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馬伯庸《兩京十五日》:一本源於明朝的長篇小說,大有戲劇性可挖!

《兩京十五日》是牛人作家馬伯庸近期創作的一本長篇歷史小說。本書故事源於《明史》裡關於朱瞻基的一段真實記載——

“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

馬伯庸《兩京十五日》:一本源於明朝的長篇小說,大有戲劇性可挖!

這段記載只有區區 40 個字,看似平平無奇,但是馬伯庸卻認為,這其中大有戲劇性可挖。

史書中的寥寥幾字,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深意?匆匆數句記載,誰才是真正的書寫者?

這段記載講的是,皇帝突然在京城病故,太子遠在外地,匆忙趕回去奔喪。那麼,他這一路是怎麼趕回去的?誰陪著他?遇到了哪些困難與危險?這些湮沒於時光中的細節,總是讓人浮想聯翩。這是一個小捕快、一個女醫生、一個芝麻官和一個當朝太子的心靈之旅,一幅描繪明代大運河沿岸風情的鮮活畫卷。

馬伯庸《兩京十五日》:一本源於明朝的長篇小說,大有戲劇性可挖!

故事是這樣的,公元1425年,那是明朝洪熙元年。當朝的這位洪熙皇帝朱高熾,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孫子。三年前,這位洪熙皇帝的父親,也就是著名的永樂皇帝朱棣,剛剛把大明王朝的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從此大明王朝有了兩個國都,正都北京和留都南京。

但是洪熙皇帝自打登基,就從心底裡希望能把國都搬回南京。不巧的是,這一年從開春以來,南京城頻繁地震,竟然有三十次。要知道,在封建時代,國都鬧地震被看作是一種極為不祥徵兆。一方面為了安撫南京的軍民,一方面為了提前佈置遷都事宜,洪熙皇帝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

太子坐船前往南京,沒有想到,就在南京城大大小小官員來到碼頭歡迎太子的時候,太子乘坐的船突然爆炸。不論跟隨太子的北京官員,還是岸上的南京官員,幾乎都被炸死,只有太子僥倖逃脫。

馬伯庸《兩京十五日》:一本源於明朝的長篇小說,大有戲劇性可挖!

太子狼狽地爬到岸上,遇上了趕過來的捕快吳定緣,卻被他當作嫌疑人給抓了起來。太子百口莫辯,幸好吳定緣把太子帶到官府時,遇到一位八品小官,這位官員是進士出身,當年在北京有幸見過太子,這才把太子認出來。

這名官員叫作于謙,是寫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未來在土木堡之變的時候,指揮北京保衛戰,擊退蒙古大軍,拯救了大明王朝的大忠臣。只不過此時,他還是一名芝麻官,而且因為為人耿直,被上司和同僚排擠到了南京的清水衙門當差。

馬伯庸《兩京十五日》:一本源於明朝的長篇小說,大有戲劇性可挖!

於是吳定緣和于謙護送著太子,找到了南京城的提督太監朱卜花。朱卜花沒有到碼頭迎接太子,反而撿了條命,現在他是南京城裡級別最高的官員。而且朱卜花原本就是幾個月前洪熙皇帝從北京派過來的,還帶來了一支禁軍,就是為了在南京給太子當衛隊,由他來負責太子的安全,可以說非常合適。

這時,太子接到一封來自北京的密詔,不過這封詔書無論行文還是格式,都不像正式發出的旨意,更像是有人匆忙之中寫下來的。詔書的大概意思是,皇帝身體已經非常不好,請太子立刻回京。詔書的落款不是大學士,而是太子的母親張皇后,這本身就很可疑。更奇怪的是,這封書信的最後,加蓋的玉璽是「皇帝親親之寶」,這是皇帝給藩王下詔書時專用的玉璽,用在給太子的詔書上,也是極不合規矩。

所有的這些不合理加在一起,意味著一種可能,那就是北京城已經發生變亂,皇后被迫發出密詔,而且暗示這些亂象的背後,是一位藩王、一位皇室成員正在密謀奪取皇位。再加上碼頭的那場爆炸,更加證明,政變的幕後黑手在北京和南京都有佈置,想要同時謀殺洪熙皇帝和太子。

馬伯庸《兩京十五日》:一本源於明朝的長篇小說,大有戲劇性可挖!

這個時候,朱卜花開始顯得可疑了。當天他本來也應該去碼頭迎接太子,但是他稱病不出,直到爆炸發生後才開始露面,這讓太子懷疑,他會不會也是幕後黑手的一顆棋子。

於是,太子暗地裡派于謙和吳定緣去調查朱卜花的底細。吳定緣當過捕快,所以經驗豐富,他順藤摸瓜,抓住了給朱卜花看病的女醫師蘇荊溪。吳定緣在審問蘇荊溪時候得知,朱卜花確實有問題,不過他得了病也是真的。之後,蘇荊溪說出了一個更大的秘密,她和朱卜花有不共戴天之仇,朱卜花之所以生病,是因為自己給他下了慢性毒藥。

到底蘇荊溪和朱卜花之間是什麼仇,吳定緣和于謙來不及細問,另一個危急的訊息就傳來,朱卜花已經感覺到了太子的懷疑,於是他加快了謀反的腳步。

太子在吳定緣、于謙和蘇荊溪的幫助下僥倖逃出南京城,朱卜花則毒發身亡。

馬伯庸《兩京十五日》:一本源於明朝的長篇小說,大有戲劇性可挖!

