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李淵晚年生活:喪失親情的淒涼,魏徵向李世民表達怎樣的不滿?

撰文|趙立波

武德九年的盛夏剛過,大唐經歷了一次最為嚴重的跌宕。此前不久,李世民成功發動玄武門事變,將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殺死。雙方激戰之時,唐高祖李淵正在“泛舟於海池”。聽到風聲後,大驚問今日誰在作亂?趕來的尉遲敬德回答說:“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

李淵畫像

李淵晚年生活:喪失親情的淒涼,魏徵向李世民表達怎樣的不滿?

李淵聽到這兒算是全明白了,作為大唐的開國皇帝,從收攬天下到治理國家,未曾想到兒子們之間關係竟然如此失控,由此這段歷史也被噴上腥紅的鮮血。

此後不久,李淵被迫讓位,向天下下發詔書“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皆委太子處決,然後奏聞。”僅僅六十天後,李世民就全面接掌全域性,登基做了皇帝,屬於李淵的時代徹底結束,有關這段交接,大唐典籍無不輕描淡寫“制傳位於太子,太子固辭,不許。”一段歷史中重要的轉換就此完成。

舊唐書

李淵晚年生活:喪失親情的淒涼,魏徵向李世民表達怎樣的不滿?

然而雖然貴為太上皇,李淵的生活卻頗為淒涼,這其中必然包含著此前李世民對他立李元吉為太子的事情耿耿於懷,甚至被他理解為偏心。在創業時期,李建成到底做了多大貢獻呢?是否如《舊唐書》和《新唐書》說的那樣是“殘忍無能”、“資簡馳,不治常儉,荒色嗜酒”呢?按理這些並不符合常情,李淵並非庸懦糊塗之輩,大唐基業並非大風颳來的,所以從基本責任來看,他早年培養李建成有著合乎傳統的邏輯,如果李建成和李世民軍功相比,李世民更大一點的話,那麼首先李建成在嫡長子上的優勢更符合當時的傳統。

大業十三年,李淵決定派兄弟二人共同進攻西河,他們向李淵表示“兒等早蒙弘訓,秉教義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墜,如或有違,請先軍法。”在行軍路上,李建成“一同義士,等其甘苦,齊其休息,風塵警急,身即前往。”李建成對軍紀要求極嚴,並且嚴禁軍士騷擾百姓,在地方口碑非常好,“將士見而感悅,人百其勇。”《大唐創業起居注》因此李建成後來被全面否定並非是歷史事實,至少,在李淵眼裡李建成更合乎繼承自己江山的標準。因此在此後李淵對他繼續放手,不久李淵以唐王的身份命“世子建成為撫寧大將軍,東討元師,太宗為副,總兵七萬,徇地東都。”《舊唐書》

玄武門之變

李淵晚年生活:喪失親情的淒涼,魏徵向李世民表達怎樣的不滿?

隨著兄弟二人日後的逐漸鬥爭形成兩派勢力後,到了關鍵時刻,李世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親手除掉了兄弟二人,因此李建成最終的形象被徹底否定,對於李淵這種安排,也造成了李世民的一種與其父解不開的心結。

雖然尊李淵為太上皇,李世民卻無時無刻不想讓所有人知道,他才是帝國最成功的繼承者,甚至在許多功業上要全面超越李淵,用實際行動告訴李淵:“爹,你選李建成看走眼了。”

“蓋太上者,無上也。皇者德大於帝,欲尊其父,故號曰太上皇也。”雖然太上皇的含義非常煊赫,位置卻相當尷尬。對於這種情形,李世民給出了明確答案,就是因為李淵“遍封宗子,於天下利乎?”覺得還不解氣,李世民批評他爹過度偏愛李姓宗族:“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這種看似天下為公的言論其實就是一種藉口而已。

大唐盛世

李淵晚年生活:喪失親情的淒涼,魏徵向李世民表達怎樣的不滿?

接下來,李世民開始了大幅度的“去李淵化”,如登基的第一個月,他在宴會群臣時,開始“奏《秦王破陣樂》之曲”,酒酣耳熱之際,李世民不無得意地對侍臣說:“朕昔在藩邸,屢有徵伐,世間遂有此歌,豈意今日登於雅樂,然其發揚蹈厲,雖異文容,功業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於樂章,示不忘本也。”言外之意就是沒有李世民的作為,大唐恐怕難以建立,“致有今日”是個人的“功業由之”,這裡毫無繼承其父的含義。

此外,李世民對李淵身旁的親信也進行了處理,裴寂是太原起兵的重要參與者,與李淵有著很深厚的君臣感情,但是由於牽涉了一些案件,被誣告犯罪,“坐是免官,削食邑之半,放歸本邑。”李淵挽留他說:“不要回老家,你是宗臣,我是太上皇,逍遙晚歲,不也很開心嘛。”建議他留下來跟自己做個伴兒。結果李世民對裴寂毫不手軟,找個理由將其“削食邑之半,放歸本邑。”

李世民畫像

李淵晚年生活:喪失親情的淒涼,魏徵向李世民表達怎樣的不滿?

接下來,李世民將李淵生活規格也進行了改變,將他從原來的太極宮遷居到弘義宮,雖然只是居住的調整,但是在那個宮廷生活中,象徵意義卻不同凡想。

其實這些都源自於李淵沒能直接安排李世民為太子的一種情緒報復。

貞觀三年(629)十二月,李世民知道李靖大破突厥的訊息後,非常高興地對侍臣道:“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聯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款塞,恥其雪乎!“關於高祖未曾稱臣於突厥的問題,查閱史籍,凡是提到唐高祖稱臣於突厥者,都出之於李世民人之口,其他隨高祖從太原起兵者均未談到此事。李世民說這話的時間,據《資治通鑑》記載,貞觀三年十二月,李靖破頡利可汗之後;李靖破頡利可汗是在貞觀四年(630)二月。由此可見,李世民說這番話是在高祖被遷出太極宮之後。高祖被隔絕於大安宮,李世民當然可以隨心所欲地解釋一切了, 他把高祖的以屈求伸策略歪曲為向突厥稱臣,又有誰敢說出真相呢?

影視畫面

李淵晚年生活:喪失親情的淒涼,魏徵向李世民表達怎樣的不滿?

李世民說這番話的目的非常明白,就是要大家知道,李淵辦不到的事他完成了。他要向帝國所有人證明,自己不光比李建成強,更比李淵強。甚至李淵晚年行動受到很大限制,這些淒涼無不被當時人看在眼裡。御史馬周給李世民上書叫他多關心一下父親:“臣竊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視膳而晨昏起居。”話說到這個份上了,李世民依舊無動於衷,可知父子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隔閡。

李淵陵寢

李淵晚年生活:喪失親情的淒涼,魏徵向李世民表達怎樣的不滿?

貞觀九年,李淵在淒涼中走完了一生,臨終前倒也知趣,建議自己的喪事“園陵制度,務從簡約。”李淵去世後,李世民對他毫無懷念之情,倒是長孫皇后去世,陵寢規格都超過李淵,而且李世民對她的懷念是刻骨銘心的,並叫人在宮中修了座高臺以遠觀。一次李世民跟魏徵登高遠看昭陵,結果魏徵故意說看不到,李世民就指著昭陵的方向告訴魏徵,這時魏徵意味深長地說:“臣以為陛下望獻陵。”弄的李世民非常尷尬,因為自己老婆的陵寢竟然規格超過開國皇帝,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相關文章

頂部