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曹植與曹丕:從淳樸深厚的手足之情到相迫為“七步成詩”

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植既是傑出詩人,又是著名才子。

曹植,字子建。父親曹操,漢獻帝時的丞相、魏王,一生戎馬倥傯,南征北戰,統一了北中國,史稱魏武帝。兄長曹丕,取代名存實亡的漢獻帝,為魏文帝。“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他們開創一代文學,形成建安風骨,均有很高的文學成就。曹植留下了八十多首詩,近百篇各種體裁的文章,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皆為建安作家群的代表。謝靈運說過:“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八斗高才,人何能及!

曹植與曹丕:從淳樸深厚的手足之情到相迫為“七步成詩”

一、曹植文采斐然 曹丕真心實意

曹植母親是曹操夫人卞氏,他的同母兄弟有曹丕、曹彰、曹熊。他生於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當他呱呱墜地時,逼迫漢獻帝遷都長安、專擅朝政的董卓,惡貫滿盈,被王允和呂布殺死,董卓部將李傕、郭祀就在長安作亂,製造了一幕又一幕的人間慘劇。曹操當時已經三十八歲,先任東郡太守。黃巾起義軍風起雲湧,以百萬之眾席捲兗州地區,刺史劉岱反擊失敗,濟北相鮑信迎請曹操代理兗州牧,抵擋黃巾軍。曹操戰而勝之,追至濟北,黃巾軍投降。曹操收編降卒三十餘萬,號稱“青州兵”,後來成為他東征西討、建功立業的雄厚“資本”。他還接受了跟隨起義軍的各色男女百餘萬,以及一大批農具、種子、糧食和日常用品。曹操將他們編制安頓,為推行屯田制創造了條件。曹植誕生,青州兵建立,曹操充滿喜悅,對曹植似乎也就格外關心。

曹植與曹丕,相差五歲,手足之情,淳樸深厚。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官渡一戰,打敗了北方最大的實力派袁紹,奠定了統一北中國的基礎。勝利的訊息傳來,全家喜氣洋洋。十四歲的曹丕,已經學會騎馬射箭,熟讀經傳百家之書,能寫出精彩的詩文。他為官渡之戰的勝利而雀躍,拉著九歲的曹植,跑到郊外,挖回-·棵柳樹,栽到庭中。他教弟弟一字一句朗讀: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他借《詩經·小雅·采薇》,表達對父親的思念,關切父親一路行軍的艱辛。卞氏看到這種情景,非常欣慰。

從《詩經·小雅·采薇》發矇,曹植進入了認真讀書學習的階段,短短几年中,“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他善於寫詩作賦,後來曾經將少年時代的作品編成《前錄》,這部書可惜已經失傳。

曹操不僅要孩子們悉心讀書,而且經常帶他們行軍作戰,讓他們學習軍事,接觸實際,擴充套件視野,增長閱歷。曹植從十五歲開始,幾乎年年跟隨曹操出征。建安十一年,東征管城,直到淳于(今山東安丘北)。建安十二年,北征三郡烏桓,到達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建安十三年,南征劉表,到達新野(今屬河南)。建安十六年,西征馬超,到達安定(今甘肅鎮原)。後來,曹植給魏明帝的《求自試表》中寫道:“臣昔從先武皇帝,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北出玄塞。伏見所以行師用兵之勢,可謂神妙也!”

尤其使曹植難以忘懷的是北征鳥桓勝利歸來,與曹操一道登上碣石山的情景。此次出征,消滅了逃到烏桓的袁紹殘部,解除了後顧之憂。秋高氣爽,凱旋而歸。曹操興致勃勃,登上了蠹立在海邊的礙石山。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登臨此山,眺望神秘莫測的大海,希冀見到仙人,求得長生不死之藥。曹操不信神仙,“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欣賞造物之奇,自然景視,開闊胸襟,怡養性情。十六歲的曹植,第一次面對浩渺的大海,一眼所見,茫茫一片,粼粼波光。秋風蕭瑟,洪波浦起。大海波譎雲詭。動盪不安,永不止息。這似乎是人生道路,坎坷起伏,碰撞衝擊。他聽到父親登高而賦:“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大海包孕宇宙,無限寬廣,曹植感到精神振奮,壯志凌雲。

