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古代廉吏的“拒禮詩”

中國人很重禮尚往來,但官場上有來有往則往往暗藏腐敗。在古代,清官廉吏嚴於自律,常賦詩拒禮拒賄,借詩明志。

“詩聖”杜甫寫過一首題為《太子張舍人遺織成褥段》的拒禮詩。當時杜甫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張太子舍人送來一條用絲織成的床褥,杜甫拒收。他在詩中說禮物太過珍貴,與自己身份不符,掌握權力的官員一旦驕奢淫逸,必然會走向滅亡。全詩以“錦鯨卷還客,始覺心和平;振我粗席塵,愧客茹藜羹”結尾,杜甫清白自守、安貧樂道的情操躍然紙上。

古代廉吏的“拒禮詩”

曾寫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任巡撫時正值宦官王振專權。當時潛規則是,凡地方大臣進京,必給王振備份厚禮,否則可能丟官,甚至會被以“莫須有”的罪名下獄。于謙每次進京總兩手空空,下屬勸道:“您不送金銀財寶,送點絹帕、蘑菇及線香之類的土特產也可以啊!”于謙笑了笑,甩了甩兩袖,說:“吾唯有清風!”並賦詩《入京》以明志:“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這便是成語“兩袖清風”典故的出處。于謙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巡撫河南、山西十八年,深受百姓愛戴。王振卻視於謙為“異類”,構陷於謙入獄,于謙被判死刑,後因群民共憤而釋放,但被降職。晉豫兩地的官吏、百姓數千人跪在宮門前請求于謙留任,朝中大臣也紛紛上奏,于謙最終得以官復原職。

與于謙同時代的還有一位著名廉吏——蘇州知府況鍾。況鍾9年任期滿赴京述職,數萬蘇州百姓前來相送,紛紛贈禮以表謝意。況鍾一律拒收,當場寫了一首感人的拒禮詩:“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棉。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淚注如泉。”面聖時他表示不願升遷,明英宗命況鍾“升按察使正三品職俸,署蘇州府事”。以正三品之職出任一州知府,這是明朝當時從未有過的規格和禮遇,也是對況鍾治理蘇州最好的褒獎。

明代李汰擔任福建鄉試主考官時,有考生深夜送來一包黃金,請求關照,遭到李汰厲聲斥責。當晚,他揮筆寫下一首拒賄詩:“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貧。莫言暮夜無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並於次日將詩張貼在考場門口,自此再也無人敢向他行賄。

古代廉吏的“拒禮詩”

有的拒禮者與送禮者“詩來詩往”,更成為一段趣話。傳說北宋名臣包拯六十大壽,宋仁宗表彰其勞苦功高派太監送來壽禮。因包拯有言在先,概不收禮,太監便在壽禮上附詩一首:“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之門外理不通。”包拯思索良久,寧願得罪皇帝也不能破壞規矩,於是以詩拒禮:“鐵面無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唸叨功。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同朝為官的張奎,是包拯的同窗兼同鄉,兩人私交甚密。張奎心想,好友大壽,略備壽禮是人之常情,於是送去賀禮並賦詩一首:“同窗同師同鄉人,同科同榜同殿臣。無話不談肝膽照,怎能拒禮在府門。”包拯見後,回詩一道:“我們本是知音人,肝膽相照心相印。壽日薄酒促膝談,勝似送禮染俗塵。”張奎只好將禮品帶回。

清代康熙年間的張伯行一生勤勉、清廉,康熙稱讚他“操守為天下第一”“真能以百姓為心者”。清代官場饋送成風,張伯行上任福建巡撫時,特撰寫《禁止饋送檄》張貼於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禁止饋送檄》用八個“一”,強烈表達了反對送禮行賄的主張。送禮者不敢自討沒趣,只好悻悻離去。

一首首拒禮詩,拒絕的是禮財,守住的是大節,贏得的是民心。為官者面對誘惑,最難能可貴的是守得住底線,經得起考驗,保得住本色。正身先正心,心不染塵,清風自來。

(選自《新湘評論》2022年第6期)

歡迎轉發點贊

轉載請聯絡授權

本週熱文

古代廉吏的“拒禮詩”

古代廉吏的“拒禮詩”

點分享

古代廉吏的“拒禮詩”

點點贊

古代廉吏的“拒禮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