這一場兇險之後,太子發現,自己面前擺著兩個難題。

第一個難題,是他必須在十五天之內,搶在南京爆炸的訊息之前趕回北京,不然,那位謀反者一定會對外宣佈,皇帝駕崩、太子遇害,自己應該按照順位繼承皇位。

第二個難題,是參與這場陰謀的人數之多,遠遠超出自己的想象,從南京到北京沿途的官員,哪些是自己人,哪些是對方的人,實在是難以判斷。所以,太子現在必須隱姓埋名,而他目前可以相信的人,只有芝麻官于謙、小捕快吳定緣還有女醫師蘇荊溪。

從南京到北京有兩千多里路,四個人要隱姓埋名,逃過敵人的追殺,還要每天趕兩百里的路,在太子看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太子陷入了絕望。

馬伯庸《兩京十五日》:一本源於明朝的長篇小說,大有戲劇性可挖!

這時,于謙給太子出了一個主意,他們可以藉助漕運,也就是沿著大運河,坐船趕往北京。雖然坐船看起來比騎馬要慢,但是船不用停下來休息,可以晝夜不停地趕路。運河上就有一種「進鮮船」,運輸的是各地進貢給北京的水果蔬菜,為了保證貢品不腐壞,這種船就是晝夜不停趕路,運河沿岸的官員也不敢阻攔。如果可以藏在進鮮船上,不僅十五天內一定可以趕回北京,路上還能減少很多麻煩。

於是,他們四個人花重金賄賂船員,登上了進鮮船。雖然一路上還是遇到了不少兇險,但是藉助吳定緣的機警,蘇荊溪的智慧,還有于謙的執著,太子最終都化險為夷。

在山東境內,太子遇到了一位帶兵南下來尋找自己的大臣張泉。張泉是太子的舅舅,他的姐姐就是太子的生母張皇后,張皇后那封密詔,就是在張泉的幫助下才能傳到太子手中。

從舅舅口中,太子終於知道幕後黑手是誰了。他原本以為造反的是自己的兄弟,沒想到,謀反者竟然是太子的叔父,洪熙皇帝的親兄弟,漢王朱高煦。

馬伯庸《兩京十五日》:一本源於明朝的長篇小說,大有戲劇性可挖!

朱高煦就是朱棣的兒子裡,最能打仗的那個,在朱棣奪權的過程中,他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因為不是長子,最終沒有繼承皇位。但是漢王朱高煦的野心一直沒有消失,既然他父親可以奪權,自己為什麼不能呢?於是他網羅黨羽,謀殺皇帝和太子,到時候,自己就能以皇帝親兄弟的身份繼承皇位。

當然,隨著太子順利返回北京,漢王的計劃破滅,最終被俘虜。但是這時故事還沒有完。

馬伯庸《兩京十五日》:一本源於明朝的長篇小說,大有戲劇性可挖!

最初逃出南京的四個人,除了于謙之外,其實都有自己的秘密。

之前我們說到蘇荊溪和朱卜花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因為蘇荊溪最好的朋友被家人送進宮中成為一名低等嬪妃,不料幾個月之後,就趕上永樂皇帝駕崩,明代有極其殘酷的后妃殉葬制度,蘇荊溪的這位朋友就被殺死陪葬,動手的太監就是朱卜花,可是下命令的,正是洪熙皇帝。

小捕快吳定緣在路上意外得知自己的身世,他的親生父親其實是前朝大臣鐵鉉,在靖難之變中鐵鉉堅決抵抗朱棣,最終被朱棣以極其殘酷的方式殺害。

蘇荊溪將太子誆到永樂皇帝的陵墓,吳定緣也趕來,在陵墓正前的高樓上,在永樂皇帝的靈位前,一切的秘密都被說開了。太子的爺爺殺死了吳定緣的父親,太子的父親殺死了蘇荊溪的好友,已經要登上皇位的太子,雖然對兩位朋友心生愧疚,可是皇家的尊嚴不容褻瀆,祖宗的成法不容更改,太子既不能給鐵鉉下一道平反的詔書,也不敢直接下令廢除殉葬的制度。

太子的怯懦讓蘇荊溪徹底憤怒,她想要殺死太子,吳定緣在這一路上,和蘇荊溪產生了愛情,卻也和太子結下了友誼,他夾在兩人之間左右為難,三個人在爭執中打翻油燈,高樓起火,于謙帶人前來救駕,太子又一次死裡逃生。

在小說的最後一幕,太子順利登基,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年號宣德。漢王被押到皇帝面前,這時,皇帝身旁有一位年輕御史站出來,代替皇帝訓斥漢王,詞鋒犀利,句句要害,說得漢王瑟瑟發抖,跪在地上請罪。

馬伯庸《兩京十五日》:一本源於明朝的長篇小說,大有戲劇性可挖!

這位御史正是于謙。于謙代表皇帝訓斥漢王,這不是小說中的虛構,而是真實發生過,這也是于謙第一次在朝堂上嶄露頭角。

而吳定緣和蘇荊溪下落不明,他們理應在那一場大火中喪生,可是事後清理廢墟時,並沒有找到兩個人的屍體。在這裡,小說留下了一個開放性結局,當然,我作為讀者,肯定希望他們兩個人能平安無事,歸隱江湖。

馬伯庸以史實為依據,用部分虛構的人物,還原了許多隱藏著的大量真實歷史細節,寫到史書上的只有寥寥數筆,但背後被掩蓋了大量的真相和細節。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喜歡請點贊、關注,不勝感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