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為什麼說唐朝之後,長安城就不再適合當首都了?

西安是一座具有影響力的古城。在一萬年前就有了古人類在這裡建居,並且曾有數個國力強盛的王朝將此作為首都。大唐時期,不夜城的長安城更是受八方朝拜。可惜的是,長安與唐朝的命運一般,隨著唐朝的衰敗,長安也不復曾經的繁華。而後來的統治者也都認為長安不適合作為首都。

可為什麼說唐朝之後,長安就不再適合當首都了?在這之前希望各位看官長按點贊兩秒並關注一下,動一動您發財的小手給我一個支援,也方便您接收最新的內容。

為什麼說唐朝之後,長安城就不再適合當首都了?

回顧歷史,自秦朝到唐朝的一千多年,長安城因其魅力吸引了眾多王朝在此建都,包括秦、漢、隋、唐等強盛的王朝。甚至在長安稱帝是很多人的畢生所願,更有諸葛亮“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說法。可是自唐朝衰亡後,長安城也再沒有了它的光環,後世的統治者也都不再選擇在此建都。

長安的光環沒落了,但是之前的繁華不可否認。漢唐選擇定都長安,那麼必然是因為長安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也正說明在唐朝衰落之後,長安可以作為首都的優勢也不復存在。

那麼長安城究竟有怎樣的優勢吸引眾多王朝呢?

以西漢為例,

楚漢戰爭結束後,漢高祖劉邦開始考慮定都的問題,當時洛陽與長安都是建都的選擇,兩者都是人口的中心,無法取捨的他廣泛的聽取臣子們的意見,終於選擇定都長安。

在長安與洛陽比較之下的優勢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經濟方面,關中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可以提供大量的糧草與資金,洛陽也有平原,但面積不足關中地區的三十分之一,在農業為主的時代,那麼糧食產量自然也相差甚遠。

為什麼說唐朝之後,長安城就不再適合當首都了?

其次是政治方面,在漢高祖劉邦稱帝后面臨著許多軍事威脅,其中最主要的是關東地區的異姓諸侯王韓信等人,他們手握重兵又有自己的領地,另一方面北方還有遊牧民族,他們的首領冒頓的帶領下,是廣袤草原上的一方霸主。

當然主要威脅仍是諸侯王勢力,洛陽地區臨近關東,若是諸侯王集結勢力謀反,只要攻破滎陽、虎牢關等便會兵臨首都城下,那麼漢朝便有滅亡之虞。而長安則不同,不僅經濟條件適宜,離關東地區也更遠,給了他們平叛的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劉邦權衡之後選擇定都長安。

為什麼說唐朝之後,長安城就不再適合當首都了?

綜上可見,長安主要有三大優勢,位於人口版圖的中央,有利於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地理位置適宜,無論關東還是草原,都可以及時做出應對之策;關中是天府之國,經濟實力雄厚,不僅能夠為首都的王侯將相及軍民百姓提供生活保障,還可以在戰爭時期為前線提供幫助。

秦朝憑藉關中地區的優勢一掃六合;楚漢之爭,蕭何也是因著關中的良好基礎,為軍隊傳輸源源不斷的物質基礎。那麼既然歷代王朝不斷為長安建設,同時長安城也有的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人口充裕,土地得到充分開發,更是有良田無數。那麼為什麼後來的統治者卻認為唐朝不再適合作為首都了呢?

為什麼說唐朝之後,長安城就不再適合當首都了?

長安曾有充分的優勢作為建都之地,那麼這些優勢在歷經幾朝之後還有這些優勢嗎?

鄭國渠、白渠是關中重要的灌溉水源,可是到唐朝,水量已大不如前。西漢時期,兩渠能夠灌溉農田四萬四千五百多頃,到永徽年間,只剩下一萬頃,一百年後,只剩下六千兩百頃,下降了百分之八十七。這就是過度開發帶來的,水資源大幅減少,土壤也變得貧瘠,土壤肥力斷崖式下降,農業生產大受影響。

最重要的因素是經濟重心南移趨勢明顯。據史記載,長江以南土地貧瘠,地廣人稀,儘管曾有楚、吳與秦始皇開墾江南的土地,但還是沒能改變江南一片荒蕪,雜草叢生的原始環境。直到東漢末年,由於戰亂,中原地區計程車族豪強被迫逃向江南,這片貧瘠的土地終於得到開發。在之後的數百年內,這塊原本貧瘠的土地開始變得富庶,在人們不斷開發與利用中,糧倉逐漸豐滿,手工業等也逐漸發達,更因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發,使得江南取締了中原地區成為了全國的經濟中心。

為什麼說唐朝之後,長安城就不再適合當首都了?

經濟中心的偏移成為了長安不適合再作為首都的重要因素,也正是這影響到了統治者們對於定都的想法。明朝時,雖然政治中心遠在北京,但江南也未曾脫離中央的管轄範圍。宋朝為了抵禦西方,將長安作為軍事基地,定都洛陽,而南宋直接將首都定在江南。

長安不再是人們建都的首選,關中地區生態逐漸惡化,經濟凋落,漕運艱難,這些在隋唐時期就已經顯現出來。北宋時期,因為無法解決定都長安後百姓生計問題,順應外患調整,在明知開封的地勢缺陷下,卻不得不定都開封。

開封的劣勢在戰亂之時被顯露出來,而長安的劣勢在和平年代也一覽無餘,沒有哪個國主會在沒有糧食保證下建都。

這也是為什麼說唐朝之後,長安就不再適合作為首都了。

你的看法是什麼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