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林泉觀

「一個有情懷的

公號 一個有內涵的社群 」

詩歌 | 散文 | 小說 | 段子 | 雜談 | 故事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古代中國,朝代更迭,民變不斷,或遇戰亂,或逢災年,生活在最底層的,被壓迫的最廣大的農民階層,從未停止過為了生存而進行的的鬥爭。

由於種種原因,在著名的一些起義中,過程很殘酷,結局也各不相同,美好的憧憬,只在期中曇花一現,就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今天,我們盤點下大家耳熟能詳的的農民起義。

秦漢時期

一、秦末農民大起義

1、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秦朝末年,土木大興,民不聊生,秦二世元年(公元209年),為了對抗秦朝末年殘暴的統治,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以陳為根據地,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號稱“張楚王”,建立農民革命政權,提出“伐無道,誅暴秦”的革命口號。各地義軍紛紛響應。

大澤鄉起義維持了僅六個月就被鎮壓,但卻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統治,為項羽、劉邦滅秦創造了有利條件,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也佔有著重要地位。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2、項羽、劉邦滅秦:

項羽與劉邦,是曾經一起滅秦的戰友,又是相互廝殺的對手,看到秦始皇巡遊,一個說“吾將取而代之”,一個說“大丈夫當如是耳”,鉅鹿之戰,與秦決戰。前207年,劉邦攻入關中,子嬰投降,秦亡。

二、綠林赤眉大起義

綠林赤眉農民起義發生於王莽篡漢時期,公元17年(天鳳四年),荊州一帶發生饑荒,由樊崇、王匡、王鳳組織饑民以綠林山為根據地發起的農名起義。

公元22年,起義軍兵分兩路,西進的稱“下江兵”,與劉秀、劉縯領導的反王莽力量聯合;北上的稱“新市兵”,新市兵在攻打隨縣時,獲得一支有生力量,稱“平林兵”;同年,琅琊人樊崇起義,起義軍以赤色染眉,故稱“赤眉軍”。

23年,綠林軍為擴大影響,立平林兵的漢朝宗室劉玄為帝,恢復“漢”的國號,改年號“更始”,更始政權排斥赤眉軍。

24年,赤眉軍討伐劉玄,同年攻陷長安,處死劉玄,但因補給問題被迫撤離長安,在東進途中受到劉秀軍隊的伏擊,全軍覆沒,至此,綠林赤眉起義失敗,起義推翻了腐朽的王莽政權,成為了東漢改朝換代的工具。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三、黃巾起義

184年(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起義是東漢末年由張角兄弟領導,以宗教形式組織的農民起義。

由於當時朝廷腐敗、國勢日趨疲弱,徭役兵役繁重,土地兼併嚴重,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最終導致起義的發生。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起義軍首裹黃巾以為標誌,稱“黃巾軍”。

由於起義準備時間長,起義軍聲勢浩大,起義很快席捲長江以北地區。但是由於黃巾軍起義倉促提前,尤其是在首都起義的計劃未能實現,使得東漢政府可以有組織地進行鎮壓,將起義軍分割在各個地區,逐一擊破,起義歷時9個月終告失敗。

黃巾起義經過了十幾年的秘密準備,但起義後僅歷經9個月的時間,主力就遭到鎮壓而徹底失敗。不過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王朝的腐朽統治。加速了東漢王朝覆滅,地方政府擁兵自重,甚至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王朝名存實亡,軍閥混戰拉開了序幕,促使了三國鼎立的形成。

隋唐時期

四、隋末農民起義

隋末,由於山東地區土地兼併嚴重,加之作為進攻高麗的基地各項力役、兵役沉重,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困苦。故隋末作為全國矛盾的焦點區域,山東首先爆發起義。614-617年間(大業十年—大業十三年),農民起義達到高潮。隋末農民起義是繼黃巾起義以來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歷時14年,鬥爭遍及全國。起義推翻了腐朽的隋王朝,掃清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障礙;打擊了地主階級,封建依附關係有所減輕,封建土地佔有形式有了很大調整;對生產關係的調整使得唐初統治者行使與民休息的政策。

