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身份高貴、性情真摯,為何她卻落得被廢的下場?

身份高貴、性情真摯,為何她卻落得被廢的下場?

關於清世祖順治,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天子重情,為董鄂妃削髮為僧的故事。然而這段傳說固然美好,被忽略的,卻是順治帝的皇后。

順治八年八月,一個來自蒙古的、十二三歲的女孩子被冊立為皇后,儘管她完全不符合年少叛逆的天子對於理想中的妻子的形象,但是順治自己也不得不承認,皇后“足稱巧麗,亦極巧慧”。

這樣一位出身尊貴、聰慧美麗的皇后,卻沒能得到皇帝的青眼,在大婚之日就被各種挑剔。

原因很簡單,這樁婚事是多爾袞定下的。

對於順治而言,這位攝政王活著的時候是個威脅,死了之後還是令人痛恨。他像個失去理智的少年,非但看不到滿蒙聯姻的長久好處,反而因此對新婚妻子心生不滿,日益疏遠。

草原來的女孩子有著與生俱來的任性與驕傲,既然當了個有名無實的皇后,那生活得奢華一些也無可厚非。

然而這些也通通成為以後的罪名,說她“嫉妒、奢侈、無能”等等等等,於順治十年就被廢為靜妃。

身份高貴、性情真摯,為何她卻落得被廢的下場?

然後,順治的一生至愛出現了。

董鄂氏的經歷,在史書上記載得也很隱晦曖昧。有說她其實是襄親王博果爾的妻子,是順治的弟媳婦。

這位得寵的女子一進宮就封為賢妃,不久之後又晉升皇貴妃,還生下了皇四子。

而原本的皇后、現在的靜妃,和宮中其他妃嬪一樣,做了過眼雲煙。

那麼,作為太后的侄女、身份極高的蒙古貴女,為什麼過得不如一個在朝野都極有爭議性的妃子呢?

首先,在於皇帝本人的喜惡。

年輕的順治皇帝敏感易怒,對於事實上算是強加於他身上的政治婚姻十分反感。無辜的表妹不幸成為他洩憤的渠道,婚後即動輒得咎,連和自己的姑母哭訴,也成為罪狀之一。

董鄂妃則不然,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她就是順治帝的白月光和硃砂痣。在順治眼裡,這是他好不容易才得到的珍寶,世上唯一的知己,是他對抗過於強勢的母親的勇氣源頭。

身份高貴、性情真摯,為何她卻落得被廢的下場?

所以,得寵與失勢的風向標如此明顯,靜妃從一開始,就沒有任何勝算。

其次,個性和行事風格的不同決定一切。

靜妃來自草原,天性剛強任性,不會為任何事情委屈自己。她會和皇帝爭執,會不認可太后的意見;雖然被廢,仍然要過得尊貴奢華,全不管別人眼色。

董鄂妃卻是一個懂得委曲求全的。她沒有什麼強勢背景,卻逐漸讓皇帝自己願意當她的倚仗。她知道在什麼時候該低頭,什麼時候該柔順。

面對太后和皇后時,她姿態放得很低;她的身份僅次於皇后,卻沒有恃寵而驕,而是“長者媼呼之,少者姊視之”,不端任何架子。

這一點,孤高自傲的靜妃就做不到。

所以人際關係上,董鄂妃依舊勝出。

身份高貴、性情真摯,為何她卻落得被廢的下場?

第三,願意改變自己適應環境的才能生存

靜妃被廢的原因之一,是順治認為她桀驁,“未能協調”。換句話說,就是認為她不柔順,時常忤旨。而靜妃本人,是懶得做出順從姿態的。

靜妃是董鄂妃的前車之鑑,所以董鄂妃就算是受了委屈,也不敢為自己爭辯,反而是順著皇帝的性子做出改變。知道靜妃因為奢華被廢,她就克勤克儉,“器物殊無金玉”;知道順治好典籍,她就刻苦學習漢文,學習琴棋書畫,以便迎合喜怒不定的皇帝。

而這些為了皇帝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恰恰又是靜妃所不屑於去做的。

所以種種因素疊加起來,誰是最後的勝利者,答案就很明朗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