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王昭君 青冢下的孤寂靈魂》

王昭君 青冢下的孤寂靈魂

編輯:張安

文字:野磐

稽核:張安

◎ 向你借來的筆 ◎圖片源與網路

《王昭君 青冢下的孤寂靈魂》

建昭元年的春風吹醒了香溪,這條養育了昭君的水。

這一年的春風來得晚,似乎是知道昭君要坐著官船,北上長安,不忍她離去。

01

說起王昭君,腦海裡出現的第一個詞就是出塞和親,的確,這是昭君一生的概括。

昭君者,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人是也。通俗著說,也就是現在的湖北宜昌,流經這片土地的的香溪,默默地養育了她。

昭君出身平凡,普通人家而已,好在家中兄長多,力氣活不用幹,於是自幼跟著母親學習女紅之術,閒暇時父親還會教她識字讀書。

由於生得一副姣好容貌,又才藝雙全,年當二八妙齡的昭君,名氣沿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多少年輕才俊對其愛慕無比。

可是,建昭元年,元帝下詔廣集天下秀女入宮,昭君自然是不可推讓的南郡第一,尚開春,官船便入了香溪。

萬般不捨,聖令難辭,含著淚,昭君向至親揮手告別,登上了雕花龍鳳官船,北上長安,改寫了自己的一生。

02

入了宮,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留在掖庭——本用作關押王室成員和宮女太監,只因選秀才臨時改為簡陋的“儲秀宮”。

按說,昭君如此貌美又多才,理應早就入宮受幸,可奈何秀女眾多,良久未得召幸。

當時在宮中,皇帝選秀女是依照畫像,畫師畫好秀女的模樣,再呈給皇帝,看中了就進宮,看不中就雪藏。

一來二去,秀女也就明白其中規則,便暗中花錢賄賂畫師,只求他們將自己畫的更美。

昭君天生聰慧,自然早就清楚,可自知貌美的她,從未花過一分錢去賄賂,這下倒好,惹惱了她的畫師,毛延壽。

從此,昭君的畫像上不是多了一點剋夫痣,就是少了幾分神韻,平淡無奇,元帝看見自然是不願理會。不過,也有說法稱毛延壽是為勸誡元帝不要沉迷女色,耽誤朝政,這才出此下策。

可無論怎樣,這件事使昭君本該一片光明的未來失去色彩,這個正值妙齡的女子待在暗無天日的掖庭,心中充滿悲憤與無奈,請掖庭令行卻被駁回,於她而言,這該有多麼痛苦?

《王昭君 青冢下的孤寂靈魂》

03

公元前三十三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向元帝請求和親,想迎娶一個漢人為妻。

秀女眾多,元帝隨口便答應下來,當即下旨詢問誰願和親。自知待在宮中無望的昭君,毅然答應了,元帝看過她的畫像,原來是一個容貌平淡無奇的女子,便准許了她,可他不曾想過,昭君竟是如此貌美如花。

大殿上,元帝只抬頭瞧了一眼昭君,不瞧不要緊,這一瞧,便讓他丟了魂魄。

好一個眼含春水,動人心魂的女子,一顰一笑間看得元帝如痴如醉。

元帝頓時深感懊悔,打算換一個秀女替昭君和親,可一看見那呼韓邪坐在殿上,一雙眼睛盯著昭君不動,自知不可失信於人,無奈之下,只好目送昭君離開,獨自嘆息著拂袖回宮。

有史載:“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元帝回宮,開啟畫冊,看見畫中的人兒與昭君只有三分相似,怒火中燒,便下令綁了毛延壽,推出斬首。

到了送行的日子,元帝尾隨著駝隊,送出長安十餘里,隨行的珠寶綢緞更是數不勝數,末了,看著漸行漸遠的駝影,元帝只能嘆息搖頭。

而這個本該享盡榮華富貴的女子,不得不背井離鄉,帶著自己的琵琶,去往粗鄙的北蠻匈奴和親,這其中心酸悲涼,實在難以體會。

奈何,胡漢親和柔骨獻,怨傷彈淚濺琵琶。

04

在昭君和親後的三個月,四十歲的元帝飽受相思懊惱煎熬,居然一病不起,到了初夏,於悔恨中駕崩,昭君的遠嫁,已然是元帝無法釋懷的悲痛。

誠然,昭君和親使得西漢與匈奴和睦相處六十年,可對於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遠嫁異邦,甚至在丈夫死後還要依胡俗嫁給兒子,這,該有多麼怨恨與無助?

年僅三十四歲的昭君鬱鬱而終,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可悲可嘆,昭君的一生,於大局而言是功不可沒,但是對於這個絕代佳人而言,該是多麼的無奈與不甘。

青冢之下,是一個孤寂的靈魂。

《王昭君 青冢下的孤寂靈魂》

- End -

歷史訊息

《王昭君 青冢下的孤寂靈魂》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