隋末農民起義的三支主力起義軍:

1、瓦崗軍:

大業七年起義,在貴族出身的李密的謀劃下,先後攻取滎陽(今河南鄭州)、興洛倉、回洛倉(今河南洛陽東北)、黎陽倉(今河南浚縣東南)以及附近州縣,是中原地區最大的起義力量。此後,瓦崗軍領導內部分裂,削弱了起義軍的戰鬥力。李密後率軍降唐,之後被殺。作為隋朝末年起義軍中最大的一支,在其敗亡後,多數著名將領秦瓊、程咬金、徐茂功卻成為了大唐王朝立國的重大助力。

2、河北義軍:

領導人是竇建德,於617年(大業十三年)建立農民政權,在境內鼓勵恢復發展生產。武德四年,竇建德率兵與唐軍作戰,兵敗被殺,其餘部也很快被李建成擊敗。

3、江淮義軍:

領導人是杜伏威和輔公祏,控制了江淮流域的廣大地區,並威脅隋在這一區域的軍事重鎮江都(今江蘇揚州)。武德六年,輔公祏率兵反唐,兵敗被殺。

五、唐末農民起義

唐朝在安史之亂後每況愈下,唐朝晚期不斷爆發農民起義,其中以黃巢領導的起義聲勢規模最為浩大。黃巢也曾下“他年我若為青帝,報道桃花一處開”“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等霸氣詩句。

1、裘甫起義:

大中十二年(公元859年),裘甫在浙東發動農民起義,並建立政權。由於作戰方針的失誤,起義軍陷入被動,最終於860年(鹹通元年)失敗。

2、龐勳起義:

鹹通九年(公元868年),龐勳率眾發動兵變,旋即得到淮浙、山東等地區農民的響應,發展為農民起義,迅速控制了江淮地區。次年,唐政府調集軍隊,聯合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軍隊,將起義鎮壓。這次起義連同裘甫起義,拉開了唐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3、黃巢起義:

鹹通十四年起,關東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公元874年(乾符元年),王仙芝聚眾起義,次年,黃巢起義響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爆發。五年,王仙芝被殺,餘部北上和黃巢軍回合。起義軍推舉黃巢為領袖,建立了農民政權,為起義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起義軍控制兩廣地區後北伐,880年(廣明元年)攻陷長安,同年黃巢稱帝,建國號“大齊”,改元“金統”。大齊政權建立後,起義軍滿足於眼前勝利,未能追擊唐朝殘餘力量和消滅藩鎮與中央禁軍殘餘勢力。次年,唐軍反攻,至公元884年(中和四年),黃巢兵敗自殺,起義至此失敗。其殘部堅持抗爭到901年(天覆元年)。

此次起義波及近半個大唐江山,間接敲響了唐王朝得喪鐘。但由於長期流動作戰,沒有穩定的後方,缺乏經濟上的保障和群眾基礎,故而起義軍最後失敗。

朱溫篡唐後,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黃巢起義軍小卒後逆襲稱帝,實現黃巢滅唐夢想。

遼宋金元時期

六、宋末農民起義

1、王小波起義:

北宋時期,四川地區耕地不足,土地問題十分突出。993年(宋太宗淳化四年),王小波率眾起義,次年,起義軍攻陷成都,建立農民政權“大蜀”,改年號“應運”。同年,起義被鎮壓,但餘部一直堅持鬥爭。在王小波起義的影響下,1000年(真宗鹹平三年)又爆發了王均起義。王小波起義在歷史上首次提出“均貧富”的口號,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2、方臘起義:

