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將軍:全軍撤退,傳令兵:全軍出擊,結果一夜之間滅了一個國家

有人常說我們之間的某個鄰國是“戰鬥民族”,然而當你回顧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你就會發現中國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假設從秦朝時候開始算起的話你就會發現中國其實也有一大半的時間在打仗。

將軍:全軍撤退,傳令兵:全軍出擊,結果一夜之間滅了一個國家

所以有時候研究歷史並不是說我們只將目光放在過去,而是因為我們能從過去的一些歷史學到一些戰術謀略,畢竟就算現代和古代戰法不一樣,可是打仗都是要靠運用謀略的,而有時候觀看中國古代史則會給你一些啟發,君不見那部《孫子兵法》現在還是各大軍校的“必修課”。

不過中國古代史有時候也有一些有趣的地方那就在於巧合性,比如官渡之戰的袁紹,他完全成功的避開了正確答案,最終落個一敗塗地,當時只要他失誤一下,那麼可能最終勝利的就是他。

而同樣在歷史上有這麼一件怪事,當時將軍命令軍隊撤退,可是那個傳令兵誤以為進攻,最終本來快要失敗的隊伍竟然還打贏了,而且還滅了一個國,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將軍:全軍撤退,傳令兵:全軍出擊,結果一夜之間滅了一個國家

魏晉南北朝,桓大司馬決議滅成漢

這個將軍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桓溫,他是東晉時期的名將,也是當時著名的權臣和政治家,而他的一生也可謂是非比尋常,一滅成漢,三伐中原,晚年更是廢立皇帝,而他自己也說過一句經典名言:

“大丈夫縱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

而今天說的這場仗就是出自桓溫的手筆,公元345年,時任荊州刺史的庾翼病死,而荊州刺史一位空虛,當時為了消除庾氏家族在荊州的影響力,東晉並未命令庾家後人主掌荊州,而是任命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桓溫來擔任荊州刺史。

將軍:全軍撤退,傳令兵:全軍出擊,結果一夜之間滅了一個國家

當時東晉朝廷大部分人都認為可行,唯有丹陽尹劉惔認為桓溫有能力但也有野心,一旦放任荊州就會無可控制,不得不承認劉惔的話很有遠見。

桓溫上任荊州刺史後,荊州當地的軍事實力和民生都煥然一新,而且桓溫訓練的荊州強兵在後期堪稱是和北府兵共同支撐東晉朝廷的兩大支柱,然而桓溫卻是將整個荊州看做了自己的囊中之物,從桓溫上任荊州那一刻起,直到東晉末年,桓氏家族都牢牢控制著荊州。

對於桓溫來說,他是一個非常具有野心的人,對他來說他絕對不滿足於只有荊州一地,在上任荊州之後不久,桓溫便著手滅成漢之戰。

將軍:全軍撤退,傳令兵:全軍出擊,結果一夜之間滅了一個國家

一次突如其來的意外:桓溫滅掉了成漢

不過桓溫雖然下定了決心要將成漢置於囊中,可是當時滿朝都是反對桓溫的舉動,對此桓溫也知道滅成漢之兵不宜太多,部隊須快速輕裝簡行,他聽從了江夏相袁喬的建議,率領1萬人從彭模直取成都。

面對桓溫的攻勢,成漢君臣迅速調兵遣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桓溫先後三次遭遇了成漢部隊的攻擊和騷擾,桓溫先後都擊敗了他們,然而這一路上的騷擾對於桓溫本人來說也損失極大。

將軍:全軍撤退,傳令兵:全軍出擊,結果一夜之間滅了一個國家

當桓溫順利到達成都城下之時,隨行的一萬士兵已經傷亡不小,而且由於連番征戰導致士氣低落,更可怕的是這是一支孤軍,意味著他們沒有後續的援軍來支援他們,而他們如果一旦失敗就將萬劫不復。

果然,當成漢率領幾萬大軍和桓溫交戰之時,桓溫一開始便陷入困境,周圍是無邊無盡的成漢大軍,而這邊士氣低落外加上是連番征戰的疲憊之師,而對方則是以逸待勞的生力軍。

將軍:全軍撤退,傳令兵:全軍出擊,結果一夜之間滅了一個國家

所以看情況有點不對,當時桓溫就想撤軍便命令鼓手鳴金收兵,可是不知道這鼓手是太過緊張還是聽錯了命令,將這個命令誤聽成了擊鼓進軍,於是乎便敲響了全軍出擊的命令。

而這一下直接就把兩方軍隊都打懵了,桓溫的軍隊誤以為前鋒部隊殺退了敵軍,而成漢軍隊也是如此,由於戰場彼此情況不明,成漢軍隊以為桓溫援軍一到,本來士氣高昂的部隊一下子鳥獸散。

而桓溫則趁勢攻入了成都,並收攏了當時李勢的女兒為妾室,而這就是“我見猶憐”的典故。

將軍:全軍撤退,傳令兵:全軍出擊,結果一夜之間滅了一個國家

桓溫滅成漢之戰,讓他的聲望一下子到了巔峰,而從這一刻開始,桓溫的野心開始逐步置於中原地區,為了達到他改朝換代的地步,他接連發動了三次北伐,然而滅成漢之戰已經花光了他所有的運氣,接下去的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之外都不順利,而他也只能定位在權臣一帶,卻始終無法和劉裕一樣成為真正的天子。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