建安十七年,曹植寫了《銅雀臺賦》,曹操刮目相看,這更加增強了他接受父親基業,“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的信心。銅雀臺是曹操於建安十五年所建,位於鄴城(今河北臨漳)西邊。它築土為城,以城為基,在十丈高臺上建屋百間,畫棟雕樑,豔麗堂皇。前有兩座闕樓,高高聳立。周圍植樹木花草,開鑿池塘,成為繁茂蔥鬱的園林。建安十七年春天,曹操領眾人登臺遊賞,高興之餘,命曹丕、曹植眾弟兄寫一篇《銅雀臺賦》。各人展紙磨墨,潤筆舔毫,冥思苦素。而曹植喜滋滋地提筆寫就,很快完成,呈送曹操而前。

曹操不勝驚訝,展卷一看,“從明後之嬉遊兮,聊望臺以娛情。見天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開門見山,沒有浮文閒筆,點明登臺原委。“建高殿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域。”“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描繪銅雀臺,是登臺作賦的應有內容;突出銅雀臺的巍峨高聳,特點鮮明。“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矩量兮,齊日月之輝光。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王。”稱揚祝頌,中庸得體,小小年紀,思路敏捷,才華出眾,曹操欣喜異常。於是詳細地問他讀書、作文的情況,要他把平時所作詩文送上來。眾弟兄看到父親特別賞識曹植,心裡不是滋味。作為哥哥的曹丕,既感到羞愧,又覺得惆悵,似乎受到了沉重的一擊。

在曹操冊封為魏公之後,曹植封為臨淄侯。建安十九年,曹操率軍東征孫權,命令曹植留守,統帶禁兵,守護宮廷,保衛鄴城。臨別時敦敦告誡說:“我從前擔任頓丘令(今河北清豐縣西南),正好與你現在同齡,二十三歲。現在回想,當時所作所為,沒有一點要後悔的。你應該自勉自勵,好自為之。”曹植點頭稱是。

曹操起程,曹植作《東征賦》送別,對父親的這番話,表示“顧身微而任顯兮,愧責重而命輕。”祝頌“神武一舉,東夷必克”,“揮朱旗以東指兮,橫大江而莫御。循戈櫓幹清流兮,泛雲梯而容與。會元帥於中舟兮,振靈威於東野”出口成章,左右交口稱讚、曹操當然高興。旁邊的曹丕,相比之下,黯然失色。他非常失意,一臉迷惘。剛好吳質在旁邊,悄悄耳語:“曹公上路,流淚即可。”曹丕心領神會,父親動身,他上前道別,淚流滿面,泣不成聲,跪拜在地,不肯起來。這使曹操和周圍將士感嘆唏噓。事後人們評價道:“曹植辭采華美,但不及曹不心真意實。”

二、勾心鬥角

同胞兄弟的曹丕與曹植,為了爭得父親的歡心,勾心鬥角,由來已久,兒童時代的手足之情已經蛻盡。在他們的周圍,各有一批人為其效力,出謀劃策,集中到一點,贏得繼承權。楊修、丁儀是曹植的擁護者。丁儀投向曹植,乃出於對曹丕的怨恨。曹操聽說丁儀才幹非凡,準備把愛女嫁他。徵詢曹丕意見時,曹丕說:“丁儀有隻眼睛瞎了,妹妹嫁他不會有幸福的。”於是作罷。後來,曹操召見丁儀,交談之後,十分欽佩,相見恨晚,說:

“像這樣的人才,就是兩隻眼睛都瞎了。也應該把女兒嫁他。”可惜,這時曹操的三個女兒曹憲、曹節、曹華都送進漢獻帝宮中了。丁儀知道了前後情況,恨曹丕從中作梗,好事未諧,自然倒向曹植一邊。連帶他的弟弟也歸向曹植。

楊修在曹操身邊辦事,任主簿,對曹操的言行舉動、思想感情最瞭解,深知曹植受到賞識。曹植也知道楊修的地位和作用,並欽慕他的才智。因此,雙方主動靠攏,建立起不同尋常的友誼。曹植給楊修的信中說:“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想同之也”,說明了相互之間的親密關係。信中表露自己的壯志,“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則將採庶官之實錄,辯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雖未能裁之於名山,將以傳之於同好。”曹植毫不隱諱地向楊修表示以立功、立言為已任。

