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寧遠之戰,致努爾哈赤去世,為何卻成了清朝興盛的關鍵走向?

撰文/趙立波

一生很少打敗仗的努爾哈赤為何在寧遠之戰大敗給袁崇煥?由此導致去世,這也是袁崇煥早年的光環,成了袁崇煥一生最輝煌的時刻。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大金國英明汗努爾哈赤率諸貝勒、大臣統領諸貝勒、大臣統領大軍(6–8 萬)從瀋陽出發,進攻明國。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無不攻城下寨。不久抵達寧遠城郊,在離城5裡處安營紮寨。

寧遠之戰,致努爾哈赤去世,為何卻成了清朝興盛的關鍵走向?

努爾哈赤畫像

努爾哈赤遣被俘漢人進入寧遠城,勸誘守將投降說:“吾以二十萬眾攻此城,破之必矣。爾眾官若降,即封以高爵。”話雖不多,分量很重,故技重施如同勸降此前的李永芳一樣勸降袁崇煥。作為大明的寧前道袁崇煥答覆說:“汗何故遽加兵耶?寧、錦二城,乃汗所棄之地,吾約有十三萬,亦不以爾為寡也。”《滿洲實錄》袁崇煥的話表明了他死戰到底的決心,並一面積極進行部署,命人燃放西洋大炮,轟打城北金軍大營,“一炮殲虜數百。”《督師紀略》

寧遠之戰,致努爾哈赤去世,為何卻成了清朝興盛的關鍵走向?

相關畫面

第二天,努爾哈赤集中優勢兵力和攻打範圍,下令騎兵、步兵衝鋒,一時之間,“箭上城如雨”,然而後金兵絲毫沒有退步的打算,居心“死戰不退”,大明軍隊“每用西洋炮,則牌,車如拉朽。”打死打傷金兵眾多。如此激烈的鬥爭持續三個日夜,只要猛攻,城上就以火力極猛的大炮轟擊,以至於“城下賊屍堆積”《明熹宗實錄》最終努爾哈赤眼見傷亡慘重打不下去,只好下令撤退。這次對於一向攻無不取的努爾哈赤來說是不小的打擊, 努爾哈赤先已受傷,最後竟然因此憤懣而死。《春坡堂日月錄》

寧遠之戰,致努爾哈赤去世,為何卻成了清朝興盛的關鍵走向?

袁崇煥畫像

努爾哈赤自25歲以遺甲13副遺甲起兵以來身經百戰,馳騁疆場四十餘年,一向以少勝多,鐵騎到處,無堅不摧,無攻不克,所向披靡,從未受挫,為什麼這次以數倍於敵的軍隊,竟不能打敗區區不足2萬的明兵?竟攻不下遠遠不如瀋陽、遼陽堅固的小小寧遠孤城?竟大敗而回?這到底是什麼原因?他為此而苦苦思索。其實,問題並不複雜,只要冷靜分析,回顧歷史,觀察戰況,便能得出正確答案。 決定這次明勝金敗結局的因素,固然很多,有客觀的原因,有對方的實力,有偶然性的因素,還有主觀的條件。 就敵我雙方情形比較而言,這次努爾哈赤碰到的對手寧前道袁崇煥,乍一看來,不過是一位名聲不顯、官階不高的區區道員,比起薩爾滸之戰的明遼東經略楊鎬,瀋陽、遼陽之戰的明經略袁應泰,廣寧之役的遼東經略熊廷弼、遼東巡撫王化貞,以及現在的遼東經略高第,在這幾位二品大臣和所向無敵的老汗努爾哈赤面前,袁崇煥只能是如他自己謙稱的“小子”,官階不高,人馬很少,孤城一座。就此而言,這個對手是最好對付的了,不需大汗去親征,不須費多大力氣,無需調動整個八旗勁旅,只要派四大貝勒之一,率兩三位小貝勒及幾員戰將,帶上兩個旗的萬餘軍隊,就可將其擒獲階下了。如果真是這樣想,並以此為依據調派兵馬,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寧遠之戰,致努爾哈赤去世,為何卻成了清朝興盛的關鍵走向?

