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吳勝利: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史話

作者:吳勝利

赤水鎮,位於華州區的最西部,南鄰高塘、瓜坡,西界臨渭區,北瀕渭河。下轄赤水、江村、程高等30多個村莊。

吳勝利: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集會 宋朝峰攝

赤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境內山、塬、河流並具,人文典故、歷史傳說層出不窮,枚不勝舉。

赤水鎮名稱的由來

赤水河是秦嶺北麓南北流向的一條河流,北入渭河,後歸黃河。街鎮因河而名,故稱赤水鎮。

三國時期,秦嶺腳下渭南玄象山(又叫元象山)山陰,有一外地周姓人家在此安家落戶。男主人中年喪生,兒子周處被母親溺愛嬌慣,橫行霸道,被鄉人連同水中大蛟龍、山裡白額虎並稱為“三害”。

當地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為此憂心忡忡,便設一計,“攛掇”周處入水殺蛟龍,上山射猛虎,以期為民除害。周處年少氣盛,不知老者施計。隨之揹著弓箭上了玄象山,連發三箭,射死老虎,除去 “一害”。人們把箭落之地的峪口,稱為“箭峪”。因猛虎在玄象山被射倒而斃,玄象山就更名“倒獸山”。

隨後,周處又入河與蛟龍搏殺。蛟龍被殺時,鮮血染紅了整整一河清水,人們將這條河叫 “赤水河”。

吳勝利:華州赤水史話

華州赤水河 老敏攝

鄉人以為“三害”俱除,奔走相告。周處萬分慚愧,奮發自強,終成忠臣良將。

赤水河的遠古人類

赤水鎮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南鄰秦嶺山脈、渭河東西橫貫全境。自然地理環境優越,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為遠古人類的生活提供了豐富資源。尤其是南北走向的赤水河將黃土高原切割,所裸露出來的黃土——古土壤地層剖面,暴露出大量的舊石器遺址點與石器標本,佐證了早在數十萬年之前就有猿人在河流兩岸生活。

這些原始人類,當發展到“爐火純青”的時代後,他們獲得熟食的機率日益增高,更多的智慧隨之產生。石器逐漸開始打磨,器物嘗試簡單造型,陶器孕育誕生,新石器時代文明到來。赤水河兩岸就分佈有多處新石器文化遺址,附近杏林鎮的老官臺文化亦是如此。

吳勝利:華州赤水史話

老官臺遺址保護區 楊國超供

漫漫歲月,赤水河兩岸遠古人一路走來,告別了大山,離開了洞穴,沿著河流找到了更為適合繁衍和發展的生存環境。他們創造了文明,代代相傳,不僅僅反映出赤水人的聰明智慧,同時也蘊含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漢武帝會東方朔

赤水街道南側310國道處,有一個村莊名叫會東方村。相傳當年漢武帝曾在此處會見過東方朔。多年之後會東方村增擴成兩個村莊,一個叫南會東方村,簡稱南會村。一個叫北會東方村,簡稱北會村。兩個村子200米之間曾建有“朔王廟”,並葬有東方朔衣冠冢。

吳勝利:華州赤水史話

會東方村村委會 高振強攝

東方朔年輕時雖涉於竊,但常不為己利,乃行忠孝之義,可謂仁人君子,同時他還是一位長壽之星。人們在此地修建“朔王廟”,並以其名作為村名,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敬重,以及祈壽、免災、求福的美好願望,因而香火累年不衰。

天龍山與鐵籠山

赤水河的緊東側還有一條河流,被當地人稱作“遇仙河”。遇仙河在310國道入口處,西側的土山叫“天龍山”,山水清明,站在其巔,極目向北眺望,蒲城縣境內的唐玄宗泰陵盡收眼底。

東面的山頭稱“鐵籠山”。三國時,司馬昭到鐵籠山後,山上極其缺水,只有一條小路可通。姜維便派重兵把守,將司馬昭圍困在山上。當時六千餘名將士,因無水補給自亡者甚多。司馬昭仰天長嘆“吾死於此也!”幸得王韜之計,上後山拜神泉後大量泉水流出,這才救下了千軍萬馬的性命。再後來司馬昭聯合羌兵戰敗了姜維。據說山頂上至今還能隱約看到昔日的土城殘壁。

唐汾陽王郭子儀故里

唐代汾陽王郭子儀故里,在今赤水鎮與原程家鄉郭家村一帶。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渭南市文管會文物普查時,在赤水以西郭家村發現了“唐敕汾陽王郭子儀故里”碑。石碑已斷為兩截,一截刻文“陽王郭子儀故里”,一截字曰“唐敕汾”三字。