曹操為了考核孩子的學識與能力,經常設計若干議題,要他們寫出自己的看法。近水樓臺先得月,楊修知道這些題目。他生怕曹植對答不完備,就預先揣摩曹操意思,寫成答案,暗中送給曹植。因此,當曹操把題目送出後,曹植總是第一個將答案呈上,而且絲絲入扣,深合曹操心意。開始曹操覺得曹植確實學識豐富,見解超人。但每次如此,不免引起他的懷疑。他想,能夠知道題目的只有他身邊的楊修、賈遞、王凌三人,與曹植有密切關係的只有楊修。他把楊修叫來,單刀直人,聲色俱厲地問:“為什麼要把題目洩漏給子建?”楊修猝不及防,也深知曹操不留情面的手段,只得如實承認,同時還交代了另外一件事。

有一次曹操命令曹丕和曹植各從鄴城的風陽門和廣陽門出城,同時又下令守城官員禁閉城門,不準任何人出入,違者處死。曹丕到達風陽門,要求開門,被嚴詞拒絕,不得巴回來向曹操覆命。而曹植到達廣陽門,官員拒不開門,他手起刀落,奪門而出,然後回來報告完成使命。對此,曹操覺得曹丕心存忠厚,但有婦人之仁,曹植殺伐決斷,果敢利落,風度不凡。這次楊修交待,曹植的所作所為是得到了楊修事先告誡:“若門不出侯(臨淄侯曹植),候受王命,可斬守者。”這使曹操極不痛快,居然受了楊修和曹植的欺騙!

曹植從小得到曹操的讚譽,養成了恃才傲物的態度。建安十六年封為平原侯後,劉楨、應瑒為平原候庶子。精通法度、端方正直的邢顒任平原候家丞。曹植平常生活闊綽:

置酒高殿上,親友從我遊。

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一曹植:《箜陝引》

奏起秦箏、齊瑟,輕歌曼舞,盡情吃喝。緊接著:

長筵坐戲客,鬥雞觀閒房。

群雄正翕赫。雙翹自飛揚。

揮羽邀清風,悍目發朱光。

嘴落輕毛散,嚴距往往傷。

長鳴入青雲,扇具獨翔朔。

悉蒙狸青助,長得撞此場。

一一曹植:《鬥雞》

曹植和他的朋友觀看鬥雞,興高采烈,樂在其中。循禮守法的邢顒看不慣這種大吃大喝、尋歡作樂的情景,於是一再規勸,而曹植我行我素,不理不睬。這連劉楨都看不下去,作書規勸曹植:“我備受禮遇,邢顒反遭疏遠怠慢。人們將會說您接近不肖之徒,不能札賢下士。”後來曹植雖有所收斂,但與邢顒還是格格不入。

曹植部下還有一位名叫司馬孚,看到曹植隨便嘲笑別人,如說陳琳不善辭賦,反而大言不慚說自己與大賦家司馬相如差不多,這是“畫虎不成反類狗”。於是懇切勸諫,曹植不以為然。

這些情況,曹操瞭如指掌。尤其是邢顒,是他點名到曹植府中的。現在,曹植與他相逆,令曹操又驚又惱。

當時有位邯鄲淳,寫過《孝女曹娥碑》,被蔡爸譽為“黃娟幼婦,外孫齏臼”一絕妙好辭。曹丕延攬英傑,延聘名噪一時的邯鄲淳。曹植也希望邯鄲淳到他身邊。最後由曹操做主,邯鄲淳歸於曹植。曹植與邯鄲淳見面,與眾不同,別開生面。曹植清邯鄲淳坐下,一語不發。曹植命人提水來,洗澡,搽粉。披頭散髮,赤膊,跳胡舞,拋弄彈丸(一種雜技),擊劍。接著背誦滑穢幽默小說幾千字,然後對邯鄲淳說:“你看如何?”再戴冠,更衣,整理儀容,坐下,與邯鄲淳高談闊論。從開天闢地說到萬物品類,從三皇五帝到歷代聖賢名臣,還評說古今文章辭賦,述說政務事宜的輕重緩急,論述行軍用兵佈陣攻守之事。最後,美酒燒烤,絡繹不絕,觥籌交錯,熱鬧非凡。曹植滔滔不絕地演說,“餚來不虛歸,觴至反無餘”的豪爽,邯鄲淳歎為觀止。

