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被誇張的幾場戰鬥,原來這些三國猛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

三國時期有很多令人津津樂道的戰鬥,比如關羽陣斬顏良;張遼“八百破十萬”;甘寧百騎劫營;文鴦單騎退敵。這些人物被視為三國時期最勇猛將領之列,其實從他們整個軍事生涯來看,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以上這幾個戰例卻並沒有很多人想象中的傳奇程度,被曲解、被誇張甚至是被虛構出來的。下面小編就還原一下這四場戰鬥的本來面目。

被誇張的幾場戰鬥,原來這些三國猛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

關羽斬顏良是《三國志》記載唯一一場武將單挑?

關羽斬顏良這場戰鬥非常經典,發生在“官渡之戰”中的區域性戰役——“白馬之戰”。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袁紹大軍南下,派沮授、郭圖、淳于瓊、顏良等人進攻白馬,東郡太守向曹操求援,關羽(當時已經投降曹操)作為援軍趕到白馬,發現顏良的麾蓋並對其進行刺殺活動,成功殺死顏良。《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中僅記載關羽兩次軍事上的高光表現,“白馬之戰”的第一個。

被誇張的幾場戰鬥,原來這些三國猛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

《關羽傳》的原文非常漂亮:“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慨然有古壯士之風。由於這個記載,讓很多人誤以為是關羽單槍匹馬在萬軍從中取上將首級。甚至還有“關羽斬顏良是《三國志》記載唯一一次武將單挑”的說法。

被誇張的幾場戰鬥,原來這些三國猛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

然而在真實的“白馬之戰”中卻不是這樣,首先關羽並非“白馬之戰”的唯一功臣,在交兵之前就有荀攸獻計,分奇兵吸引白馬圍軍;在具體的作戰中,也是關羽、張遼、徐晃等人一同參戰,不過關羽注意到並殺死顏良,成為“白馬之戰”的首功。雖然關羽的表現確實勇武,但是從性質上來看,關羽斬顏良與黃忠斬夏侯淵,張遼斬蹋頓沒有明顯區別,談不上所謂“唯一”,也並非單挑。

被誇張的幾場戰鬥,原來這些三國猛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

張遼“八百破十萬”的水分

張遼在歷史上是壯勇不減關、張的曹魏名將,最經典的戰役應該是第二次“合肥之戰”。就是在這場戰役中,張遼一戰封神,流出“八百破十萬”的傳說,也奠定了孫權“孫十萬”在三國人物評點食物鏈低端的地位。那麼張遼在第二次“合肥之戰”中的表現真的有這麼神奇嗎?其實還是被誇張了。

被誇張的幾場戰鬥,原來這些三國猛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

首先要說的是,張遼在第二次“合肥之戰”中的表現確實很給力,為了提升合肥守軍士氣,張遼連夜招募八百死士,在第二天凌晨對孫權軍隊發動衝擊,“殺數十人,斬二大將(其中就包括江東名將陳武與關羽斬顏良有些相似)”,直接衝到江東大軍的指揮中心,把孫權嚇得往山上跑;在第二次“合肥之戰”的尾聲,江東軍隊撤退,張遼又一次對孫權發動突襲,而且據史料記載差一點就追殺到孫權。

被誇張的幾場戰鬥,原來這些三國猛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

從上述的內容來看,張遼似乎確實是“八百破十萬”,但這是壓縮整個“合肥之戰”的過程拼湊出來的。事實上張遼第一次以八百突襲江東大軍,對江東軍隊的殺傷並沒有特別多,只是達到振奮人心的戰果,同期類似的戰例有曹仁救牛金、朱然守江陵,這裡不詳細列舉;江東大軍在合肥城下頓足十幾日然後撤軍,撤軍的時候大部隊先渡過逍遙津,孫權和甘寧、淩統、呂蒙、蔣欽等人率領小股部隊斷後,才引起張遼的突襲,並且表現得非常狼狽。所以說張遼在第二次“合肥之戰”表現突出是真的,但“八百破十萬”屬實也太過誇張。

