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該如何解讀?春秋期間被弒君和亡國的有多少?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孟子·盡心下》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這裡的義是什麼意思呢?有些人會理解為正義,實際上結合春秋時代這個背景以及孟子說的全文,就會發現它並非指的是正義,而是指道義、公義和禮樂制度。

春秋無義戰之“義”的解讀

如果僅僅只是從“春秋無義戰”這五個字的表面意思去理解,那麼很容易理解為春秋時期沒有符合正義的戰爭,但是我們需要結合這段話的第三句進行理解,才能發現孟子想要說的是什麼,實際上這是孟子在孔子“禮崩樂壞”的基礎上對春秋時期禮樂制度崩壞的另一種解釋。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該如何解讀?春秋期間被弒君和亡國的有多少?

為何會無“義”呢?孟子說

徵者,上伐下也

,意思是說征伐,是指天子討伐諸侯,所謂的上伐下,這代表的是一種權力秩序。其依據在哪裡呢?《禮記·王制》中記載說

諸侯,賜弓矢然後徵,賜鈇鉞然後殺,賜圭瓚然後為鬯

。這句話表明只有周天子才有權利發動戰爭,或者賜予諸侯發動戰爭的權利,沒有周天子的意志,那麼這場戰爭就是非法的,不合乎道義的,這叫做“擅興之罪,不知有王。”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齊桓公,作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他能成功的一個首要原因就是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透過打著周天子的旗號樹立了自己在各個諸侯之間的威權。所謂尊王實際上維護的就是那一套禮樂制度,如齊桓公準備攻打宋國的時候,由於害怕師出無名,於是特地請求周天子的同意,

十四年春,諸侯伐宋,齊請師於周。

所謂請師,自然就是希望得到周天子賦予齊桓公發動討伐宋國戰爭的權利,孟子說敵國不相徵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諸侯國之間並沒有相互征伐的權利,只有周天子才能行使這一權利。但春秋正是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說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該如何解讀?春秋期間被弒君和亡國的有多少?

因此孟子口中的無“義”其實就是指禮樂制度的崩潰,導致天下無道,社會秩序陷入了混亂,諸侯們不再敬畏和尊重周天子,而戰爭的發動也成為十分頻繁和混亂的景象,所謂的春秋無義,其實對應的就是儒家學說中的春秋大義,這所謂的“義”其實涵蓋的就是周朝時代的禮樂制度、宗法制度和分封制等統治基礎的崩潰。

春秋無義戰——其實是分封制的瓦解

透過以上的論述,我們明白了所謂的“春秋無義戰”其實就是指各個諸侯們不再遵循周天子制定的那一套規則,譬如孔子說的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就是指諸侯僭越禮制使用天子規格的舞隊,實際上它本質是指一種舊有的秩序和制度正在崩潰。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該如何解讀?春秋期間被弒君和亡國的有多少?

那麼春秋無義戰何以能夠和分封制的瓦解有所聯絡呢?

分封制是周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在這一制度上它衍生了宗法制和禮樂制度,透過這後兩者周天子來實現穩固自己的統治。一方面,分封制下各個諸侯享有的高度獨立的自治權奠定了周天子和各個諸侯的政治關係,它在表象上有一種類似於現代聯邦國家的形態。但周天子必須要凸顯自己至高無上的宗主地位,因此輔佐以宗法制度來確定周天子的大宗地位,其餘的諸侯國都是附屬國的關係,而周天子代表的是宗主國的地位。

而禮樂制度更類似於一種社會契約的存在,周天子透過在政治、文化、權利以及生活的諸多方面制定一套自上而下的制度,確立了每一個等級的諸侯其所能享有的相應權利,從周天子一直到平民,每一個人由於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從而導致享有的權利也不盡相同,透過這一套禮樂制度形成一個嚴密緊湊的統治關係和社會秩序,如只有天子才能發動戰爭,如卿大夫不能使用超過四佾的舞隊,這些都是禮樂制度的表現。

所謂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實際上表現的就是周天子所享有的對禮樂制度的制定權以及他們透過這一套制度對社會的統治權。西周滅亡以後,由於周王室的力量受到嚴重的削弱和打擊,禮樂制度終於開始鬆動和崩潰。春秋無義戰中的“戰”對應的是春秋爭霸,這一時期的戰爭主題就是爭霸,所謂的爭霸爭的是什麼呢?無非就是政治話語權、政治地位和政治影響力。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該如何解讀?春秋期間被弒君和亡國的有多少?