從此,邯鄲淳一再稱讚曹植才氣橫絕,堪稱“天人”。然而,這種名土風流的作風,在曹操看來,不登大雅之堂,與為政所需的威儀嚴正背道而馳,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爵為魏王,曹丕與曹植爭立太子,進入了決定性的階段,此時發生了一件事,對曹植很不利。一次曹操在銅雀臺上,看到園林中游逛的曹植妻子崔氏穿著繡花的綢衣,立即下令賜死。曹操非常節儉,不好華麗之物,“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他規定家屬不準穿繡衣。他南下江陵,得了一批各種花色的絲鞋,帶給家人,但明確規定,穿完為止,不準仿作。崔氏違背誡令,曹植有治家不嚴之責,雖然如此,傾心於曹植的丁儀兄弟,仍舊向曹操進言,主張立曹植為太子。兩人很有才學,為曹操賞識。丁儀的弟弟向曹操進言:“臨淄侯天性仁孝,發於自然。”這是暗示曹丕臨別時的哭泣出於偽裝。又說“曹植聰明通達,學富五車,才華卓異,文章絕倫。普天之下的賢人君子不問少長,都願意為他效死。這是上天的賜與,要大魏世世綿延,水無窮盡。福澤綿延,大魏無窮”這層意思,說到了曹操心上。他早就表示效法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天意在曹家,取東漢而代之,是下一代的事了。那麼,選擇一個能擔當如此重任的繼承者至關重要。因此,他對丁說:“曹植確實是我喜歡的。果真像你所說,我就把他立為太子,你看如何?”丁回答:“這是國家興衰、天下存亡的大事,不是我輩愚劣瑣賤者所敢議論。古人說得好,知子莫若父,賢君能夠了解臣下,慈父能夠了解兒子,是由於相知非一事一物,相處非一朝一夕。您英明聖哲,洞察一切。今天提出這樣的措置,可謂上應天命,下合人心,片刻而得,永垂萬世。可喜可賀。”曹操昕了非常高興。

從此,曹操對曹植經常流露出一種特別的感情。曹丕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急欲與朝歌長吳質商量對策,但無緣無故,吳質無法進鄴宮。急中生智,吳質躲進大竹簍子,放在車上,裝作拖運垃圾,進入宮中。這事被楊修知道了,馬上向曹操報告,曹操很惱怒,曹丕很快得知此事,十分惶恐,與吳質密商對策。吳質說:“不怕不怕,明天再來一次,把綢子放進竹簍就行了。”第二天,車子進入宮中,楊修報告曹操,立即派人檢視。簍子裡只有綢緞,沒有吳質。這一下適得其反,曹操對楊修有懷疑,聯想到以前楊修為曹植預作答案、教他殺死守城門衛,更覺得楊修可惡。曹植交結楊修,誣告曹丕,也是心術不正。

到底立誰作太子?曹操狐疑不決。他已經六十三歲,自然規律,身體不如以前。再不立儲,也許會措手不及。曹丕與曹植,各有黨羽,出謀則策,你爭我奪。其他官員,雖然沒有捲入此事,但也心存疑慮,何去何從?難於決斷。這會影響政局。如果名份確定,鬥爭自然停止,局面改觀,官員齊心。找誰來商量此事?只有賈詡,老成持重,不偏不倚。於是召來賈詡,屏退左右,兩人密商。

賈詡城府甚深,表面上在兄弟爭立太子過程中持中立態度,實際傾向曹丕。前不久,曹丕秘密地向他討教:“如何鞏固自己地位”,賈詡答:“提高道德修養,恢宏氣度,專心學業,淵博知識,恪盡孝道。”現在,曹操當面發問,如果一味為曹丕說好話,結果適得其反,因此,當曹操問他立誰做太子時,他默然不答。曹操急了:“跟你說話,怎麼一言不發?”賈詡這才開口,“我正在思考。”曹操又問:“你想什麼呢?”賈詡說:“我想當初袁紹、劉表父子。”曹操一聽,哈哈大笑。

