫使樂毅投奔趙國。後來齊國田單大敗燕軍,燕國國勢危急,最終只能遣使來趙,請樂毅重新出山。

廉頗就是想透過此舉,讓趙王能夠好好反省自己的過失,繼而重新啟用自己。只可惜,“用賢如轉石,去佞如拔山”(《宋史·劉黻傳》),任用賢才,就像轉石頭一樣容易,剷除佞人,卻像搬山一樣艱難。趙悼襄王剛愎自用,怎麼可能感受得到廉頗的一片良苦用心呢?

戰國名將華夏“德聖”,卻被君王猜忌,奸臣陷害,最終客死他鄉

廉頗的一片良苦用心

當時廉頗完全可以去比魏國更加強盛的齊國,或者去軍事力量較強的燕國,何以會選擇被白起打得一蹶不振的魏國呢?由此可見,廉頗其實是想透過魏國來抗擊秦軍,所以廉頗最終投向了魏國的懷抱。

魏王也素聞廉頗的賢能,同時也知道,廉頗身在曹營心在漢,不可能為魏國全力賣命,所以當廉頗到了大梁之後,魏王並沒有重用他。廉頗對這一切,也並不在乎。他所看重的,是有朝一日,趙王真正能夠醒悟過來。眼下趙國國勢日衰,秦國也屢次圍攻趙國,相信不久之後,趙國求援的人就會到來。

不出廉頗所料,那個求援的人就是宦官唐玖。

此人和郭開可謂蛇鼠一窩,本身就是一個嫉賢妒能的人,加之在此之前,郭開便暗中給他送了許多的錢財,讓他回來之後,向趙王說廉頗的壞話。

於是,廉頗失去了扶持趙國的最後一次機會。

可是,廉頗並沒有就此失望,就在趙王決意不用廉頗的同時,楚王悄悄地將廉頗迎到了楚國,並封其為大將,以圖透過廉頗能夠使得楚國的軍事力量重新強大起來。廉頗也希望能夠藉助楚國的軍力,策應趙軍對秦軍的行動,以減輕趙國的軍事壓力。只可惜自楚國遷都之後,楚軍便人才凋零、士氣低落,廉頗初來乍到,他們自然不服,最終廉頗只能無功而失望。

此時此刻,沒有人能夠明白廉頗的心思,他的心中無時不想著能夠為趙國的子民做一些事情,能夠為趙軍抗秦承擔重任,只可惜報國無門,只能嘆息:“我思用趙人。”

滿懷憂國憂民之心的廉頗,最終因為報國無門而只能客死他鄉,公元前241年,這位支撐趙國數十年軍事的元老,終於在楚國的壽春閉上了眼睛。

戰國名將華夏“德聖”,卻被君王猜忌,奸臣陷害,最終客死他鄉

總結

廉頗身為戰國名將之一,一生征戰無數,幾乎未嘗一敗,攻城略地,收徒抗敵,為時人所敬仰;為人則古道熱腸、仗義執言,一旦自己有錯,則知錯就改,心胸坦蕩,為後人所拜服。

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評價廉頗:“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繫。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鑑矣。”恰如其分地論述了廉頗之於趙國的興衰榮辱,更說明了戰國時代,人才才是決定一個國家命運的根本所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