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順昌大捷究竟是怎麼回事?

說到順昌大捷時,主流說法都是劉錡以兩萬軍隊(甚至是五千),大敗完顏宗弼十萬大軍。

平明,敵兵攻城十餘萬,府城惟東西兩門受敵。錡所部不滿二萬,而可出戰者僅五千。

說起這一仗的結果,必然是打得金國都不敢在中原長待,如果不是金國的金牌臥底秦檜,在關鍵時候起到了翻局的作用,金國早讓我大漢民族打回老家去了。

於是錡方欲進兵乘敵虛,而檜召錡還。徽猷閣待制洪晧,時在燕山,密奏:“順昌之役,敵震懼喪魄,燕之珍寶,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王師亟還,自失機會,可惜也!”

順昌大捷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我看來,相關說法的可信度不算太高,應該只是大宋的單方面政治宣傳而已。

第一、金史方面的資料,並不支援這種說法。

第二、中原大戰的結果,就是金國佔據了中原,宋軍退出了中原。

關於第一點,我們可以說,這是因為金史喜歡諱敗為勝;關於第二點,我們可以說,這是因為金國的金牌臥底秦檜發揮的作用,或是金國的控制的超級人質宋欽宗發揮了作用。

問題是,這種解釋是非常蒼白的,因為這種解釋,過於強調個人的作用。

對於順昌大捷,我們只要知道幾個基本的歷史事實,大約就會對這場戰役,有一個比較直觀的瞭解。

第一點、順昌距汴梁有多遠呢?600裡。

先是宗弼在龍德宮,得告急之報,即索靴上馬,麾其眾出軍,頃刻而集。過淮寧,留一宿,治戰具,備糗糧,自東京往復千二百里,不七日而至。

換而言之,劉錡率領的軍隊,並沒有遠離宋金事實上的軍事分界線。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劉錡的軍隊為什麼會距汴梁如此遙遠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宋軍根本不敢大舉深入中原,即使是金國已經把相關土地割給了大宋。

第二點、當時文職官員系統,早已進入了中原腹地,卻沒有一支宋軍進入中原腹地。

在金軍撕毀和議時,東京留守孟庚和南京留守路允迪,都是南宋中央政府派過去的。

當然了,由於沒有大宋軍隊護送,所以金國撕毀和約南下時,他們都只能選擇開門投降。

丙戌,宗弼入東京,觀文殿學士、留守孟庚,不知所措……遂率官屬迎拜宗弼入城,住舊龍德宮。

初,金人既背盟,復以葛王褒知歸德府……資政殿學士、南京留守路允迪,不得已朝服出城見之,會於宋王臺。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南宋軍隊為什麼沒跟著這些文職官員一塊進入中原腹地呢?大約是因為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顯然是大宋中央政府害怕因此惹得金國猜忌。金國把中原割給了南宋,大宋直接就派軍事主力進入中原,這是想幹什麼呢?總不成,就是蹬鼻子上臉,趁機北伐吧?

第二個原因,顯然是南宋無法解決相關的後勤問題。

眾多軍隊進入中原,後勤保障如何解決呢?從中原就地解決,有可能會引發中原老百姓的反抗;從江南運送吧,壓力太大。所以,南宋無法及時把軍隊大舉派駐到中原。

基於趙構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等南宋解決了後勤問題,再派大軍進入中原。想當年,宋徽宗收復幽雲後,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沒有解決,盲目接管幽州地區,直接弄得天下大亂了。

二月,癸丑,京城副留守郭仲荀乞兵與糧,帝曰:“朕今日和議,蓋欲消兵,使百姓安業。留司豈容多兵!但得二三千人彈壓侵略足矣。至於錢糧,亦只據所入課利,養贍官兵。它日置榷場,不患無錢,豈可虛內而事外邪!朕見前朝開邊,如陝西、燕山,曾不得尺帛鬥米,而府藏已耗竭矣,此可為戒。”

第三個原因,則是因為接到相關命令的軍隊,也缺乏深入中原的勇氣。所以,劉錡在二月份就已接到了進駐汴梁的命令,而五月份金國撕毀合約時,劉錡才剛剛到達距汴梁600裡的順昌。

二月,辛亥,濟州防禦使、主管侍衛軍馬司公事劉錡為東京副留守,仍兼節制軍馬……五月,丙子,金主詔元帥府復取河南、陝西地。

當然了,劉錡所率的軍隊,不敢迅速趕赴汴梁,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在宋金和議沒有完全穩定時,劉錡率領一兩萬軍隊,還帶著大量的家眷進入汴梁,隨時有可能被金軍一鍋端。

其實,不要說別的了,只要我們知道順昌的地理位置,大約就會知道,劉錡並沒有傳說中那樣牛。

如果劉錡真有傳說中那樣牛,二月份已被任務為東京副留守,而且東京留守(文職官員)早已到汴梁赴任,劉錡怎麼在五月份時,還離汴梁有600多里呢?