相關形勢圖

在袁崇煥死守孤城方針的指導下,寧遠城的文臣武將,末弁小卒,士農工商,無不同仇敵詐,全力以赴,拼死抗敵,使孤城寧遠成為金城湯池,堅不可摧。大戰之後,明兵部複議寧遠之功的奏疏,對寧遠的守城情形作了如下的敘述:

《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煥傳》載:崇煥拒絕經略高第撤寧遠城的命令說:“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金兵抵達寧遠時“崇煥聞,即偕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大壽、守備何可綱等,集將土,誓死守。崇煥更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土鹹請效死”。崇煥又“檄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守將楊麒,將士逃至者悉斬,人心始定”。《明史》袁崇煥指揮明軍的寧遠之戰,與8年來歷次明金戰爭相比較,在守城禦敵的戰略、戰術、士氣、民心等方面,創造了“七新”,即七個新穎奇特的不同之處。

這第一新就是軍 民同心,誓死守城。

從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攻取撫順起,中經薩爾滸大戰,開原、鐵嶺之戰,瀋陽、遼陽之戰,平陽橋之戰,到廣寧之時,在任何一次交戰中,明軍以及當地士農工商,都沒有做到齊心協力,奮抗金軍,不是將帥逃遁,怯戰畏縮,就是士無鬥志,動輒崩潰,百姓也是望風逃走。而這次寧遠之戰,主持者寧前道袁崇煥,刺血為書,誓死守城,滿桂等將領“誓死守”,“將士鹹請效死”,文官金啟保等亦拼死抗敵,生員、百姓同仇敵詐,文官、武將、士卒、百姓無一逃者。這就為守住寧遠,打敗金軍,奠定了基礎,而袁崇煥的以身作則,首倡誓死守城,對形成軍民同心抵抗強敵的巨大波濤,起了主導的核心作用。

寧遠之戰,致努爾哈赤去世,為何卻成了清朝興盛的關鍵走向?

相關畫面

第二新是憑城死守,堅壁清野。

八旗鐵騎飛馳似電,萬箭齊射,銳不可擋,凡是野戰,明軍必敗。可是,弓矢再厲,也射不透大磚巨石,鐵騎再快,也衝不垮寬厚城牆,如果憑城死守,猛放槍炮,就發揮了明軍之長,制住了金軍鐵騎勁弓的厲害。因此諸將明確了不可“與奴兵爭鋒”,只可“死守”,遂定下了“塞門”閉城死守方略,堅壁清野。這在以往交戰中,又是從未這樣做過的。

第三新是以炮衛城,以城護炮。

明軍配備有大量火炮火器,僅萬曆四十六年至天啟元年(1618-1621年)的三年多,就發往廣寧天威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四將軍、五將軍11314位,還有滅虜炮等炮1萬餘位,以及鳥銃、四眼槍等槍銃近兩萬杆。不久,又從澳門輸入西洋大炮30門,其中11門安放在寧遠城外。西洋大炮威力特強,射程可達5裡以外,斃敵數十數百人。過去,明軍將槍炮安置於城外之陣前,交戰時,八旗鐵騎飛馳而至,很快就沖垮明軍營陣,炮火起的作用不大。這次,王喇嘛建議將大炮挪入城內,放在城內四角的方形敵臺上。金軍來時,西洋大炮和其他炮猛烈轟放,打死打傷很多金兵,發揮了強大作用。

第四新是既無逃兵 ,又無奸細。

以往明軍的失敗,尤其是城池的陷落,常常都與兵將逃亡、奸細作亂有關係,現在,嚴肅軍紀,嚴禁擅自行動和逃跑,違令者斬,又層層佈置,嚴密控制,兵民高度警惕,仔細察問奸細,這樣一來,兵將不逃,奸細不敢作亂,做到了沒有逃兵,沒有奸細,這又是寧遠之戰與歷次戰爭中不同的新穎之處。

寧遠之戰,致努爾哈赤去世,為何卻成了清朝興盛的關鍵走向?

