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林肯、俾斯麥和沙皇:改革不徹底就等於徹底不改革

林肯、俾斯麥和沙皇:改革不徹底就等於徹底不改革

所評圖書:

書名:《帝國的鑄就:1861-1871:改革三巨人與他們塑造的世界》

作者:(美)邁克爾·貝蘭

譯者:葉碩、譚靜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3月

1881年3月1日,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準備簽署法令,推動俄國建立君主立憲。但就是在這一天,他再度遭遇行刺。

當時,刺客的炸彈炸傷了沙皇的衛兵和車伕,亞歷山大二世下車檢視傷者傷勢;但刺客的第二枚炸彈隨即爆炸,亞歷山大二世雙腿被炸斷,腹腔被炸開,他自己眼睜睜地目睹了這一切。在被衛兵放在雪橇上拖回宮中後,亞歷山大二世撒手人寰。

亞歷山大二世繼承了俄國曆代沙皇熱衷武力征服的特徵。他在位期間,俄國曾強迫中國清王朝簽訂《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勘分西北界約記》,奪取中國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他還派兵征服了中亞,並連續對奧斯曼帝國用兵。

但相較於其他各任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改革精神,在1861年簽署法令解放了俄國的農奴,雖然這項改革並不徹底——而1881年,他準備簽署的立憲政令,相較於英法美等國的版本,自然是更顯保守,但那已經似乎已經突破了俄國這個國家的極限。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刺殺亞歷山大二世的是俄國民意黨人——,由貴族和中產階級子弟組成,以推動俄國改革,解放農民為己任的激進團體。在刺殺亞歷山大二世以後,該組織被血腥鎮壓,但之後又死灰復燃,繼續實施對沙皇的刺殺。1887年,民意黨人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圖謀刺殺新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被查獲,處以僥倖,其弟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大受震撼,走上根據馬克思主義對沙皇政權開展革命鬥爭而非行刺的路線,並改名列寧。

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亞歷山大二世代表了他在任時期以及之後很長一段時期以內俄國政治的特徵:改革、革新、革命,但總是難以避免不徹底;要麼就是掀起浪漫主義式的狂飆。不但亞歷山大二世這個人,而且在此之後的一個多世紀裡的俄國政治都呈現出了悲劇色彩。

在亞歷山大二世遇刺往前16年,美國總統林肯遇刺。新出版的《帝國的鑄就:1861-1871:改革三巨人與他們塑造的世界》將亞歷山大二世、林肯與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並稱為19世紀60年代的“改革三巨人”。三個人,與三個國家,都迎來了三種命運。

從個人結局來看,俾斯麥得以善終。但由他一力推動而建立的統一德國,卻有著巨大的內部隱患。許多歷史學家已經正確地指出過了,俾斯麥以高超精英的政治手腕策動了三次戰爭,不僅先後擊敗了丹麥、奧地利和法國,而且這期間還確保了英國、俄國保持中立,而沒有采取干預舉措,但這畢竟給戰敗三國尤其是法國留下了不可抹去的恥辱。統一後的德國必須小心應對,避免法國與英俄兩國結成同盟,讓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所以俾斯麥讓德國將帝國主義手段移到歐洲之外,避免與英交惡。但威廉二世最終摒棄了俾斯麥的政策。20世紀前半期,德國不僅兩次成為了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付出了極其慘重的損失代價,更關鍵的是喪失了整整兩代本可在科學和文化上繼續確保德國在世界領先地位的精英(部分戰死,部分移居美英,還有部分在二戰期間被納粹迫害致死)。

亞歷山大二世簽署農奴解放令,實乃時勢所需,而林肯在南方叛亂的內戰期間批准解放黑人奴隸,同樣是為了扭轉戰爭中的不利局面。美國北方(聯邦)一方的軍隊在戰爭初期屢戰屢敗,之所以沒有徹底崩潰,就是因為南方(邦聯)叛軍的組織混亂程度更高,以至於白白浪費了軍事上的優勢。林肯對於軍隊的領導,幾乎形同虛設,甚至可以說,要遠遜於幾年後普法戰爭時期孱弱的拿破崙三世。不同於俾斯麥,英國和法國都曾試圖與美國南方的叛軍建立關係,孤立北方,這未能成為現實,很大程度上就是林肯的運氣,另外就是亞歷山大二世這位不徹底的改革者對於林肯的平叛大業的公開堅決支援,對於英法兩國形成了牽制。《帝國的鑄就:1861-1871:改革三巨人與他們塑造的世界》書中引述了亞歷山大二世委託大臣向美國駐俄大使的一番話,“俄國從一開始就跟你們站在一條戰線上,以後還將繼續支援你們……我們極其希望美利堅合眾國成為一個團結一致、不可分割的國家”。

歷史證明,人們極其健忘。

130年後,美國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一直致力於削弱俄羅斯。

林肯解放黑奴,不過權宜之計,美國南方的黑人奴隸在被“解放”之後,境況反而變得更加糟糕了,並沒有獲得事實上的公民權。

林肯死後100多年後,美國各地的黑人依然是經濟和社會體制公開或隱蔽邊緣化的物件。種族問題迄今也是困擾美國社會的最嚴重問題,時時撕裂美國社會,這不能不歸結於林肯解放法令的敷衍。

在美國北方(聯邦)逆轉戰局的同時,普魯士會同奧地利發起了對丹麥的戰爭。《帝國的鑄就:1861-1871:改革三巨人與他們塑造的世界》書中指出,俾斯麥在公開場合下表現得高度自信,但事實上他相當確定德國統一大業的程序並不完全取決於主觀努力。

俾斯麥和林肯相當程度上是一樣的人:一樣的篤信命運,自知自己不過是命運的工具,每每取得成就、進展,反而憂心忡忡。但他和他之後又會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自己的目標。

林肯在南北戰爭期間為了確保戰事順利,曾主導剝奪了相當一批公民的權利和行動自由——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同樣實施了類似行為。

相比之下,總是顯得悲天憫人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他和他的國家將成為歷史直接拋棄的物件。他的國家改革失敗,而在他遇刺身亡以後,沙皇俄國的政治程序甚至開了倒車,緊接著,就是日俄戰爭的慘敗,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狼狽不堪的戰局,再有,就是顛覆帝制的革命。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