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孫權成名之戰:“草船借箭”名耀三國,“八字退曹”傳為佳話

孫權在亂世之中的崛起,可以說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他接手的本就是一個已經基本成型的帝國基礎,這相對於曹操和劉備建立帝國的基礎而言,起點就很高。但是,

起點高未必能做得好

,這是從古至今眾多典型案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而孫權就是那個起點高,做得又好的典型案例。孫權苦心經營的孫吳帝國,在三國之中國祚最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今天要分享的三國故事,就是孫權早期的成名之戰,後世稱之為“濡須口之戰”或“濡須之戰”。

孫權成名之戰:“草船借箭”名耀三國,“八字退曹”傳為佳話

吳、魏的必爭之地——“濡須口”;

根據《辭海》中的解釋,“濡須”是古代江淮地區注入長江的一條水系名稱,該水系的源頭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內的西巢湖,流經今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的東南注入長江。這條水系在漢末三國時期被稱之為“濡須水”,是江淮地區的主要水道之一,也是巢湖進入長江流域的唯一水道,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價值和戰略地位,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所謂的

“濡須口”

,就是濡須水注入長江的進水口,相當於扼制濡須水的一個主要關口。

關於“濡須口”的具體位置,由於歷時過於久遠,古代的水系、水道經過千餘年的沖刷與淤積也多有變遷,只知在今無為縣東北一帶靠近長江入口的位置,具體位置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但是,“濡須口”在漢末三國時期對吳、魏兩國的重要性,在清嘉慶年的《無為州志》中卻有著非常詳細的記載。

該書載,

漢末三國時期,吳、魏兩國在江淮地區的軍事對峙,曹魏一方的軍事重鎮在以合肥古城為中心的周邊一帶,其中包含有巢湖、巢縣等地域;而孫吳的軍事重鎮則在以“濡須口”為中心的周邊一帶,其中包含有當時的濡須塢、東關等地域。

該書中還明確指出,

只要魏人不過“濡須”地帶,吳國的都城“建業”,即今南京市,便可高枕無憂。

所以,每當魏國舉兵進攻濡須時,吳國必然傾盡全國之力抗擊。

孫權成名之戰:“草船借箭”名耀三國,“八字退曹”傳為佳話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整個三國時期,吳、魏兩國曾圍繞“濡須口”展開了四次大規模征戰,分別是漢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明帝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等。在四次征戰之中,

曹操親率大軍進攻兩次,孫權親自率部迎敵、督戰兩次,由此足可見“濡須口”在當時的重要性。

而孫權的成名之戰,就在第一次親自率部迎敵的“濡須口”之戰中。

吳、魏對峙“濡須口”;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受到重創之後,經過了三年的修生養息,終於在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恢復了元氣。此時,曹操已經平息了關中地區的叛亂,馬超、韓遂等人的殘餘勢力,暫且已經構不成威脅,後方基本穩固。於是,就把目光盯在了東南戰場。

孫權成名之戰:“草船借箭”名耀三國,“八字退曹”傳為佳話

曹操此次南征的用意有兩個:一、孫權趁著曹操無暇顧及東南的時候,勢力發展得太快了,有必要敲打一下,最好是一舉平定江東地區,永絕後患。即使不能蕩平江東,也可以順便佔據濡須地區,將東吳的經濟、政治中心俯視在曹魏的兵鋒之下,掌握伐吳的主動權;二、孫權有些目中無人,趁著曹操的實力尚未恢復和關中地區還沒有穩固的間隙,曾經出手染指曹魏在江淮地區的軍事重鎮合肥地區。雖然在揚州刺史劉馥的頑強抵抗之下,孫權沒有達到目的,但此種行為著實令人可恨、可惱,必須要教訓一下出出這口惡氣。

漢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2年)正月,曹操經過一年多的精心準備,親率大軍開拔,挺近至江淮地區的合肥重地。