吳勝利:華州赤水史話

“唐敕汾陽王郭子儀故里”碑作者供

據考證,石碑系清乾隆年間所立,村中街西還立有郭令公祠碑,上面刻記了捐銀捐地之事。郭子儀乃華州人氏,渭南曾一度隸屬華州。赤水與程家緊鄰,歷史上常常因州縣變更而置換隸屬。北宋時就曾有“渭南人鄭”(鄭指古鄭國,今華州區)的記載,程家也一度劃為赤水。

郭子儀是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因平息安史之亂,力挽狂瀾,封汾陽王,被譽“再造唐室”。德宗時追贈太師,配饗代宗廟廷,陪葬於建陵。

抬頭庵與泰通寺

傳說華州東城堡子有一豪富,娶了個童養媳。小丫頭勤快能幹,但常被虐待毒打。有次打得太狠,小丫頭實在受不了,就趁人不備,半夜偷跑了出來。她來到了一條河邊,用手掬著喝水,喝完水一抬頭,看見河岸上站著個慈眉善目、鬚髮皆白的老神仙。丫頭的遭遇老神仙似乎全都知道,微笑著勸她去出家修行,造福蒼生。丫頭也正有此意。於是老神仙用法術在丫頭抬頭看見他的地方,點化了一座寺廟叫“抬頭庵”。丫頭遇到老神仙的那條河,被稱作“遇仙河”。

吳勝利:華州赤水史話

“抬頭庵”南側的上清觀遺址 黃瑋攝

話說朱元璋逃難過了黃河來到陝西地界時,其姐與他失散,便在“抬頭庵”出家為尼。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做了皇帝后,欲尋皇姐團聚。隨即派人多方打聽,最終得知皇姐在華州出家,於是以華山進香為名,前來華州尋找皇姐。

朱元璋與皇姐相認後,勸她回宮,可是皇姐受佛法感化,早已看破紅塵,又念及朱元璋殺孽太重,執意留在這裡修行,為亡魂超度,藉此消除家族罪孽。朱元璋見皇姐態度堅決,只好同意她繼續留在了這裡。隨之御封“抬頭庵”為皇家寺院,更名為“泰通寺”,並下旨免除周邊村民的錢糧賦稅。

明皇子朱慈烺反清

1644年農曆三月十九,明朝最後一帝崇禎夢斷煤山,皇后自縊。崇禎不忍弒子,便叮囑皇子們在離亂之中混跡於百姓間隱姓埋名,苟全性命,以圖東山再起,反清復明。

逃亡中,太監三和想起明初先姑皇姐在陝西華州“泰通寺”出家之事,斷定這裡肯定有一方善民,便帶著12歲的四皇子朱慈烺直奔華州而來。

朱慈烺輾轉來到了華州赤水之南,在太平寺落下了腳。為了掩人耳目,太監三和便削髮為僧,朱慈烺也穿了僧衣,稱三和為師傅,更名為朱恆。

朱慈烺慢慢長大,他明白反清復明的重任已落到自己的肩上。便悄悄聯絡明朝舊部人馬,積攢軍事力量。因為人馬眾多,不能全都住在廟裡。所以就把他們分散了開來,讓其各領本部兵馬居住在就近村莊。這便有了後來的村名鎮名,如:聖山(聖指皇上)、忠王村、朱張村、崇安村、南王村、興國村、保國村和高塘(塘諧音堂,指朝廷高堂)等等。朱慈烺還在今天橋峪和澗峪之間開闢了十里馬場操練軍事,正式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朱慈烺在赤水南塬上舉旗反清,很快讓清政府知曉。多次派軍前來剿滅。歷經勝敗,反清復明鬥爭持續了八年之久,終因雙方力量懸殊,朱慈烺深感無力迴天,他不想再讓舊部和當地百姓跟著自己做無謂的犧牲。於1674年農曆三月十七,來到塬後蘊空山雲寂寺出家為僧,法號普乾。1701年農曆二月十七圓寂,享年73歲。遺願:“生不為清臣,死不沾清土”。圓寂後,僧人遵命將君棺用鐵鏈懸空而葬,這便有了今天黃河流域唯一的一所皇家級別的懸棺。

