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道光肇慶府志》開始計劃點校!

《道光肇慶府志》開始計劃點校!

清代的肇慶府與廣州府

《道光·肇慶府志》由江藩、黃培芳總纂,始修於道光三年(1823年),刊刻成書於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雜記廣錄宋明舊志”取材廣泛,資料翔實、考訂嚴謹,多次重印,被學者視為可“珍法”的佳志。《道光·肇慶府志》共22卷首1卷,始修於道光三年(1823年),刊刻成書於道光十三年(1833年),前後歷時十年之久。該志成書後,被譽為

“體裁嚴整、序次有法”,“簡而能賅、詳而有法,其裨益治術,足以信今傳後”

。因該志刻本的印版在咸豐四年(1854年)毀於兵火,光緒二年(1876年)肇慶知府瑞昌重刻,內文不變,但地圖改用毛鴻賓的《廣東輿圖》中的肇慶府圖。民國時期,肇慶“福元號”坊根據光緒二年的重刻本進行補版,重新鉛印。到了1967年,臺灣成文出版社影印光緒二年重印本。

《道光肇慶府志》開始計劃點校!

《道光·肇慶府志》在廣東省乃至全國都是較為著名的方誌,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重點出版工程《續修四庫全書》收錄為數不多的方誌,《道光·肇慶府志》與其參考物件、更為著名《道光·廣東通志》就在其中。

《道光·肇慶府志》雖是佳志,亦難免有錯誤之處。如該志《建置·壇廟》中記載“龍母廟一,在城東一百里靈陵水口。(吳志)即古悅城廟,宋時為永濟行宮。(郝通志)”宋代的永濟行宮並非在悅城水口,而是在康州州城西南的白石泉,到了清道光時當稱為龍母西廟。雖說《道光·肇慶府志》引用的是《郝通志》(即郝玉麟在雍正年間修的《廣東通志》),非致誤之由,但其緊接記錄《永濟行宮記》全文,卻沒注意文中所記寫的“永濟行宮”是“州之西南隅,夫人行宮,枕江干,下臨石磧。……”而非悅城廟,也有疏忽之責。

《道光肇慶府志》開始計劃點校!

瑕不掩瑜,《道光·肇慶府志》作為省內外較為著名的佳志,雖然重版影印多次,但至今未有簡體點校本,不便於推廣閱讀。今年三月,筆者將70萬字的《道光·肇慶府志》錄入完畢,待日後閒暇之時開展進一步工作。由於《道光·肇慶府志》內容涉及高要、四會、新興、陽春、陽江、高明、恩平、廣寧、開平、鶴山、封川、開建十二縣及德慶一州,篇幅巨大,若勘誤、註釋,筆者力所不能及,目前的思路是僅點校,即只將繁體字轉成簡體字,異體字轉成通用字,新增標點符號,不作勘誤,註釋。

不贅言,擱筆。

《道光肇慶府志》開始計劃點校!

《道光肇慶府志》開始計劃點校!

本文來自何福良

本平臺已獲授權

圖片為德慶文史蒐集整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