是北宋末年方臘領導得農民起義(同期的宋江起義與此不可同日而語)。當時宋徽宗、蔡京、童貫一夥貪得無厭地壓榨人民,賦役繁重,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自號“聖公”,建元“永樂”。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的廣大地區,部眾發展到近百萬,威震東南。方臘農民起義從方臘揭竿而起到主力被鎮壓,持續不到一年時間(主力被鎮壓後,仍有殘部繼續堅持了一年左右),攻佔六州五十二縣,戰亂給兩浙路人口帶來重大損失,也從根本上動搖了大宋王朝,五年後,北宋都城就被金人攻破。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3、宋江起義:

政和八年,河北、京東地區黃河決口,加劇百姓生活困難;北宋設立的西城括田所在梁山泊一帶強奪田土,百姓不斷反抗。宣和元年,以宋江為首的36人起義,波及河朔,橫掃十餘郡。方臘起義失敗後,宋朝轉而鎮壓宋江起義,起義最終被鎮壓,宋江等36人被招安。

4、鐘相、楊麼起義:

是南宋初年影響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起義爆發於建炎四年,由鐘相領導,建立了農民政權,改年號“天載”,鐘相被殺後,由楊麼繼續率領起義軍進行鬥爭。紹興五年,起義軍被岳飛鎮壓。

宋朝民眾起義極其頻繁,僅北宋160餘年就發生民眾起義203次,但都最終敗死。宋朝這麼頻繁的民眾起義,在其他朝代是罕見的。

七、元末農民起義

1、以劉福通、韓山童為首的白蓮教起義:

至正十一年,韓山童、劉福通等人聚眾起義,稱韓山童為宋徽宗的八世孫,起義軍首裹紅巾,稱“紅巾軍”。十五年,劉福通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皇帝,改元“龍鳳”,建立了農民政權,次年,紅巾軍兵分三路北伐。全國各地屬於紅巾軍白蓮教系統的起義軍還有巢湖地區的彭瑩玉、趙普勝率領的起義軍;蘄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壽輝,這支起義軍在蘄州(今湖北蘄春南)建立了天完政權;皖北、蘇北交界處的肖縣李二起義;濠州的郭子興部,朱元璋由此加入紅巾軍。

2、其他起義軍中影響較大的有:

浙東的方國珍,擁有獨立的海上武裝,對元朝屢降屢反,1367 年為朱元璋所滅;蘇北張士誠,建立大周政權,改元“天祐”,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盤踞在江浙一帶,1367 年為朱元璋所滅。

元末農民起義,以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明玉珍、方國珍等各方勢力為主,最終出身義軍的朱元璋掃平各路割據勢力,建立延續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

明清時期

八、

明末農民起義

1627年(天啟七年),陝西澄縣爆發農民起義,由此拉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明末農民起義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均田”的口號,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戰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明末農民軍主要有兩支:

1、李自成大順政權:

1629年(崇禎二年),驛卒李自成被裁撤,次年投身農民戰爭。九年,高迎祥遇伏身亡,李自成繼續農民軍領導,提出了“均田免糧”的革命口號;十五年,攻陷襄陽,次年,以襄陽為根據地,建立農民政權;十六年攻佔西安,次年正月定國號為“大順”;十七年三月,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明朝滅亡。進入北京後的大順軍, 對明朝原統治者未加以恰當的拉攏利用、對關外清軍實力估計不足、未對軍事政策和部署予以必要調整,最後兵敗於清軍和吳三桂之手,被迫撤離北京。次年,李自成在湖北遭到地主武裝突襲身亡,大順政權滅亡。

2、張獻忠大西政權:

崇禎初年,張獻忠率眾起義。八年,張獻忠聯合高迎祥部等農民起義軍隊,攻陷明朝中都鳳陽,極大打擊了統治者計程車氣;十年,由於受到楊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剿殺政策打壓,起義陷入低谷,但雖被招撫,卻仍舊保持部隊獨立性;十四年,張獻忠率軍攻陷襄陽;十六年,在武昌建立農民政權,次年稱帝,定都成都,國號“大西”。大順軍失敗後,清軍進入四川,剿殺大西政權。1646年(順治三年), 因內部叛徒告密,張獻忠遇襲身亡,大西政權滅亡。大順和大西軍的餘部和南明政權聯合,堅持抗清。