吳勝利:華州赤水史話

蘊空懸棺 劉亦農供

康熙二十七年,雲寂寺改名蘊空禪院。他出家之日農曆三月十七被定為廟會。朱慈烺遺願,朝廷恩准,當地人把他生活、戰鬥過的地方稱作“大明”,這也是今天華州區大明鎮名稱的由來。

華縣大地震的震中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華縣大地震”。這是中國歷史上破壞力最強的一次大地震,也是世界有歷史紀錄的地震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華縣大地震震中位置就在赤水接南塬的地方。

吳勝利: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河床隆起倒向 作者供

《華州志》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哺,地旋運,天昏慘,夜半月無光。地反立,苑樹如數地。忽西南如萬車驚突,又如雷自地出。民驚潰,起臥失措,垣屋皆倒。忽西南天裂有光,忽又合,而地在皆陷裂,其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墜於水穴下地複合,他日掘丈餘復得之者。原阜旋移,高下盡成故跡。後計死傷者數萬人。自古災變,未有如此慘怪者。地震之夕,星殞如雨”。

赤水街上的橋上橋

橋上橋位於赤水街道西頭,橋東西長70米、南北寬5米,橫跨在赤水河面之上。

吳勝利: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橋上橋 劉煥民攝

《華州志》載:下橋建於康熙六年(1667),是一座七孔石拱橋。經過160餘年的長期淤積,致使下橋橋眼壅塞,流水不暢,兩岸民眾常因此遭受洪澇災害。後於道光十二年(1832)又在原橋之上疊建了一座九孔石拱橋,從而形成了橋上橋的壯美奇觀。如今上橋的南北兩側,可以看到6個龍頭與龍尾依次並列,龍頭朝南,龍尾向北,非常壯觀。

陝東黨團組織發祥地——赤水職校

位於赤水鎮西南的私立赤水初等職業學校,是陝東黨團組織發祥地。

1922年9月,陝西地區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和黨團組織建立者王尚德,籌集資金在赤水鎮南的法濟寺舊址上建立了私立赤水初等小學,1923年改為私立赤水初等職業學校(簡稱“赤職”)。此後,王尚德以該校為中心,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了一大批革命骨幹,使“赤職”成為陝西東部地區名副其實的革命陣地。

1924年6月,由上海來“赤職”的武止戈指示王尚德成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赤水支部幹事會,王尚德任書記。這是陝西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團支部。

1925年春,渭南教育改進社在“赤職”成立,共青團赤水特支秘密領導和支援了驅逐渭南縣反動教育局長王述道的鬥爭。勝利之後,革命力量全面佔領了渭南縣教育陣地,開創了渭南縣教育史上的新局面。

吳勝利:華州赤水史話

渭南赤水職業中學 原文圖

從1928年2月的宣化事件到後來的渭華起義爆發,“赤職”學生和工農革命軍、革命群眾相互配合與敵激戰。渭華起義失敗後,“赤職”備受摧殘,多名學生被捕入獄,受盡酷刑,英勇就義。

1936年秋,在原“赤職”校址上,赤水農業職業中學(簡稱“赤農”)正式開學。王尚德任校長。這所學校又成為黨在陝東一個重要的革命據點。

傳統美食赤水扯麵

華州人乃至整個陝西人的心目當中,赤水扯麵可謂是美食界的一面旗幟。它與高塘涼粉、金堆餈粑、下廟餄餎、蓮花寺餃子一樣,都成為了當地一個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據傳,赤水扯麵源於西周末年,為古鄭國鄭桓公御廚所創。秦代時,秦始皇御駕東巡,途經此地,當地人以扯麵、臘肉奉其食之,始皇帝嘗之欣喜不已,回到咸陽以後,這一獨特美食便流傳整個三秦大地。

吳勝利: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扯麵 渭水人家攝

唐朝華州的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時,赤水扯麵的李氏先祖在其麾下效力,曾為唐營將士製作扯麵、臘肉和方餅。後來李氏先祖被留在汾陽王府掌廚,赤水扯麵、臘肉、方餅再度風行於汾陽。

光滑筋韌,綿長不斷,濃香四溢的赤水扯麵,放上秘製的臊子,澆上油潑辣子,就上新鮮的大蒜,不僅是華州人的口福,更是當今三秦人的最愛。

振興鄉村,文化先行!鄉村文化是銘記在骨子裡的獨特記憶,鄉村故事是古老鄉村的特色名片,將諸多歷史傳承和文化風貌編織起來, 精彩紛呈,古而不衰。

原文來源:華山風骨

原文作者:吳勝利

整理編輯:華山風骨、華州文史薈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