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利益這個“攪屎棍”,是戰爭的驅使者?波斯帝國淪為利益的奴隸?

前言

希臘波斯戰爭是世界古代史發展過程中的一次影響非常深遠的戰爭,這次戰爭也可以說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戰略角逐。

這場曠日持久且異常激烈的戰爭雖然給亞歐大陸的人民,尤其是西亞地區和希臘半島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是透過這場戰爭也使得古老的東西方文化得到了第一次融合。

古老而又先進的“波斯文明”和新興的“希臘城邦文明”在此次戰爭中產生了交集。

(關於希臘波斯戰爭的研究目前歷史學界也不在少數,尤其是在戰爭爆發的原因方面,基本上學界認為這是一次以波斯入侵為主,希臘城邦聯合起來反對外族入侵的戰爭。)

從戰爭的性質上來看:

波斯大軍的強勢入侵和擴張當然是

非正義

的,而希臘諸多城邦能夠聯合起來反對波斯大軍的入侵,使得城邦能夠轉危為安,因此從希臘這方面來看又是

正義

的。

利益這個“攪屎棍”,是戰爭的驅使者?波斯帝國淪為利益的奴隸?

波斯大軍跨越海峽

所謂的正義與非正義也並不是簡單地就能評價出來,我們要透過辯證的思想來進行分析:

波斯能夠在公元前5世紀發動入侵希臘城邦的戰爭,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其內部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希臘城邦能夠聯合起來成功擊退波斯大軍,體現出希臘諸城邦那種鮮明的國家和民族意識。但是在此次戰爭之後,希臘城邦的這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思想似乎飄然而逝了。

馬拉松戰役和溫泉關戰役一直被認為是希臘波斯數十年戰爭中最為重要的兩次戰役。這兩次戰役從希臘聯軍的角度上來看,一勝一敗。

馬拉松戰役的勝利對於希臘波斯戰爭固然有重要影響,那麼就會有讀者問溫泉關一戰希臘聯軍失敗又有什麼可說的呢?筆者認為,

失敗的戰役更能體現出今後希臘聯軍在軍事配合上的精妙性,以及在以斯巴達為主要軍事領導的希臘人那種在面臨民族危機之時超乎尋常的團結性。

利益這個“攪屎棍”,是戰爭的驅使者?波斯帝國淪為利益的奴隸?

兩軍對壘

“利益”——希臘城邦與波斯帝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希臘城邦:軍事化城邦的“斯巴達”+民主政治城邦的“雅典”

希臘城邦在公元前8世紀逐步建立之後,開始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尤其是希臘半島上的雅典城邦以及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兩大城邦的發展速度是整個希臘諸多城邦中發展最快的。

隨著兩大城邦的政治改革相繼在公元前6世紀完成,斯巴達建立起了一個以軍事發展為絕對中心的城邦軍事化道路。而雅典則在多次民主改革當中走上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民主城邦政治道路。

在雅典和斯巴達的影響下,希臘半島本土城邦以及伯羅奔尼撒半島的諸多城邦相繼發展到了各自的輝煌時期,到了公元前5世紀希臘已經作為一個獨特的城邦化力量在歐洲崛起。

其透過發達的工商業和海外貿易,不斷和地中海沿岸地區以及東方世界產生經濟文化交流。古希臘的城邦文化也在不斷向東方滲透,尤其是在西亞和小亞西亞地區逐漸和當時國力正盛的波斯帝國產生了碰撞。

利益這個“攪屎棍”,是戰爭的驅使者?波斯帝國淪為利益的奴隸?