孫權聽聞曹操南征的訊息之後非常震驚,立即召集眾將商議對策,最終做出了一致性的決定,由孫權親自掛帥,率領大軍前往“濡須口”迎敵。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孫權還命大將朱然,在東關地區修築了濡須塢,一方面做好長期應戰的準備;另一方面,防止魏軍從東關一帶偷襲。

孫權成名之戰:“草船借箭”名耀三國,“八字退曹”傳為佳話

此時孫權的內心深處,要說害怕情緒肯定是有的,畢竟“濡須口”的戰略地位對吳國太重要了,此地的得失,直接決定著能否掌握戰場主動權的問題。但是,要說孫權驚恐失措,倒也不至於。畢竟,孫權十六歲時也是經歷過戰場生死的人,尤其是十九歲掌控東吳之後,在沒有周瑜、程普等人的幫助下,獨自率領族中子弟經歷了一場立威之戰,此時正是心氣高漲、躍躍欲試的時候。關於孫權的“立威之戰”,會在另外的文章中做一個詳細的介紹,本文當中不再展開贅述。

就這樣,曹操與孫權,各自率領著部眾,在江淮地區的“濡須口”一帶形成了對峙之勢。

孫權的成名之戰——“草船借箭”、“八字退敵”;

在此次“濡須口”之戰中,曹操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最博人眼球的是孫權的表現。

孫權成名之戰:“草船借箭”名耀三國,“八字退曹”傳為佳話

據《三國志》和《資治通鑑》載,開戰之初,孫權不停勸諫,率部主動出擊,集中兵力進攻曹操的軍營,結果,導致後方空虛,給了曹操一個可乘之機。曹操率部攻破了吳軍的一處營地,俘虜了吳將公孫陽,取得了開戰之初的一個小勝利。之後,曹操想繼續擴大戰果,再次命人偷襲吳軍的軍營。孫權首攻失利之後不敢託大,採用水軍的優勢圍殲來敵,斬殺、溺亡魏軍數千人,生擒三千餘人。不僅將戰事扳成了平局,而且,也讓曹操清醒地認識到了吳國水軍的犀利。

接下來,雙方又經過數次相互攻伐,互有勝負,不分伯仲。曹操原本以為這是一場以大欺小的殲滅戰,卻沒成想打成了焦灼戰,尤其是吳國水軍的優勢,令曹操十分忌憚。於是,曹操命令諸軍固防堅守,與孫權大軍僵持了起來。孫權見魏軍龜縮不出,也來了興致,不僅親自率部在魏軍營前叫陣,並且,在多次叫陣無果之後,還趁著夜間,駕著戰船進入魏軍的營寨,進行了一趟巡視、閱兵、遊覽。僅帶一艘戰船進入魏軍水師營寨腹地,可想孫權當時的膽子有多大。

孫權成名之戰:“草船借箭”名耀三國,“八字退曹”傳為佳話

據裴松之注引《魏略》中的記載,孫權乘著大船進入魏軍營寨巡視,曹操下令萬箭齊發,船身一面受箭太多出現了傾斜,孫權又命船轉向,最後“

箭均船平,乃還。

”這即是“草船借箭”這一典故的由來。

關於孫權“八字退敵”,也是傳為佳話的一個典故。據裴松之注引《吳歷》中的記載,吳、魏兩軍僵持日久,誰也沒有撈到一點好處,魏軍又攝於吳國水軍龜縮不出,孫權也漸漸的失去了繼續對峙的興致。於是,孫權就給曹操寫了一封信,隨信還有一張便條,上面就寫了八個字:“

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來日方長,只要你不死,咱們還有機會一決高下,何必像現在這樣都僵著不動呢?

曹操看了孫權的信之後,就率部退兵了,“濡須口”之戰就此結束。此次吳、魏交戰,既是首次圍繞“濡須口”展開的爭奪戰,也是孫權成名並享譽後世的一次經典戰役。所以,從這種意義來說,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還真是孫權成名的一處福地。

參考書籍:《三國志》、《資治通鑑》、《辭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