東周建立之始幾乎就是禮崩樂壞的開始,但真正的大幕卻是鄭莊公拉開的,他違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規定,多次擅自發動針對其他諸侯國的戰爭,最終引來周桓王的反感,雙方的關係開始惡化,不僅發生了周鄭交質事件,鄭國又收割了成周的麥子,其後又發生了繻葛之戰,鄭國的軍隊一箭射中周天子的肩膀,使後者威信掃地。

鄭莊公的舉動無疑正是孟子所說的標準的“無義戰”,其一鄭莊公不遵禮法,擅自發動戰爭,本質上就是不尊王的表現;其二鄭莊公公然和周天子對抗,而且還弄傷了君主的肩膀,不僅破壞了君臣倫理,也打破了天子和諸侯之間的政治關係,給其它諸侯國樹立了一個極為不好的榜樣。

另一方面,所謂的分封制既然有分,那麼就會封,封什麼呢?自然是指周天子冊封的合法諸侯地位,如三家分晉以後,韓趙魏三家大夫到周天子那裡討封,這是因為按照周朝的禮制規定,新君即位需要到周天子那裡接受冊封,以便彰顯其君位的合法性。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桓公殺死魯隱公自立為君,並沒有得到周天子的冊封。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該如何解讀?春秋期間被弒君和亡國的有多少?

從周桓王開始,禮崩樂壞實際上就已經拉開大幕,禮樂制度遭到諸侯們的破壞,他們各行其道,私自發動戰爭——這些行徑標誌著分封制的逐步開始了瓦解的歷程。因為周朝的分封制並不簡單只是依靠分封來展現的,它還有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

但是我們後來可以看到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這種卿大夫取代君主的事情發生,而周天子對此又無能為力,只能被迫予以承認。禮樂制度崩壞,諸侯們不再遵循禮法,這些無不都是分封制逐步瓦解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事例。而春秋無義戰顯然是早期諸侯們掀起的反叛周天子的一輪浪潮,“無義戰”需要從兩個方面去理解。

所謂的“無義”是指禮樂制度的崩壞,導致諸侯們做出了許多違背道義的事情,如孔子所言

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那麼這些沒有道義的事情是怎麼展現的呢?孟子把目光落在了戰爭之上,因為這種事影響最惡劣,整個春秋爭霸戰爭如果以禮樂制度的眼光去看,它們都是不符合道義的,即便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但必須意識到齊桓公只不過是打著周天子的名號以利自己。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該如何解讀?春秋期間被弒君和亡國的有多少?

作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無疑成為取代周天子的實際統治者,只不過在那個禮樂制度才剛剛開始崩潰的年代,人們尚還不敢公然取代周天子,因此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的名義去做有利於自己的事情。而這種所謂有利的事情自然是成為一方霸主,成為霸主有什麼好處呢?顯然將擁有強大的政治話語權,強大的政治影響力,崇高的政治地位。

如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以後,他得以憑藉自己在政治上的話語權左右周天子的意志,假借他的名義去征伐各國,實現自己縱橫天下的目的。其次,齊桓公又憑藉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可以左右各個諸侯國,如他認為楚國和宋國不尊天子,於是帶著軍隊出兵討伐他們,協調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摩擦。另外,由於他得到周天子的認可,於是成為了諸侯盟主,更加名正言順的可以代替周天子行使一些權力。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該如何解讀?春秋期間被弒君和亡國的有多少?

儘管必須肯定齊桓公維護了當時混亂的社會局勢,但是必須認識到這是周天子走向有名無實的開始,禮樂制度被破壞也讓分封制逐漸走向瓦解,以掠奪土地、人口和財富的兼併戰爭因此此起彼伏,在整個春秋兩百多年的歷史中

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

,由此可見當時的社會混亂程度,以及禮崩樂壞的情景,這些固然都是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的證明。

因此,孟子說的“春秋無義戰”的背後實際上指的就是分封制開始瓦解的表現,禮樂制度崩壞帶來的後果,一個簡單的“義”字反映的既是那些戰爭不符合道義,但本質上彰顯的卻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在分封制和禮樂制度走向瓦解的情況下週朝開始走向敗落,諸侯相互兼併,一種舊有的制度和秩序正在潰滅的歷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