從這層意義上,劉錡雖然很牛,但他還是現實中的優秀將領,絕不是傳說中的戰神。

更主要的是,劉錡的一生,並不是只在順昌打過一場仗。

幾個月後,完顏宗弼大舉深入淮南,劉錡依然是宋方的重要將領。當金軍進攻廬州時,劉錡卻是棄守廬州,於是廬州淪陷了。

乙丑,劉錡至廬州,駐兵城外。時樞密直學士、知廬州陳規病卒,城中無守臣,備禦之具皆闕,官吏軍民散出逃遁,惟有宣撫司統制官關師古兵二千餘人。錡巡其城一匝,曰:“城不足守也。”乃冒雨與師古率眾而南。

當時的劉錡能吹噓的事,也就是在他率軍南撤(南逃)時,金軍不敢追擊罷了。

丙寅,金以大軍入廬州,遣輕騎追劉錡,及於西山口。錡自以精兵為殿,西向列陳以待。追騎望見錡旌旗,逡巡不敢逼,日暮,各解去。

我們必須得知道,廬州在大宋境內,而且靠近長江。

如果劉錡在中原都能打出傳說中的順昌大捷;在淮南,怎麼就不敢在廬州與金軍開戰呢?

而且,順昌的群眾基礎非常差勁。因為,順昌被偽齊統治了七八年,宋奸遍地都是,以至於劉錡在守順昌時,都不敢讓當地軍民參與軍事行動,因為害怕當地人在關鍵時候打黑槍。

時錡見陳、蔡以西,皆望風投拜;又有王山者,舊為宗弼所用,嘗知順昌府,至是復來城下,宗弼欲再令守順昌;錡慮有苟全性命者賣己於外,故順昌官吏軍民皆不許登城,以己所部兵守之。

而廬州呢?一直在大宋的統治下,這裡的群眾基礎雖然不敢說多好,但顯然比順昌強多了。

既然劉錡在順昌以絕對劣勢的兵力都敢與金軍開戰,在廬州怎麼就不敢了呢?

還有,在順昌大戰時,劉錡似乎是等不到援軍的;至少,如果劉錡敢指望援軍,肯定會死得非常難看。

因為,在順昌大戰結束時,也沒有見到哪支友軍接近順昌。

而廬州畢竟在大宋境內,張俊、韓世忠的軍隊隨時會趕赴這裡。

在廬州這種地方,劉錡都不敢和金軍硬橋硬馬打一仗,在順昌為什麼就敢呢?

順昌大捷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在順昌,宋金的兵力對比,並沒有宋方記錄的那樣懸殊。

如果劉錡只是幾個月後不戰棄守廬州,還勉強能交待下去。問題是,劉錡多活了幾年,所以在金國二十年後,再次撕毀和議南下時,劉錡還活著,於是劉錡留下了一句名垂青史的話。“朝廷養兵三十年,大功乃出書生手,我輩愧死矣!”

事實上,在完顏亮南侵時,劉錡嚇得想跑路,以至於讓虞允文責問得只能滿臉愧色。因為,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敵人入侵,你竟然一心想著跑路,你能對得起誰?

中書舍人兼參謀軍事虞允文見太尉劉錡,問兵敗狀,錡曰:“錡當上還制置、招討二印耳。”允文曰:“國事如此,公持是印欲安所歸乎?”錡慚不能答。

如果劉錡真能以兩萬人(甚至是五千),就打得完顏宗弼十萬大軍慘敗。怎麼二十年後,面對完顏亮的大軍就會狼狽成那副樣子呢?

總不成,我們真相信,古代兩大國打仗,就是靠主帥單挑能力決定勝負,而劉錡年老體衰,單挑能力下降,所以不復當年的神勇了吧?