明末農民戰爭發生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當時商品經濟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已經開始出現。但他受到明王朝的嚴重摧殘,農民等提出的“平買平賣”“公平交易”口號,反映了工商業者利益的要求,有利於商品貨幣經濟的正常發展。

九、清朝農民起義

1、王倫起義: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山東清水教(系白蓮教的一支)領導人民反對政府額外加派,發動起義,被鎮壓。

2、回族、撒拉族人民起義:

乾隆四十六年,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和撒拉族人民,在蘇四十三的帶領下,發動反清起義,被清政府殘酷鎮壓;三年後,田五再度率軍反清,起義軍全部殉難。

3、臺灣林爽文起義: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在臺灣率眾起義,建立革命政權,改元“順天”。因敵我力量懸殊,內部又遭到清政府的離間,起義失敗,林爽文被俘犧牲。

4、湘黔苗民起義:

乾隆六十年,湘黔地區苗民爆發起義,起義軍控制了黔、湘、蜀等地廣大地區。清政府對起義軍採取鎮壓和分化相結合的辦法,1796年(嘉慶元年),起義軍首領犧牲,但起義一直到嘉慶十一年才被徹底鎮壓。

白蓮教起義:清朝中期,川、楚、陝、甘、豫五省土地兼併嚴重,大批流離失所的農民加入白蓮教。嘉慶元年,湖北荊州的白蓮教眾率先起義,得到各地人民的迅速響應,起義歷時9年,遍及5省,清政府為鎮壓起義,調集16省軍隊,耗費餉銀2億餘兩,致使清朝中衰。

5、天理教起義:

嘉慶十八年,河南、河北、山東等省份爆發天理教(系白蓮教支派)起義,由於起義倉促提前,導致各地起義軍分散作戰,勢單力薄,最終被鎮壓。

6、金田農民起義,又稱太平天國運動

: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發起的邪教暴亂,前後歷經十四年之久,遍佈廣西、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蘇等18個省份,擄掠過600餘座城市。兩三年時間就成功佔領了南京,建都南京。造成了上億人非正常死亡。

附:歷代農民起義(民變)列表

秦——陳勝、吳廣農民起義

秦——項羽、劉邦滅秦之戰

西漢——綠林農民起義

西漢——赤眉農民起義

東漢——黃巾農民起義

兩晉——杜弢起義

兩晉——孫恩起義

兩晉——盧循起義

南北朝——趙廣起義

南北朝——蓋吳起義

南北朝——北魏六鎮起義 (破六韓拔陵)

南北朝——莫折大提起義

南北朝——杜洛周起義

南北朝——鮮于修禮、葛榮起義

隋朝——瓦崗農民起義

隋朝——河北義軍(竇建德起義)

隋朝——江淮義軍(杜伏威、輔公祏)

唐朝——唐中期西原人民起義

唐朝——袁晁起義

唐朝——方清、陳莊起義

唐朝——裘甫起義

唐朝——龐勳起義

唐朝——王仙芝起義

唐朝——黃巢農民起義

唐朝——阡能起義

宋朝——王小波、李順起義

宋朝——宋江起義

宋朝——方臘起義

宋朝——八字軍抗金起義

宋朝——紅巾軍抗金起義

宋朝——邵興抗金起義

宋朝——鐘相、楊麼起義

宋朝——魏勝抗金起義

宋朝——紅襖巾抗金起義

元朝——白蓮教起義

元朝——朱元璋起義

明朝——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明朝——劉六、劉七起義

明朝——李自成起義

明朝——張獻忠起義

清朝——王倫起義

清朝——回族、薩哈族人民起義

清朝——臺灣林爽文起義

清朝——湘黔苗民起義

清朝——白蓮教起義

清朝——天理教暴動

清朝——捻軍起義

清朝——太平天國運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