雅典海軍

波斯帝國:“擴張”與“兼併”的代名詞

公元前6世紀波斯勢力逐漸在西亞崛起並且迅速發展,到了公元前553年波斯帝國建立,之後相繼消滅西亞地區的強大地方政權米底王國、新巴比倫、呂底亞王國等等成為了西亞地區乃至地中海沿岸地區的新霸主。

波斯帝國的勢力不斷擴張逐漸和已經頗受希臘城邦文化影響和控制的小亞細亞地區產生了衝突,波斯帝國統治者大流士一世想要將當時富庶的小亞細亞地區強行兼併。

隨著波斯帝國對於小亞細亞地區的進攻及其高壓統治,位於小亞地區的米利都祖自宏聯合愛奧尼亞諸城邦發起了反抗波斯勢力入侵的戰爭,並且希臘城邦為了保證自己在小亞細亞地區的利益也曾經出兵相助。

希臘城邦的這一軍事行為逐漸引起了波斯帝國的強烈不滿,不可一世的大流士一世立即向希臘城邦宣戰,表示要用波斯鐵騎踏平希臘半島,給以他們最嚴厲的懲罰。希臘波斯戰爭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利益這個“攪屎棍”,是戰爭的驅使者?波斯帝國淪為利益的奴隸?

波斯步兵

“馬拉松戰役”——加強了希臘聯軍的團結和信心

“波斯帝國”與“希臘城邦”的矛盾越演越烈,火山終將會爆發

在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地區的米利都和愛奧尼亞的諸多城邦在雅典的支援下發動叛亂之後,很快就被波斯軍隊鎮壓,因此波斯和希臘城邦的矛盾也開始尖銳起來。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就已經開始率領波斯大軍開赴希臘半島,但是在中途遭遇了颶風海嘯,波斯軍隊未戰就已經損失慘重,這次入侵不了了之。

波斯大軍真正開始入侵希臘是在公元前490年,而令所有希臘聯軍和民眾頗為振奮的馬拉松戰役也發生在這一年。

公元前490年波斯大軍在皇帝大流士一世的侄子阿爾塔夫捏斯的率領下從海上出發入侵希臘,

既然雅典曾經支援過小亞細亞地區米利都的叛亂,因此這次波斯兵鋒直至雅典城邦。雅典當時作為希臘半島影響力最大的城邦很快組織起了希臘聯軍。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雅典畢竟不是像斯巴達那樣以軍事化為主的城邦政治,因此在軍隊數量以及士兵素質方面雅典只能算是希臘半島的二流城邦。)

利益這個“攪屎棍”,是戰爭的驅使者?波斯帝國淪為利益的奴隸?

波斯入侵圖

“團結意識”——希臘城邦抵住“波斯帝國”的重要武器

波斯大軍在登岸之後,迅速發揮了波斯軍隊急行軍的衝鋒作戰特點,眾多小城邦在波斯大軍的進攻下根本不能作出有效抵抗。

(尤其是在米利都的厄律特里亞城邦雖然民眾團結一心讓波斯大軍在進攻之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終究還是因為內部出了叛徒而使得一切防守功虧一簣。)

厄律特里亞城邦被攻陷之後,波斯大軍很快就出現在了馬拉松平原地區,雅典此刻危在旦夕,必須做出果斷決策。

當時雙方的軍力對比也是比較懸殊的:

波斯大軍在登陸之後雖然損失了不少,但是在進攻雅典之前仍然還保留著軍隊主力,海陸軍總數當時尚在5萬以上。

反觀雅典這邊,其徵集了全城邦所有的兵力再加上臨時徵調的公民也不過才1萬人,而斯巴達援軍此刻還在路上,馬拉松戰役對於雅典城邦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嚴峻挑戰。

雅典民眾萬眾一心,全民皆兵,憑藉著優秀的單兵作戰能力和武裝在馬拉松平原與波斯大軍展開了正面交鋒。最終雅典奇蹟般地獲得了勝利,這對於鼓舞希臘人民抵抗外侮的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利益這個“攪屎棍”,是戰爭的驅使者?波斯帝國淪為利益的奴隸?