我說這些,無意貶低劉錡,因為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劉錡都是當時第一流的將領。

我只是想說,劉錡並沒有傳說中那樣神奇,順昌大捷也沒有那樣神奇罷了。

許多人看慣了英雄傳奇,所以,你如實記錄一場戰役,即使是大家公認的大捷,他們也會覺得,那就不是多大的事兒。

最經典的就是平型關大捷。

許多總喜歡嘲笑平型關大捷,總而言之,這也能稱之為大捷?真是天大的笑話!林帥親自領銜出戰,就打死了百八十個鬼子,這叫什麼大捷?太沒有技術含量了吧。

既然如此,如果我們說,劉錡率領一萬宋軍,大敗五千或是八千金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許多人難免會覺得,這也能叫大捷?太沒有技術含量了吧。

既然大家都喜歡這樣看歷史,那政府在做政治宣傳時,自然就得說,我們五千人大敗了十萬敵軍;再不行,就是我們五百人大敗了十萬敵軍。這樣一聽,人們才會覺得,這才能稱之為大捷。

問題是,看那些資料比較詳細的戰史,我們都會知道,沒有一個將領會以絕對劣勢的兵力主動與敵人開戰的。

所以,林帥很牛,彭老總很牛,粟大將也很牛,但只要兵力處於絕對劣勢,他們通常都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想辦法跑路、躲藏,在運動中尋求殲滅敵人的機會,留下來硬橋硬馬地對打,那就是找死。

反例是拿破崙,他也很牛,但因為比敵軍少了幾萬人,直接就讓打得落花流水。以至於許多年以後,人們在說起拿破崙的失敗時,通常也只是感嘆,如果那三萬援軍能在關鍵時候到達滑鐵盧,拿破崙的命運就會改變了。

毛老人家後來總結過用兵之道,認為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總兵力落後不要緊,只要在具體的戰場上集結優勢兵力,就有機會吃掉敵人。

順昌大捷究竟是怎麼回事?

事實上,劉錡敢在順昌與金軍開戰,而不敢在廬州與金軍開戰,主要原因也在這裡。

劉錡透過各種情報彙總,得出以下兩個基本的結論。

第一、金國在順昌沒有重兵,至少與劉錡的兵力相比,金軍處於一定的劣勢,所以宋軍有機會在這裡打一場勝仗。

第二、金國很難向順昌調集軍事主力,至少在金國調集軍事主力之前,宋軍可以實現成功轉移。

有這兩點做基礎,劉錡自然可以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但隨後不久,金軍主力開始向順昌方向集結了。

當時的劉錡有兩個選擇,一是在金軍主力集結前,趕緊率軍撤走;二是趁金軍沒有集結前,再次主動進攻,然後率軍撤退。

哪一種選擇好呢?這個很難判斷。

因為,劉錡的手下普遍認為,現在已取得了不少戰果,抓緊撤軍也算大功一件了。但是劉錡認為,我們率領大量的家眷,如果在敵軍向我方集結的時候撤退,那是非常危險的。

錡聞宗弼至近境,乃登城會諸將於東門,問曰:“策將安出?”或謂今已屢捷,宜乘此勢,具舟全軍而歸,錡曰:“朝廷養兵十五年,正欲為緩急之用。況已挫敵鋒,軍威稍振,雖多寡不侔,然有進無退。兼敵營近三十里,而四太子又來援,吾軍一動,被敵追及,老小先亂,必至狼狽,不惟前功盡廢,致敵遂侵兩淮,震驚江、浙,則平生報國之志,反為誤國之罪。不如背城一戰,於死中求生可也。”

所以,劉錡做出一個大膽的選擇,那就是想辦法讓金軍統帥輕視自己,從而讓金軍改變原來的作戰計劃。

在這種背景下,劉錡讓人給金軍統帥傳遞了一個假情報。

順昌的宋軍統帥劉錡,只是一個花花公子。所以,只要您抓緊時間進攻,就可以重創駐紮在順昌的宋軍。而金軍統帥竟然相信了這個情報,於是改變原來的作戰計劃輕敵冒進,讓劉錡打得再次大敗而回。

錡呼帳下曹成等二人,諭之曰:“吾遣爾為間,事捷,有厚賞;第如我言,敵必不殺。我今遣騎探路,置汝隊中,汝遇敵,必墜馬,使為所得。敵帥問我何人,則曰:“邊帥子,喜聲色,朝廷以兩國講好,使守東京,圖逸樂耳。’”已而遣探騎果遇敵,二人被執,宗弼問,對如言,宗弼喜曰:“可蹴此城耳!”