滿洲出征圖

第五新是臨機應變,屢創新招。當部分金兵拼死奔跑,來到城下之時,大炮不能轟擊。他們拼命挖鑿城牆,鑿開高二丈多的缺口三四處。城牆-共才有三丈三尺高。如果金兵鑿的缺口更高更大,城牆就要垮了,金軍就可衝進城內。形勢十分危急之時,通判金啟保急中生智,創造了將火藥灑在被褥被單上捲成一捆的方法,百姓踴躍獻上被單被褥,製造了大量裹有火藥的-捆- 捆的被褥被單,投下城去,再扔下點燃的火箭,頓時,火勢飛騰丈餘,燒死燒傷很多金兵,剩下金兵不敢鑿城,逃回營去,明軍得以趁機趕快

第六新是以少勝多,亞創敵軍。

寧遠城守兵不到兩萬,並且有將近一半的兵士是從其他城鄉匆忙撒退來的,而對屢敗明兵的無敵金軍,強弱懸殊,眾寡分明,士氣怎能旺盛,民心亦難安定,然而,在袁崇煥獨守孤城且領導有方,斷了後路,嚴禁逃亡,滿桂等將領勇抗強敵精神的鼓舞下,軍民也由去轉勇,鬥志高揚,奮擊敵軍,從而保住了寧遠,擊退了強敵,重創金軍。對於這次進攻寧遠的傷亡情形,《滿洲實錄)港八載稱:“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兵五百。”乍一一看來,打個大仗,才死亡兩員中低階將官和50兵士,算不了什麼,可是,一則,拿它和薩爾滸之戰相比。在那次與10萬明軍的激烈交戰中,共斬殺明軍四五萬,八旗軍才死亡兵士200人,而此次卻死了500人,倍於當年,足見其傷亡不少。再者,與民國文獻記述的情形相比。《明熹宗實錄》卷六十七、六十八、七十載;正月二十四日攻城之時,城上火器打死打傷很多金軍,“城下賊屍堆積”,次日又戰,“賊死傷視前日多”。“前後傷虜數千”,“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可見,金軍的確是傷亡慘重。

寧遠之戰,致努爾哈赤去世,為何卻成了清朝興盛的關鍵走向?

相關圖畫

從八旗軍與明軍開戰以來,八九年的時間,明軍每戰必敗,望風潰逃,從來沒有一仗打勝過,這次寧遠之戰,竟第一次打敗了無敵金軍。明內閣首輔顧秉謙等奏述寧遠之勝說:“臣等伏思,奴賊自撫順發難,於今九年,彼大人大利,小人小利,遼、沈、廣寧相繼陷失,而我兵非望塵奔北,則聞風先逃,不能以一矢加遺,以中國之全力,而屈於一隅之醜虜…… 寧遠捷音矣。是役也,遏十餘萬之強虜,振八九年之積頹。“《明熹宗實錄》

這七個“新”,既是寧遠之勝的制敵法寶,也是今後對付金軍保住封疆的必勝武器。 由此可見,袁崇煥領導之下將土官民堅守的寧遠城,是任何敵軍統帥攻不破的金城湯池。這是努爾哈赤這次進攻失利的客觀因素。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的寧遠之敗,使得百戰百勝所向披靡的大金國英明汗努爾哈赤非常惱怒,也十分痛苦。連欽修的《武皇帝實錄》卷四也載述說:“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努爾哈赤振作精神,派軍攻下了覺華島,盡殲明國守軍,火“焚其船二千餘及糧草千餘堆”,平安回師。四月,他又派遣大貝勒、二貝勒、四貝勒率軍進攻喀爾喀五部之中違背誓詞與明議和的囊努克等貝勒,大獲全勝,掠獲“人畜五萬六千五百”,略舒心中之忿。但是,長年征戰治國,勞累不堪,年歲已老,又因寧遠失利受傷而生氣,憂愁、難眠,積恨成疾,癰疽發作,努爾哈赤遂於七月二十三日前往清河“溫泉坐湯”。過了十三天,病危,欲回瀋陽,他遣人到瀋陽召大福金阿巴亥,阿巴亥趕忙來迎,於渾河相會,一起返回。大月十一日,來到離瀋陽四十里的愛雞堡,努爾哈赤逝世享年68歲。然而,雖然努爾哈赤去世,卻迅速讓皇太極成為歷史接力棒的關鍵人物,他率領其他王大臣,對大明展開了更為猛烈和多方位的討伐,甚至從戰略上更比努爾哈赤要更具有高度,同時,雖然袁崇煥勝利,但是也為他此後不斷膨脹,未經請示擅自誅殺毛文龍,最終又發生“乙巳之變”,將清兵引入城內,由此導致崇禎將其處死,此後,大明開始不斷出現重特大危機,因此,兩邊局勢發生根本性變化,這也說明了努爾哈赤的死確實是一個明亡清興的關鍵節點。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