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隆回”縣名溯源

“隆回”縣名溯源

..................................................................................................................................................................................................................

“隆回”縣名溯源

鄒宗德

隆回縣成立比較晚。所轄區域原來分屬邵陽、武岡、新化三縣及辰州府所轄漵浦縣各一部分,以邵陽縣所轄地域為主。

因為當時的邵陽縣面積大,析出最多。民國三十六年(1947)1月31日,湖南省政府釋出141號指令,析邵陽縣境內之隆回、隆中、隆治、中和、果勝、西勝、保和、禮教八鄉及桃洪鎮新建隆回縣,8月1日,隆回縣政府正式成立,縣治設六都寨。

1949年10月解放,建立隆回縣人民政府,縣治設桃花坪,先後又將

武岡縣紫陽鄉、石江鄉的大部份和西坪,新化縣的高平、羅洪、苗田,漵浦縣巖兒塘鄉和廟山坪、蘆茅凼劃入

,縣名依舊。

“隆回”縣名溯源

“隆回”縣名溯源

關於縣名,當然也是經過了廣泛討論的。有人主張沿用古縣名高坪和都梁,因古縣治地離當時隆回縣治所在地六都寨較遠而被否定。也有人提出以魏源、蔡鍔的字號“默深”“松坡”作為縣名,還有人提出以“望雲”“資北”“資濱”命名。這些都未採用,最後定名為“隆回”。其理由是:

清《嘉慶一統志》載:“隆回巡檢司在邵陽縣(今邵陽市)西北百八十里隆回市(今司門前)。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本朝因之。”清道光《寶慶府志》載:“明時邵陽為鄉十七,廂二,裡四十二……曰隆回,領裡八……”又以“縣西北瑤境(今小沙江)置十六峒,分屬隆回司而統於邵陽縣一廂。”清代隆回境內設有八都,即一都司門前,二都金石橋,三都匡家鋪,四都鳥樹下,五都大水田,六都六都寨,七都塘市頭,八都雨山鋪。建縣時,基本上轄原隆回巡檢司屬地,因而定名為隆回。又據清道光《寶慶府志》載:隆回在明以前稱龍回,後改為隆回。據清光緒八年《劉氏族譜》首卷載“所有龍鳳二形之地名,因聖諭禁革,理合凜遵,若作蛇鳥字代,恐失其名,今改龍為隆。”

“隆回”縣名溯源

“隆回”縣名溯源

“隆回”縣名溯源

關於“龍回”的來歷,眾說紛紜。隆回文史專家錢雄飛先生在《隆回文史資料》第一輯《隆回縣名考》一文中例舉了幾種說法:

一說:明太祖朱元璋御駕巡視湖南時,曾到達橫板橋鄉境內之天龍山,題匾“湖南第一山”。至此便不復西行,轉身回京城去了,龍是帝王的象徵,故名曰“龍回”。

二說:隆回六都寨以北是沙質土壤。傳說北面遠古時為海,後來海水退去,龍也迴歸東海,因名“龍回”。

三說:距司門前(明清時隆回巡檢司駐地)北二公里有兩條山脈形似雙龍在此回頭,得名“龍回”。即司門前的雙龍村,雙龍亭即因以得名。

此外,還有兩個故事膾炙人口:一個說“龍回”是白雲岩高僧白太師賜名;一個說是望雲山壽福爺賜名。

“隆回”縣名溯源

這幾種說法,只有“三說”有據可考,其他基本上是美麗的傳說。根據目前掌握的材料,宋朝時已出現“龍回”一名。據當代文史專家易立軍先生考證:《湖南氏族源流》載“湘鄉孫氏”:“始祖盛公,三國時任長沙太守,遂居長沙,傳至南仲公,宋時築室湖湘之東,生四子。”其第三子名日寬。“日寬之子景芢、景任卜居邵陽龍回、紫陽。”易先生認為邵陽龍回,即現在隆回縣司門前鎮孫家隴一帶,紫陽,即現在隆回三閣司一帶,為隆回孫姓的兩大族居地。易先生說龍回在孫家隴一帶,可能是從地名中有“孫家”字樣推論出來的。筆者認為,《湖南氏族源流》不可能標註到孫家隴這個村一級的地名,這個龍回就是講司門前一帶,包含孫家隴在內,司門前與紫陽是級別基本相當的地名,三閣司也是在紫陽轄內,並非等同,所以也沒有標註到三閣司這個小地名。

司門前為什麼叫龍回?錢雄飛先生第三說表述得很清楚,就是因為雙龍村的地形而得名。雙龍村正是筆者的家鄉。遺憾的是筆者不知道錢先生此說源自何處。若干年前當我想去拜訪錢先生時,錢先生已經過世,很是惆悵。錢先生是隆回南面山界人,他連毀了30多年的“雙龍亭”都知道,說明他的資料是有出處的。雙龍亭位於湘黔古道上,為木質結構,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茶亭有房子和歇涼廊道,一個五保戶住在裡面。亭子旁有棵巨大的千年古杉,樹冠僅次於城步的杉樹王,要四個人才能合抱。但它是城步杉樹王的三倍多高,原來有108個枝丫,雖然架電杆時砍掉了幾枝,現在也還很壯觀。

“隆回”縣名溯源

司門前區域內以“龍”字命名的地名僅僅只有“雙龍”一處。且雙龍村離隆回巡檢司不到兩公里,與孫家隴也僅一山之隔,山不高,像一條龍一樣蜿蜒南北。由此可見,錢先生的“雙龍”說是十分貼切的。“隆回”之名只能溯源到此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