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冤不冤?同為“竊國大盜”,為何曹操的名聲遠遠比司馬懿要好?

千百年來,民間戲曲中的著名“白臉人物”曹孟德一直以正面形象為人所贊,提到魏武帝大多第一反應是此人雄才大略,心胸寬廣,再不濟也是一代梟雄。但提到司馬懿,以及他的子孫,則第一個蹦出來的詞兒大多是“奸詐”。曹操欺負寡婦孤兒,架空漢獻帝而大權獨攬;司馬懿所作所為雖與曹操大體相當,但二人在是上的評價卻有著雲泥之別,究竟原因何在?

冤不冤?同為“竊國大盜”,為何曹操的名聲遠遠比司馬懿要好?

曹操與司馬懿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曹操對漢朝有“再造之恩”。他在晚年曾經說過一句話,“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如果細觀歷史,曹操此言還真不是王婆賣瓜。曹操接手漢朝軍政大權之時,漢獻帝已經淪為李傕郭汜等軍閥的工具,流離顛沛,連一頓飽飯都吃不到。可想而知,天子的權威、大漢朝的威嚴自然是一落千丈,各地刺史太守紛紛擁兵自立,大漢王朝名存實亡。在曹操的整頓之下,北方的軍閥基本被掃清,漢朝天子雖說依舊沒啥尊嚴,但至少天子應當享受的禮節一樣不差,物質生活條件也是相當好。可以說,除了專權這點之外,曹操對漢朝可真是鞠躬盡瘁了。

司馬懿對曹魏雖然也有不小的貢獻,但同時期能夠取代他的人並不少,曹丕在位時期的吳質等人與他並立,在軍隊方面曹真張郃等老將也不必司馬懿差。司馬懿一生之中的得意之作平定遼東,和曹操廓清北方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冤不冤?同為“竊國大盜”,為何曹操的名聲遠遠比司馬懿要好?

一言蔽之,曹操對大漢帝國是挽救危局,而司馬懿對曹魏政權則是錦上添花。再造大漢王朝的曹操,自然不會被後世“噴”。

曹操與司馬懿對漢朝和魏朝的態度也相當不同。曹操終其一生沒有篡位,雖然他說過自己要學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不篡位這句話被不少人解讀為他在暗示曹丕,讓曹丕學周武王奪取殷商的政權,但這顯然是不太符合文化習慣的。在古代,尤其是受到儒家經典影響至深的漢朝,周文王百分之百是個正面形象,他因為自己的道德高標而被封為聖人。在以周文王舉例之時,往往是將他和周武王滅商這件事割裂的。因此,曹操這句話放在當時的背景下,妥妥地是在告訴世人自己想像周文王那樣恪守臣子的禮節。曹操也做到了。

司馬懿則不同,他在掌握曹魏政權之後,就對曹芳下手,廢掉了皇帝曹芳。這在當時看來,絕對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即便是專權,好歹能給你找出個周公的先例,但廢掉皇帝這種事在儒家價值體系看來,是毫無疑問的犯罪。與曹操相比,司馬懿才是真正欺負寡婦孤兒的那位。

冤不冤?同為“竊國大盜”,為何曹操的名聲遠遠比司馬懿要好?

司馬氏還有 一個洗不掉的汙點,那就是弒君。高貴鄉公曹髦不滿司馬昭專權,親自率軍來攻打司馬昭。結果在司馬昭的授意下,他的手下幹掉了曹髦。如果說司馬懿廢掉皇帝的行為,勉強能用伊尹的先例來掩飾(實際上曹叡根本沒有賦予司馬懿伊尹那樣的權力)的話,司馬昭這一行為可是赤裸裸地暴露了自己的狼子野心,無論他在曹髦的葬禮上哭得多麼傷心,表現得多麼自責,也藏不住了。而曹家人在取代漢朝之後,可沒有對劉漢皇族下死手,反而是對他們非常客氣。

在儒學氛圍濃厚的漢晉之交,司馬氏父子的一系列操作可謂是一次次地挑戰了天下人的下限。如果他們父子還能有好的名聲,那才叫奇怪。

當然,相比司馬氏一族,曹家父子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文學功底深厚。曹操的詩寫得非常不錯,雖然曹丕的文學水平不及自己的父親和弟弟(曹植),但他寫詩的風格樸實無華,頗有開一代風氣之先的意思。古代人物品評的權力掌握在文人手裡,他們自然會對曹操更加感到親切,自然曹操的名聲便好了起來。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