據宋方的記錄,當時順昌之戰的金軍統帥是完顏宗弼。

但是,金方的歷史記錄,似乎不支援這種說法。

在這裡,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議,我們一概採取宋方的史料。而前面所說的內容,都是宋史方面的記錄。

話說,劉錡讓人給完顏宗弼送假情報說,順昌城內的宋軍統帥劉錡只是一個花花公子。於是,完顏宗弼就率軍火速奔向順昌,試圖一舉殲滅順昌的宋軍。

其實呢,就是看大宋方面的記錄,我們也知道,順昌之戰時,並沒有多少金軍。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順昌一線最初駐紮著上萬金軍,那劉錡派去的人,告訴完顏宗弼說,順昌的宋軍統帥劉錡是一個花花公子,完顏宗弼肯定不會相信的。因為,一個宋軍統帥率領一兩萬人(能出戰的只有五千),就能把上萬金軍打得一敗再敗,還向大本營求救,能是花花公子嗎?

從這層意義上,順昌附近的金軍,最初並沒有多少。否則,當地金軍讓宋軍打得一敗再敗,而有人告訴完顏宗弼說,宋軍的指揮官是一個花花公子,完顏宗弼腦子進了水,也不會相信的。

更主要的是,完顏宗弼既然相信順昌的劉錡是一個花公子,而且也知道劉錡只率領兩萬宋軍(能出戰的只有幾千),怎麼可能率十萬大軍進攻順昌呢?

許多人相信完顏宗弼率領十萬大軍進攻順昌,是因為在他們看來,打仗和打電子遊戲差不多。總而言之,不就十萬大軍,想實現幾百公里的空間位移嗎?我隨手一指,就可以實現。

事實上,不要說打仗了,就是打電子遊戲,十萬大軍實現幾百公里的空間位移,也不是隨便可以實現的。

對此,只要我們知道一個叫田忌賽馬的故事就可以了。

田忌賽馬的總體思路就是。當大家的資源相差無幾時,你能用下等馬,把敵人的上等馬引出來,就可以在戰略上佔據主動。反過來說,如果你拿自己的上等馬,和敵人下等馬去比賽,就算能在這個區域性佔據優勢,也會在整體戰略上陷入被動。

只要知道這個原理,我們大約就會知道,宋方記載的順昌大捷,充滿了水分。

總的來說,劉錡只是一匹下等馬。

至少,劉錡無論從哪個角度,也不能與岳飛、張俊、韓世忠相比,甚至都不能和楊沂中相比。

既然劉錡只是一匹下等馬,金國怎麼可能直接派上等馬出戰呢?換而言之,劉琦率領兩萬人(能出戰的只有五千),金國怎麼可能讓完顏宗弼領銜,並且率領十萬大軍出戰呢?

只要我們知道這種基本軍事原理,大約就會知道,面對劉錡兩萬軍隊(甚至五千)的進攻時,金國絕不可能讓完顏宗弼率領十萬大軍還擊的。

因為總的來說,此時的南宋和金國對比,整體國力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整體的軍事動員能力,也沒有太大的差別,軍隊素質也沒有本質的差別。

在這種背景下,不要說完顏宗弼被劉錡打得大敗了,就是完顏宗弼被劉錡拖在順昌,金軍也有可能輸掉整個中原之戰。

順昌大捷究竟是怎麼回事?

中原大戰的主要背景,就是面對金國的突然背盟,南宋什麼反應也沒有,實在太沒面子了,但反應太激烈也比較危險,所以南宋給各大軍區的命令,就是給金軍一定打擊。但前提是宋軍必須得保證安全第一。

換言之,前方將帥必須得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有利的時間、地點投入戰鬥。當然了,如果沒有把握,就不要輕易出戰。

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南宋各大集團軍,都在此階段對金軍進行了反擊,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事實上,在順昌大捷前後,張俊、韓世忠、岳飛都對金軍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擊。當時張俊進攻宿州,並奪取亳州;韓世忠進攻海州;岳飛更不得了,直接就打到汴州附近。

淮西宣撫司統制王德復宿州……丁酉,京東、淮東宣撫司都統制王勝克海州……戊戌,淮西宣撫使張俊克亳州。

順昌大捷究竟是怎麼回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