原來袁紹有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袁紹偏愛小兒子袁尚。袁紹死,未立嗣子。

逢紀、審配與袁譚不睦,偽造遺命,立袁尚為主。發展到後來,兄弟分裂,袁譚、袁尚兵戎相見,互相攻殺,終於被曹操消滅。劉表有二個兒子:劉琦、劉琮。劉表先是偏愛劉琦,後來又不喜歡他了。劉表死,立劉琮為繼承者,劉琦十分不滿。曹操南征,劉琮投降,劉琦追隨劉備,兄弟兩人分道揚鑣。袁紹父子、劉表父子之事,曹操洞若觀火。賈詡含而不露,意思卻十分明白,一是及早立儲,避免是非。二是立長子、立嫡子,自然選擇,避免爭奪。曹操哈哈一笑,主意已定。

正在此時,又傳來了曹植私開司馬門的訊息。鄴宮宮門稱司馬門,因為每個門設司馬主管門衛之事。司馬門是正式的宮門,只有曹操車駕起程才打開。曹植因為妻子崔氏穿錦繡之衣違制,被曹操賜死後,心情非常鬱悶,常在宮中飲酒自遣。一次喝得微醺之際,乘馬行至鄴宮西門,喝令開門。守門可馬鑑於曹植上次奉命出城,斬了守門官員之事,不敢不開。但開啟之後,立即向曹操報告。這時,曹植已經從司馬門跑到鄴城西一金明門了。涼風吹,清醒大半,趕緊回官,正好曹操找他。一頓訓斥,曹植憂鬱地回自己的宮中了。第二天,曹操正式宣告,立曹丕為太子。曹植加封五千戶,成萬戶侯。兄弟之同的爭立,至此結束。這是建安二十二年的事。

這一年,全國瘟疫流行,著名的建安七子中,有五人死於本年,即王粲、徐幹、陳琳、應瑒、劉楨。曹植曾作《王仲宣誄》,讚美王粲“既有令德,材技廣宣。強記洽聞,幽贊微言,文若春華,‘思若湧泉。發言可詠,下筆成篇。”為他的早逝深感悲痛,“庶幾遐年,攜手同徵。如何奄忽,充我夙零。”對席捲全國的瘟疫,曹植寫了《說疫氣》,記載了這場瘟疫帶給百姓的災推:“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指出死者多數是貧苦百姓,高官厚祿的富貴人家殃及者少。這場瘟疫,郭沫若因此考證認為是鼠疫。

《說疫氣》中還說:“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表現出科學的態度。同樣,他在《辯道論》中,對神仙之書、方術之士,認為是虛妄之肖,“壽命長短,骨體強劣,各有人焉。善養者終之,勞擾者半之,虛用者天之”,世上哪有長命不死的神仙?哪能相信妖言惑眾的方術之士。“自家王(曹操)與太子(曹丕)及餘兄弟,鹹以為調笑,不信之矣”。這種思想,難能可貴。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關羽包圍,曹操命曹植以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名義,領兵輟救曹仁。可惜曹植來到曹操面前時,腳步踉蹌,陣陣酒味,嘴裡喃喃自語,根本無法受命。曹操厭惡地揮手叫他下去。曹操因此想到了楊修,他有才氣,善作謀略,聰明過人,留下此人,再與曹植串通,不利於曹丕,於是決心殺楊修。當曹操率兵討劉備,駐守漢中,進退維谷時,下口令“雞肋”。楊修一聽,立即裝備行裝,別人問他原因,他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情,明公決定撤回了。”事實果真如此。此事曹操知道了,以擾亂軍心為由,處決楊修。這對曹植猶如晴天霹靂,不知如何是好。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洛陽。曹植作《武帝誄》,讚頌曹操文治武功:

茫茫四海,我王康之。

微微漢嗣,我王匡之。

群傑扇動,我王服之。

喁喁黎庶,我王育之。

曹操喪事由賈逵主辦。鄢陵侯曹彰從長安奔喪回洛陽,問“先王璽何在?”賈逵厲聲道:“太子在鄴城,國家有皇儲,先王印璽,該你問嗎?”曹彰又去問曹植:“先王最後是不是改立你了?”曹植忙說:“沒有此事,也不能這樣,你沒有看到袁紹兒子的你爭我奪嗎?”曹操遺令葬於鄴城西岡上,與西門豹祠堂靠近。他不準用金玉珍寶陪葬。二月喪葬事畢,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

三、人生處一世 去若朝露晞

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漢獻帝禪位,曹丕登基,改元為黃初元年(220年),是為魏文帝。

