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七品知縣臨陣逃脫,乾隆皇帝親自審訊,嚴刑拷打後下令處死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甘肅人田五、張文慶發動了一場規模較大的起義。他們在通渭縣修築石峰堡作為根據地,製造器械、旗幟,貯蓄糧食,招兵買馬,日漸壯大,達到了3萬多人。他們多次打退清軍的進剿,數次擊敗陝甘總督李侍堯及甘肅提督剛塔所部清軍,擊斃西安副都統明善,還一度攻佔了通渭縣城。

七品知縣臨陣逃脫,乾隆皇帝親自審訊,嚴刑拷打後下令處死

當時,通渭縣的知縣叫王慺。王慺是一名進士出身的官員,知書識禮。但是,當起義軍大舉進攻通渭縣城之際,王慺既不能有效組織抵抗,守住縣城;又不能在城破後自殺殉城,而是在混亂之中躲入倉房,留得了一條性命。其後又嚇得割掉鬍子,打扮成普通老百姓,乾脆逃跑到了鄉下躲避。

在這危急關頭,清廷從各地調集重兵,在首席大學士、軍機大臣阿桂,陝甘總督福康安率領下,前往甘肅。阿桂、福康安率領3萬多清軍,經過1個多月激戰,終於擊敗了起義軍,收復了通渭縣城。這時候,王慺才膽戰心驚地回到縣城。

七品知縣臨陣逃脫,乾隆皇帝親自審訊,嚴刑拷打後下令處死

作為通渭縣的最高級別官員,王慺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相比較而言,他甚至還不如手下的低級別官員。

典史溫模在王慺逃跑之後,沒有跟著逃跑,而是挺身而出,召集士兵和城中壯健的男子,組成一支隊伍,登上城牆,抵抗田五等人的進攻。可惜,由於敵眾我寡,縣城最終陷落。溫模見大勢已去,也沒有投降,而是毅然自縊殉國而死。

告休在籍的知縣李南暉,雖然已經75歲高齡,但他沒有退縮,率領次子李思沆、侄子師沆均等人,召募壯夫150多人協助守護城池,向下面拋擲大石。當城池被攻破後,他們又在街巷之間與起義軍作戰,全軍覆沒,與子侄同時殞命。

七品知縣臨陣逃脫,乾隆皇帝親自審訊,嚴刑拷打後下令處死

田五、張文慶起義平定之後,阿桂、福康安聯名上奏,向乾隆皇帝詳細敘述了通渭縣知縣王慺臨陣脫逃,以及溫模和李南暉奮起抵抗,壯烈殉國的事蹟。對溫模和李南暉之死,乾隆皇帝非常感動,將溫模追“贈府知事,加知縣銜,旋晉道(臺)銜”,進入昭忠祠;將李南暉以知府之儀葬祭,贈太僕寺卿從三品,供昭忠、鄉賢祠。

溫模的官職很低,為典史。典史是知縣下面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屬於未入流(九品之下)的文職外官;李南暉也僅僅是一名已經退休的知縣。在正常情況下,他們絕無可能得到進入昭忠祠的待遇。一般能在死後進入昭忠祠的,都是內閣大學士、總督巡撫、六部尚書等位高權重的大人物。現在,乾隆皇帝給與他們進入昭忠祠的待遇,這種情況在整個清朝都極為罕見。

七品知縣臨陣逃脫,乾隆皇帝親自審訊,嚴刑拷打後下令處死

對於臨陣逃脫的王慺,乾隆皇帝怎麼能夠輕易放過去呢?

乾隆皇帝向來非常痛恨不守臣節者。事後。他專門下了一道諭旨,命阿桂等人把王慺從甘肅千里迢迢押到承德避暑山莊(那時候乾隆皇帝正在避暑山莊休假)。王慺被押解到承德避暑山莊後,首先由軍機大臣會同刑部進行審訊,取供詞進呈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御座前設下刑具,對親自王樓施以酷刑,用《清高宗實錄》的話說,是“朕復親行廷鞫,加以杖夾,令其羞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乾隆皇帝親自審訊王慺,命人給他上了夾棍,打了板子,親眼看著他在自己面前痛得死去活來,方解心頭之恨。

由於證據確鑿,罪行清楚,王慺對於各種控狀無話可說,全部認罪。於是,乾隆皇帝下令將他處死,“速正典刑,以彰國憲”。

七品知縣臨陣逃脫,乾隆皇帝親自審訊,嚴刑拷打後下令處死

乾隆皇帝還餘怒未消。他下詔痛罵了王慺一番:“此等貪生忘義之徒,即身受重闢,尚不足蔽辜。”他還下令:“其(王慺)子孫如有業經出仕,及現為舉監生員者,俱著即查明斥革,永不許登仕版。”這就是說,王慺子孫中如果有獲得舉人、監生、生員等功名的人,一經查明,立即斥革功名,永遠斷絕他們透過科舉考試製度進入官場的道路。十年寒窗苦讀的努力,因為王慺的臨陣逃脫行為而付諸東流。

這種做法,未免也太狠了吧?

乾隆皇帝還告誡大臣,忠心辦事:“朕辦理庶政務秉大公。其能死事者,必優予恤蔭、恩及後嗣。而於遇賊恇怯、畏死幸生之徒,則不但本身重加懲治,並且罰及子孫。所以勵名節而正官方,刑賞俱視其人之自取。”就問你怕不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