馬拉松戰役

“溫泉關戰役”——斯巴達勇士雖死猶榮

警鐘後的部署:“希臘聯軍”建立統一規劃領導的決策集團

馬拉松戰役之後,雖然雅典取得了勝利,但是對其

元氣

也是造成了不小的消耗。尤其是對於今後如何調整希臘聯軍的作戰也敲醒了一個警鐘,整個希臘聯軍必須要有一個能夠統一規劃領導的決策集團。

公元前481年,經過希臘主要城邦投票決定,推舉斯巴達城邦作為希臘聯軍在軍事作戰方面的最高指揮,雅典城邦作為副手予以配合,雅典對此決議十分贊同,認為應當城邦矛盾放在以後處理,現存的緊要問題就是驅逐波斯大軍。

波斯軍隊在馬拉松戰役受損之後,其囂張的進攻氣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制。但是波斯帝國統治者從未放棄對於整個希臘地區的征服。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溫泉關,波斯帝國以智取勝

大流士在馬拉松戰役之後不久病死,即位的薛西斯更是繼承了前任皇帝的遺志,開始了大規模的擴充軍隊政策。

(公元前480年,波斯皇帝薛西斯率領大軍橫跨海峽直奔希臘本土,此次波斯軍隊達到了驚人的50萬之多,是希臘聯軍可作戰人員的4倍。)

利益這個“攪屎棍”,是戰爭的驅使者?波斯帝國淪為利益的奴隸?

溫泉關戰役

當然波斯大軍都是集體出動的,因此在某次戰役上波斯軍隊始終都佔據著絕對的人員優勢,而希臘聯軍為了保證半島的各方面防禦工作不得不分散兵力,因此某個關鍵戰略要點的希臘守軍最多時也不會超過2萬人。

波斯大軍進入希臘本土首先面臨的就是地勢極為關鍵的溫泉關,這裡是進入希臘內部的唯一關口。溫泉關希臘聯軍只有7200人駐守,其中有300人是訓練有素的斯巴達勇士。

(這300人居然成為了抵抗波斯數十萬大軍進攻溫泉關的主力,利奧尼達擔任守軍司令之後,利用溫泉關的有利地形進行佈防工作。)

波斯大軍人數雖多,但是在狹小的地區發揮空間十分有限,加上希臘聯軍的死守,波斯進攻數日都沒有攻下溫泉關。

隨後波斯軍隊繞路聯軍後方進行偷襲最終得手,溫泉關戰役中斯巴達300勇士保護其他守軍安全撤離在利奧尼達的指揮下英勇抵抗,最終全部戰死。

利益這個“攪屎棍”,是戰爭的驅使者?波斯帝國淪為利益的奴隸?

利奧尼達

評價

馬拉松戰役和溫泉關戰役是波斯大軍兩次入侵之時希臘地區所做出的重要回應和堅決抵抗:

馬拉松戰役凸顯了雅典城邦作為希臘半島最大的城邦所應該發揮出的帶頭作用,雖然兩軍實力懸殊,但是雅典城邦並沒有放棄,他們憑藉著優秀的單兵作戰能力和陣形優勢以及全民皆兵的城邦精神,打贏了這一仗。

馬拉松戰役意味著強大的波斯軍隊並不是不可能被擊敗的,只有所有希臘城邦聯合起來,相互配合,將內部之間的矛盾放在一邊共同抵禦外侮,希臘城邦危機和民族危機是可以解決的。

溫泉關戰役則是凸顯了當時希臘半島中軍事實力最強的斯巴達守軍的頑強意志,他們完美髮揮了自己從小就已經學習的各種軍事訓練,履行了他們當初參軍宣示的口號,因此斯巴達勇士的稱號實至名歸。

溫泉關戰役中斯巴達300勇士的不怕犧牲以及馬革裹屍的無畏精神更是提升了當時希臘聯軍和所有城邦民眾的信心。

兩次戰役雖然說不上是希臘波斯戰爭永續性戰爭過程中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戰役,但是這兩次戰役的關鍵作用就是能夠激發出希臘城邦那種不怕犧牲、保家衛國的戰鬥精神。

雖然波斯大軍能夠取勝一時,但是在希臘民眾的集體聯合以及抵抗下,波斯軍隊最終失敗並且退出希臘半島已經指日可待了。不過在這次戰爭之後,雅典和斯巴達兩大城邦逐漸成為了半島上的最大霸主,這也就引發了雙方在希臘地區的爭霸戰爭。

參考文獻:《歷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