當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將軍蘇則在前方,把漢獻帝禪位誤為獻帝駕崩,於是穿上喪服大哭。後來知道誤會,內心頗不自在。適逢其會,曹植為父親之死痛哭。傳聞之間,文帝以為是曹植為獻帝禪位大哭。一次出遊,他恨恨地說:“我應天而禪,居然有人痛哭流涕,真是人心叵測,不知是何用意?”蘇則在旁,嚇得臉色煞白,以為責問自己,準備伏地謝罪。旁邊的傅巽知道是指曹植,緊緊掐他,搖頭示意,蘇則才止。

曹丕為了鞏固自已的地位,發洩心頭之恨,繼曹操殺了楊修之後,將曹植密友丁儀弟兄逮捕。曹植聞訊,作《野田黃雀行》: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隨後,魏文帝下詔,所有封王封侯的兄弟,一律不準在京城居住,分赴封地。他們對封地無行政管轄權,僅是享用該地賦稅。每個王國派老兵百餘人,以作護衛。諸侯之間不準私下會面,外出遊獵不得超出封地三十里之外。朝廷派出監國使者,對王侯伺察監督。

曹植悽悽惶惶離開洛陽,奔赴鄄城(今屬山東)。他想到從前豪氣如虹,以建功立業為己任,曾作《白馬篇》寄託壯志。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幽並遊俠實為自我寫照。而現在,壯志未酬,希望落空,痛如之何!到了封地,他借酒澆愁,監同使者灌均前來勸阻,被他斥退。灌均立即上報朝廷:曹植碎酒悖慢,威脅監國使者,魏文帝本想借此處死曹植,但礙於母親卞氏情面,只得交眾官議處,決定削去封土,免為庶人。但又下旨:“植,朕之同母弟。朕於犬下,無所不容,而況植乎!骨肉之親、舍面不誅,其改封植”。曹植改封安鄉侯,不久又恢復鄄城侯,第二年改為鄄城王。

黃初四年,魏文帝命曹植、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影等兄弟進京,於六月二千四日立秋前的十八日行迎氣之禮。曹植自認為上次悖慢監國使者,想先行面見文帝謝罪。他留下隨從,自己二三僕人,微服先行進京,見清河長公主,由她引見。而關吏發現曹植到來,報告文帝。文帝派人迎接,未能找到。卞太后知道了,以為曹植自殺,面對文帝哭泣。正在此時,曹植披頭散髮,揹負長刀赤足而來,向文帝請罪。太后轉悲為喜,但文帝一臉嚴肅,一聲不響。曹植只好伏地不起。太后重又放聲悲痛,文帝不得已叫起曹植,讓他穿戴整齊。文帝說:“你一向驕傲,自恃能詩。現在給你機會,七步成詩。如果寫不出來,說明你大言欺世,要行大法。”曹植舉步,應聲為詩曰:

煮豆燃豆其,且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文帝聽了,面有愧色。

迎氣之禮剛完,任城王曹彰暴病身亡。曹丕、曹植、曹彰,一母所生,真正的骨肉同胞。在曹丕與曹植爭立太子的過程中,曹彰站在曹植一邊,父親死了,還問有無遺命改立太子。對此,曹丕當然記在心間。這次突然死亡,事出有因。據《世說新語·尤梅》記載,說曹丕非常妒忌曹彰魁偉高大。他和曹彰在卞太后面前下圍棋,邊下棋邊吃棗子。曹丕指使別人在棗蒂中灑了砒霜,曹丕選沒有砒霜的吃,曹彰有毒的無毒的都吃。不久,曹彰口吐白沫,倒在地上。卞太后連忙叫人到井裡汲水,以便灌洗。可是找不到任何汲水的器具,原來曹丕已經事前隱匿。卞太后到井邊披髮痛哭,眼睜睜曹彰七竊流血面死。卞太后指著曹丕稱道:“殺了我的曹彰,不能再殺我曹植了!”曹丕倖倖地走了。這大概是根據史實而形成的傳說吧。

按規定,藩王不能在京久留。曹植、曹彪等返回封地。曹植回鄄城,曹彪封白馬王,在今河南滑縣東。兩人同路東歸,以敘兄弟之情。但離開洛陽不久,監國使者提出,不能同宿同止,要分道而行。曹植知道內中緣由,不作抗爭,胸懷悲憤,作《贈白馬王彪》而分手。