被誇張的幾場戰鬥,原來這些三國猛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

甘寧百騎劫營並不亮眼

甘寧有來自孫權的一個評價:“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就是因為百騎劫營的表現。這件事發生在東漢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曹操與孫權之間的第二次“濡須之戰”,其實發生在第二次“合肥之戰”的前面。也就是說即便沒有所謂“八百破十萬”的表現,張遼在江東集團中也受到相當的重視。

被誇張的幾場戰鬥,原來這些三國猛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

第二次“濡須之戰”實在是乏善可陳,甘寧百騎劫營的表現也僅記載在他的個人傳記裡。大概是這樣的:甘寧作為江東軍隊的前鋒,被命令襲擊曹操的軍營。甘寧從三千前軍中挑選一百多人,親自率領這一百多人連夜到曹操軍營前,破壞鹿角進入軍營,對曹操軍隊發動突襲,等到曹操軍隊驚動之後,甘寧以及這一百多死士已經撤退。

甘寧百騎劫營的表現雖然很壯勇,但是實際上無論是戰績還是難度上,與關羽斬顏良,或者張遼守合肥遜色不少。首先甘寧劫營的時間是在夜裡,與“白馬之戰”或者第二次“合肥之戰”在白天交兵的性質完全不同,而且在進入敵營之前也沒有出現戰鬥,只能歸因於曹操軍營的警戒不足。

被誇張的幾場戰鬥,原來這些三國猛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

其次甘寧劫營造成的殺傷也非常有限,《甘寧傳》記載“敵驚動”,“江表傳”為“斬得數十級”,《建康實錄》為“斬數級而還”,沒有斬殺名將的成果,對曹操軍隊計程車氣的打擊也不明顯。所以從整體上來看,甘寧百騎劫營的行為,至少在關羽、張遼等人面前並不亮眼。

被誇張的幾場戰鬥,原來這些三國猛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

文鴦單騎退敵實為《資治通鑑》虛構

網路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在歷史上的原型是文鴦。原因是因為趙雲在“長坂坡之戰”中七進七出(文學作品中),在史料中文鴦也有單騎退敵的經歷,而且還是以一敵數千,往復六七回的衝殺。這種“人形高達”一般的戰績,不僅讓文鴦變成蜀漢名將趙雲的原型,甚至被很多人評價為三國時期第一猛將。

被誇張的幾場戰鬥,原來這些三國猛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

這件事是曹魏正元二年(即公元255年)發生的“淮南二叛”,曹魏揚州都督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也就是文鴦的父親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馬師的統治。司馬師率領軍隊迎戰。司馬師利用示敵以弱的計策,引誘文欽、文鴦父子進攻嚴陣以待的樂嘉。文欽和文鴦進攻樂嘉失敗準備撤軍,司馬師下令追擊。文鴦為了脫困,率領十幾個親兵擊退追兵;隨後司馬師又派八千騎兵追擊,文鴦單槍匹馬衝入幾千追兵當中,殺死殺傷一百多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

被誇張的幾場戰鬥,原來這些三國猛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

雖然史料中有文鴦單騎退敵的說法,然而這種史料僅存在於宋人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中。我們都知道了解某一段歷史,最原始的史料才是最有權威性的。我們從先後時間排列,來對比一下《三國志》、《魏氏春秋》、《晉書》以及《資治通鑑》對“淮南二叛”中的記載。

被誇張的幾場戰鬥,原來這些三國猛將並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

西晉時期的《三國志·魏書·毌丘儉傳》中並未記載文鴦,僅記載文欽進攻樂嘉失敗;東晉時期的《魏氏春秋》中補充文欽、文鴦策劃分為兩部夾擊樂嘉的細節,雖然對文鴦有“勇力絕人”的評價,但並無具體表現;唐朝時期的《晉書·景帝紀》中補充了更多細節,比如司馬師因為文鴦的挑戰而引發眼疾,文鴦以及十幾個騎兵挫敗追兵。但是隨後司馬師派出的八千騎兵就擊潰文欽、文鴦父子;直到幾百年後的北宋時期的《資治通鑑》中,才加入文鴦單挑數千騎兵的內容,而且與《晉書》有明顯衝突。由此可以判斷,文鴦單騎退敵的表現僅為司馬光的虛構罷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建康實錄》、《資治通鑑》、《晉書》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