《贈白馬王彪》是一首著名的長詩,共七章,章章相連,成轆轤體。詩中寫到路途情景,大雨滂沱,路途泥濘,水流漫漫,橫溢四野,不得已“改轍登高岡”,人馬俱疲,更增憂傷。與曹彪同路東歸,被責令分途,這是奸佞之徒造謠中傷的結果,真是“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衡。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想到曹彰暴斃京城,“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感嘆“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人非金石,何能久存。他對曹彪,備加安慰: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

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殷勤:

憂思成疾疹,毛乃兒女仁。

倉促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生離死別,在曹植的心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與曹彪分手後,曹植失魂落魄地走著。到了洛水邊上,恍恍惚惚看到一位美女,亭亭玉立,站在水邊崖畔。啊,這是洛水女神密妃。宋玉曾作《神女賦》。今天何等榮幸,目睹神女風采。於是提筆作《洛神賦》。他描繪神女姿態:“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迴雪。”

黃初七年,魏文帝病故。在此之前三個月,他東征吳國歸來,經過曹植封地雍丘(今河南杞縣),親臨曹植宮中。這也許是因為過去對待曹植過於刻薄而有所悔悟吧。曹植大喜過望,傾訴過去被東郡太守王機、防輔史倉輯等誣告,“身輕於鴻毛,而謗重於泰山”;徙封雍丘,又被監國使者揭發。“今皇帝遙過嘟國,曠然大赦,與弧更始”。魏文帝死,曹植作《文帝誄》,歌功頌德,並表哀悼。

魏明帝繼位,曹植改封浚儀(今河南開封)。此地比算城、雍丘稍為富庶,“田則一州之膏腴,桑則天下之甲第”。於是曹植得到很大的鼓舞,上《求自試表》,希望為國效力,因為“西尚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如微才弗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於事,死無損於數,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於白首,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魏明帝對此不置可否,僅將曹操留下的十三種衣服,遵照遺命,賜給曹植。

太和三年(229年),曹植又徙封東阿(今山東陽穀東北阿城鎮)。東阿有魚山,水木清華,景色清幽,曹植經常登山遊覽。有一次,忽然聽到山間傳來誦經聲,清亮悠揚,抑揚頓唑,曼聲長吟,山谷迴響。曹植雙手合十,肅然斂容,內心充滿虔敬。他就此決定死後葬於此山。不久,他母親去世,沉痛地作《卞太后誄》。

上疏求自試不成,曹植又上《求通親親表》,希望改變曹家宗族之間“婚媾不通,兄弟永絕,吉凶之問塞,慶弔之札廢,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闕之異殊於胡越”的情況,要互通音訊,加強來往,以便真正“藩屏王室”。接著又上《陳審舉表》,認為“欲國之安,祈家之貴,存共其榮,沒同其禍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對此,魏明帝作出表示:“朕惟不見諸王,十有二載,悠悠之懷,能不興思,”命諸王及宗室公侯各送嫡子一人朝見皇帝。並在當年冬天,讓諸王到京師朝會。明帝見到曹植,還回問候:“王容顏瘦弱,哪裡不舒服?每天吃多少飯?吃多少肉?你這樣瘦,我很吃驚。希望你努力加餐進飯。”這使曹植感到安慰,但壯志未酬,始終放心不下。

太和六年,曹植封陳王。魏明帝派平州刺史田豫從海路,幽州刺史王雄從陸路,合攻遼東。曹植上《諫伐遼東表》,表中分析敵我形勢,政治情況,認為不宜攻伐遼東、“得其地不足以償中國之費,虜其民不足以補三軍之失。”事實證明曹植見解正確,因為此次戰役以失敗告終。這是曹植留下的最後一篇政治性文章。

太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曹植逝世。曹植一生褐求建功立業,希望發揮政治才能,但終不能得。雖位為藩王,“僚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他又因為屢被監國使者檢舉揭發,多有過失,“事事減半”。封地頻繁變換,遷徙不定,簡直是席不暇暖,器不得黔。臨終前作《吁嗟篇》以自況,這不僅是以轉蓬自喻,抒寫封地屢次遷移的身體飄泊之感,而且反映了自已宏望大願的變幻不定,一生之中,追求、動搖、幻滅,迴環往復,終無寧靜,希望與失望相繼,機遇與災難並存。這是多麼沉重的精神負擔。曹植身心兩疲,匆匆走完四十一個年頭的人生道路,長眠於自己選定的東阿魚山墓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